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91篇 |
免费 | 1942篇 |
国内免费 | 11864篇 |
专业分类
310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7篇 |
2023年 | 991篇 |
2022年 | 1063篇 |
2021年 | 1121篇 |
2020年 | 1072篇 |
2019年 | 1007篇 |
2018年 | 841篇 |
2017年 | 896篇 |
2016年 | 965篇 |
2015年 | 983篇 |
2014年 | 1266篇 |
2013年 | 1045篇 |
2012年 | 1195篇 |
2011年 | 1289篇 |
2010年 | 1221篇 |
2009年 | 1210篇 |
2008年 | 1611篇 |
2007年 | 1235篇 |
2006年 | 1068篇 |
2005年 | 1062篇 |
2004年 | 967篇 |
2003年 | 1017篇 |
2002年 | 969篇 |
2001年 | 866篇 |
2000年 | 760篇 |
1999年 | 659篇 |
1998年 | 514篇 |
1997年 | 456篇 |
1996年 | 481篇 |
1995年 | 397篇 |
1994年 | 362篇 |
1993年 | 327篇 |
1992年 | 367篇 |
1991年 | 346篇 |
1990年 | 309篇 |
1989年 | 288篇 |
1988年 | 119篇 |
1987年 | 74篇 |
1986年 | 53篇 |
1985年 | 81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8篇 |
1977年 | 5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7篇 |
1956年 | 10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粱丝黑穗病菌种内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随机引物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不同寄主和经寄主致病力测定的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的10个菌株的DNA进行分析,所产生的RAPD结果表明,丝黑穗病菌S.reilianum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经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菌株大致分成两组,辽宁清原H2和黑龙江绥化H9菌株为一组。辽宁沈阳(H3)、阜新(H1)、营口(H10),山西榆次(H4),吉林四平(H5),黑龙江哈尔滨(H6),河北张家口(H8)等高粱丝黑穗病菌株以及辽宁沈阳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株(H7)为另一组,并且同一组内的DNA多态性亦有差异。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生理小种和3号小种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2.
陕南茶树栽培区域生态与地方品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南秦巴山区是亚热带北缘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复杂,地区差异性大,茶树栽培与引种受到一定限制。大致以汉江谷地粮作区为界,南部大巴山北麓低山丘陵区为适栽区;北部秦岭南麓低山丘陵区则为次适栽区。地方茶树群体品种有7个,约由28个地方品种组成,呈斑、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103.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生长于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黄荆(Vitex negundo)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两区的黄荆叶片表皮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两地的黄荆叶片背面均有浓密的绒毛,但致密程度有差异,岩溶区黄荆叶片的气孔深藏于绒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因岩溶干旱带来的水分缺失.(2)岩溶区黄荆和檵木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以及栅栏组织的致密程度均大于非岩溶区,这些特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3)岩溶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的维管组织发达程度高于非岩溶区,有利于在蒸腾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运输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说明2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在不同生境区的改变是其长期在岩溶区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4.
榆中贝母(Fritillaria yuzhongensis)生长于马啣山的高山地带,全生育期约100 d左右,是一种生育期较短的类短命植物。在果实成熟时,种子的胚发育不全,具有后熟作用的特点,包括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热两个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才能完成后熟过程,以解除休眠,促使种子发芽。本试验表明:榆中贝母完成形态后熟过程的最佳温度是7℃左右,经过100d以上的低温处理才能使原胚发育成熟,继续在7℃低温下处理70d以上,才能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榆中贝母种子休眠时间长,需要经过170d以上的低温处理,种子才能萌发。本试验结果为榆中贝母种子的萌发提出了适宜的温度范围和低温处理时间,为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缩短栽培年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微乳体系中11β-羟基甲羟孕酮的C1,2生物脱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过程传质,提高甾类药物中间体11β-羟基甲羟孕酮C1,2生物脱氢转化率,采用简单节杆菌Arthrobacter simplex UR016菌株在Tween-80/乙醇/食油/水构成的微乳体系中进行生物脱氢,并考察了微乳体系组成、转化温度、投料浓度对脱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菌体培养液作为水相,食油作为油相构建微乳体系,食油最适加量为10g/L,表面活性剂Tween-80加量为4g/L;底物经醇溶后水析投料,乙醇最适加量为发酵液体积的7%(V/V);最适转化温度为33oC;当底物浓度为4g/L时,在构建的微乳体系中转化46h,脱氢转化率达88.6%,与水相转化工艺相比提高了66.2%。在该体系中疏水性11β-羟基甲羟孕酮底物得到了有效的增溶和扩散,生物脱氢转化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6.
沙蒿木蠹蛾Holcocerus artemisiae Chou et Hua是危害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籽蒿A. sphaerocephala Krasch的重要钻蛀性害虫, 以幼虫蛀食根部, 导致寄主植物长势衰弱甚至死亡。为有效控制其危害, 我们对该虫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宁夏, 该虫2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被害油蒿根部越冬; 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从受害根部钻出, 在周围的沙土里结茧化蛹, 蛹期平均19.5±3.5 d; 成虫始见于6月初, 终见于8月末, 期间经历3次羽化高峰, 分别为6, 7, 8月的上旬。成虫羽化主要在14:00-17:00, 整个过程持续30~45 min; 羽化当日即可交配, 交配时间为20:00-21:00, 高峰期为20:30左右; 雄虫有2次交尾现象。雄虫寿命2~3 d, 雌虫寿命1~3 d, 极少4 d。雌雄性比约为1∶2.16。卵初见于6月中旬, 初孵幼虫初见于6月下旬。幼虫常单独危害, 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 蛀食坑道不规则。5-9月, 油蒿受害率为11%~44%, 平均24%, 株虫口密度为0.13头/株。幼虫对油蒿的树龄和地径有较明显的选择性, 主要危害1~4年生、 地径16~34 mm的油蒿。沙蒿木蠹蛾生物学特征的系统研究为其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周期性土壤干旱和叶片水势对气孔响应木质部ABA灵敏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周期性土壤干旱期间气孔对木质部ABA响应的灵敏度的变化以及叶片水势对灵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了木质部ABA浓度是反映根系周围土壤水分状况的一个指标的结论。土壤周期性干旱不影响木质部ABA浓度对土壤水分状况的依赖关系,但显著地提高了气孔对木质部ABA 响应的灵敏度。根据对实测数据的数学模拟结果显示,引起气孔导度下降50% 所需的木质部ABA浓度从第一轮土壤干旱的750 nmol/L降至第二轮土壤干旱的550 nmol/L。分根实验的结果表明,叶片水分亏缺显著提高了气孔对木质部ABA 的响应的灵敏程度,全根干旱中引起气孔导度下降50 % 所需的木质部ABA 浓度比半根干旱的小2 ~4 倍。这表明,气孔对木质部ABA响应的灵敏度不是一个固定的特性,可随植物生长环境及许多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8.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粗死木质残体及其养分元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粗死木质残体及养分元素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为16.2 t·hm-2,约占地上活体生物量的4%左右。其中枯立木占32.5%,倒木占33.2%,倒木残体占12.6%,大枝占21.7%。本研究的粗死木质残体贮量低于巴西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处于全球热带雨林的下限。粗死木质残体的氮、磷、钾、钙、镁5种元素的贮量分别为61.8、3.4、30.4、118.3和16.5 kg·hm-2。其中倒木所占比例最大,为31.9%~44.8%;枯立木次之(21.5%~28.7%);倒木残体占10.3%~25.5%;3个径级的大枝占14.4%~28.9%。枯立木的C/N、C/P和N/P要高于倒木、倒木残体和大枝。 相似文献
109.
干旱对小麦幼苗诱导蛋白表达与某些生理特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以-1.2MPaPEG6000处理动小麦种子(TriticumaestlivumL.).SDS-PAGE图谱分析表明,水分胁迫诱导幼芽及整株均产生48.4kD、41.5kD二个蛋白质亚基。在幼根中未出现以上二个蛋白亚基。胁迫48h后,根干重/芽干重比呈上升趋势,幼芽细胞膜楔对透性增大和相对含水量降幅度均大于幼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究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爱必维(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HR HPV检测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343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并探究阴道微生态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结果 过氧化氢阳性、唾液酸苷酶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数量减少及阴道清洁度3~4度的妇女感染HR 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过氧化氢阴性、唾液酸苷酶阴性、白细胞酯酶阴性、乳杆菌数量较多及阴道清洁度1~2度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有一定关联,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可一定程度上预防HR HPV感染及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