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白滨 《化石》2006,(1):31-32
哺乳动物的角对我们来说都很熟悉,比如山羊的头顶上的一对角,印度犀牛鼻子前方单一的角,非洲犀牛鼻子前方一大一小前后排列的两个角,还有弯弯的牛角等等,但是头顶上有六个角的哺乳动物恐怕就没人见过了吧?还好,在地层中保存的化石告诉我们在地球上的确存在过长六个角的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评估改良的DNA染色法检测支原体的效果。方法 使用无水乙醇为固定液和DAPI为荧光染料进行改良的DNA染色法,通过改变细胞接种浓度、细胞培养时间、接种支原体的浓度以及接种猪鼻支原体、口腔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观察支原体污染细胞进行DNA染色后的效果变化。结果 Vero细胞接种浓度在1.0×105个/mL时,DNA染色效果最好;支原体在传代培养5 d后进行DNA染色效果更好;接种支原体污染的细胞上清,胞核外有较少的蓝色荧光,而接种支原体污染的细胞培养物的胞核外可见大量的蓝色荧光;猪鼻支原体的DNA染色效果比口腔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DNA染色效果好。结论 改变细胞接种浓度、细胞培养时间、支原体浓度以及种类,都能观察到不同的DNA染色结果,从而证明改良的DNA染色法也能用于支原体DNA染色检查。  相似文献   
93.
王大锐 《化石》2007,(2):20-21
以前的古生物化石证据使人们相信,蝙蝠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虽然不少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2006年,我国古生物学家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在内蒙古的宁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一件几乎完整的生着翼膜的哺乳动物化石。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十分贴切的名字——翔兽——它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早的会飞翔的哺乳动物。毫无疑问,翔兽的发现把哺乳动物的飞翔历史足足提前了7000万年!“化石宝库”里的新发现由于气候、独特的地质背景、以及尚不为人知的特殊原因使得蒙古高原成为古生物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寻找化石的“风水宝地”,那…  相似文献   
94.
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因子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然而,当前关于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因子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层面上,在群落水平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依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以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丰富度数据、气候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经纬度数据,构建基于不同变量组合的多...  相似文献   
95.
目的:建立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梯度应激损伤模型,为细胞应激水平的评估和细胞应激损伤调控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对象。方法: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皮质酮(0~1 000μmol/L)在经过不同干预时间(8~48 h)后PC12细胞活力,观察皮质酮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最佳干预条件的细胞模型。分光光度法和微量法检测细胞模型的关键应激指标(MDA、SOD、NADH、LDH),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当皮质酮浓度在200μmol/L以下且干预时间为12 h时,细胞活力在半数失活率以下,可减少各组由于细胞活力下降而产生的混杂因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皮质酮浓度依赖性地升高模型组的MDA、NADH和LDH水平,降低SOD水平(P<0.01),符合梯度应激模型的构建要求。结论:成功建立了PC12细胞梯度应激损伤模型,在干预时间为12 h的情况下,干预浓度为0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200μmol/L,使得细胞模型应激损伤程度梯度增加,可作为开展细胞应激损伤评估及调控实验的基础和对象。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胃癌细胞HGC-2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终浓度为0、5、10和20 mg/L的大黄酸在体外分别作用于胃癌HGC-27细胞0、24、48、72 h,每组各设3复孔,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同时将细胞置于小高内涵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状态,细胞经hoechst染色观察其核型变化,JC-1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线粒体膜电位改变,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RT-qPCR法分析基因的逆转录水平,Western blot分析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与浓度为0 mg/L大黄酸处理的HGC-27细胞对比,5、10和20 mg/L浓度的大黄酸作用于HGC-27细胞24 h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1),细胞增殖活力受到抑制,并诱导其凋亡,作用效果随大黄酸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而细胞周期无显著变化,细胞内bcl-2、jak1、jak2、stat3和notch基因的表达下调,bax、caspase-3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大黄酸可通过调节NOTCH/JAK/STAT信号通路来诱导胃癌细胞HGC-27凋亡,具有抗胃...  相似文献   
97.
蔚县盆地牛头山(铺路)剖面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头山(=铺路)剖面6个含化石层位中,第3、6、9和第12层为晚上新世,第15、16层为早更新世。晚上新世以Hypolagus,Nannocricetus mongolicus,Sinocricetus progressus,Mesosiph- neus,Pliosiphneus,Pseudomeriones complicidens,Micromys tedfordi等的最后绝灭为特征;早更新世以Allophaiomys deucalion,Yangia等的出现为特征。根据岩石地层和小哺乳动物组合分析,该剖面上新世/更新世界限应在第12-13层之间。根据动物组合或动物群的对比,将牛头山剖面、钱家沙洼村的洞沟剖面与小水沟剖面、东窑子头村的大南沟剖面及稻地村的老窝沟剖面的不同层位进行了时代排序。  相似文献   
98.
Production of the pathogenic prion isoform PrP^sc-like molecules is thought to be useful forunderstanding the mysterious mechanism of conformational conversion process of prion diseases andproving the “protein-only“ hypothesis. In this report, an engineered PrP^sc-like conformation was producedfrom a chimera of mammalian bovine prion protein (bPrP) and yeast Ure2p prion-inducing domain (UPrD).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form of bPrP, the engineered recombinant protein, termed bPrP-UPrD,spontaneously aggregated into ordered fibrils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displaying amyloid-like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ibrillar morphology, birefringence upon binding to Congo red and increasedfluorescence intensity with Thioflavine T. Limited resistance to protease K digestion and CD spectroscopyexperiments suggest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bPrP-UPrD had been changed, and adopted a new, high contentB-sheet conformation during the fibrils formation. Moreover, bPrP-UPrD amyloid fibrils could recruit moresoluble forms into the aggregates. Therefore, the engineered molecules could mimic significant behaviors of PrP^se and will be help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conformational convers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9.
前体、诱导子及抑制剂对紫杉烷生物合成的促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前体、诱导子和抑制剂对中国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烷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向培养基中加入30mg/L 3-甲基-2-丁烯-1-醇,2mmol/L苯甲酸钠,10mg/L矮壮素,100μmol/L茉莉酸甲酯,0.1mmol/L丝氨酸,可以使紫杉醇含量增加1141.1%;加入0.1mmol/L苯甲酸钠,80μmol/L茉莉酸甲酯,0.1mmol/L丝氨酸可以使2α,5α,10β,14β-四乙酰氧基-紫杉-4(20),11-二烯含量增加134.6%;25mg/L矮壮素,100μmol/L茉莉酸甲酯,0.5mmol/L丝氨酸可以使1β-羟基巴卡亭I含量增加95.2%;5mg/L3-甲基-2-丁烯-1-醇,10mg/L矮壮纱,40μmol/L茉莉酸甲酯,可以使14β-(2-甲基丁酰氧基)-2α,5α,10β-三乙酰氧基-紫杉-4(20),11-二烯的含量增加76.4%。  相似文献   
100.
果糖和前体物质对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果糖和几种前体物质对东北红豆杉生产紫杉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12d加入6g/L果糖可以使紫杉醇产量增加63.89%,在糖协同的作用下,加入前体(0.05mmol/L乙酸钠,0.05mmol/L苯丙氨酸,0.1mmol/L苯甲酸钠)可显著提高紫杉醇的合成,同对照相比,含量分别增加49.36%、13.18%和64.26%,在第15d向培养基中加入0.05 mmol/L乙酸钠、0.1mmol/L苯甲酸钠、1mmol/L苯丙氨酸和6g/L果糖则使紫杉醇含量提高181.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