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2篇 |
免费 | 81篇 |
国内免费 | 503篇 |
专业分类
11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盐碱池塘细巧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常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叶绿素 a法研究了盐碱池塘细巧华哲水蚤 ( Sinocalanustenellus)对浮游藻类的原位摄食率及其影响因素。测得该水蚤对水柱浮游植物的滤水率为 1 .73~ 1 5 5 .1 6μl/ ( ind.· h) ,摄食率为 92~ 2 5 38cell/( ind.· h)或 0 .7~ 2 7.7ng C/ ( ind.· h)。两种方法测定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基本相符 ( p>0 .5 ,t检验 )。该水蚤可有选择地滤食诸如小色球藻、光甲藻、绿裸藻 ,单生卵囊藻和小环藻等 ,其选择性指数分别为 0 .81、0 .75、0 .72、0 .6 1和 0 .35。不同光处理下细巧华哲水蚤的滤食率多数情况是无光时摄食率高。在本实验的条件下该水蚤在饥饿后的滤水率和摄食率与正常情况相比均显著降低 ( P<0 .0 1 ,t检验 )。 相似文献
92.
本项目研究池塘养殖的鲩 (草 )鱼体内寄生的头槽绦虫 (B .acheilognathi)的种群动态。于 1 986、1 9 87和 1 998三年内分别观察 0、Ⅰ龄幼鲩及Ⅱ龄商品鲩感染的情况。 0龄及Ⅰ龄越冬鲩的绦虫种群由初染至收敛周期为 1年 ,Ⅱ龄鲩不感染 ,冬季高感染率导致早春水温在 2 0 4℃的感染高峰 ,感染强度持续数月 ,6月达到 2 4 3虫 /鱼。未感染的 0及Ⅰ龄幼鲩在 2、 3月分别引进放养感染了的越冬Ⅰ龄鲩的池塘。1个月后 ,感染率达到 93 1 %~ 96 9% ,8至 9月感染率迅速下降 ,1 0月又稍升高。 1 986和 1 987年的 4~8月 ,绦虫的分布 (S2 / X) >1 ,为聚集分布 ,体长 <1cm的幼虫在种群结构中占优势 ,为 97 2 %~98 2 % ,1 1月幼虫数目下降 ,大孕节绦虫随之出现 ,1 2月大孕节绦虫仅少数存留或全部消失。试验结果为消灭鲩鱼绦虫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3.
以阿尔泰山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间伐强度(19%、33%、55%、62%)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为该区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样地调查法,对间伐30 a后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1)草本层物种丰富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62%间伐强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55%间伐强度最大(P>0.05);不同间伐强度处理之间,林下植被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优势种各间伐强度之间大致相同;(2)适当增加间伐强度可以明显提高灌木层和草本层密度,以55%间伐强度为优(P<0.05),林下植被的盖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先增后减,间伐显著影响灌木植物盖度,而对草本层盖度则影响不显著(P>0.05)。以上研究表明从恢复林地多样性的角度考虑,间伐强度选取55%更合理。 相似文献
94.
为了探讨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在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双声刺激模式模拟蝙蝠不同飞行状态下产生多普勒频移补偿后的脉冲-回声对,即发声频率改变,回声频率维持恒定的情况下,研究下丘神经元对不同补偿值下的回声反应恢复率.结果发现:根据神经元在某一补偿值下对回声信号反应的恢复率是否超过70%,可将其分为具有选择性(S)和无选择性(NS)的两类神经元.且谐波内S神经元所占比例(68%)远超过非谐波内S神经元(39%).分析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发现谐波内S神经元中相位型发放模式比例(44.3%)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神经元.另外,虽然S和NS神经元的强度-潜伏期函数类型均以饱和型为主,但谐波内S神经元强度-潜伏期函数的最佳强度(best amplitude,BA)(95.3±14.0)dB SPL低于NS神经元的BA(104.1±10.2)d B SPL(P0.01),同时也低于非谐波内S神经元的BA(109.7±7.9)dB SPL(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下丘水平,神经元就已对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的处理有了分工,集中在谐波内的S神经元通过提高对某一补偿值下回声信号反应的恢复率实现,对回声信息的精确编码,避免其他杂波干扰信息.同时,谐波内S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和强度-潜伏期函数特点也满足其在复杂环境中精确声学成像的需求. 相似文献
95.
苏州地区野生黄颡鱼寄生虫多样性及其寄生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2~9月对苏州地区野生黄颡鱼寄生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其体内外寄生虫共有37种,分别隶属于5门11纲14目22科28属,其中原生动物门13种,占所有寄生虫的35.1%;扁形动物门15种,占40.5%;线形动物门5种,占13.5%;节肢动物门3种,占8.1%;环节动物门1种,占2.7%。从不同体长组黄颡鱼的寄生虫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变化以及季节变化的结果表明,黄颡鱼对许多淡水寄生虫易感,而且吸虫与纤毛虫是苏州地区黄颡鱼的主要寄生虫。研究还发现,当黄颡鱼体长超过20cm时,寄生虫的感染程度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96.
97.
西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对2009年该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45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42.44%和34.69%,其次是裸藻和蓝藻.PC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各类群的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主要受水温和径流量的影响.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高温季节高,低温季节低的特征,除因大多数藻类物种直接喜好高温之外,径流量的增大有助于真浮游绿藻种类的外源注入及半浮游和偶然性浮游硅藻种类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然而8月份第1个高峰出现之前,生物量波动不大,尽管水温的升高有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是径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稀释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和数值与总浮游植物极其接近,主要得益于真浮游硅藻物种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综上,水温升高对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径流量的增大虽然有助于种类丰富度的增加,但不利于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8.
大型水母声学观测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多个海域频繁出现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沿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研究大型水母生态习性,进而揭示其暴发机理并进行灾害的预警防治,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采用网具、目视、水下摄像、声学技术、航空影像等多种手段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工作,其中使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评估和行为跟踪目前在欧美、日本、韩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相关应用,在资源评估、运动学规律等研究中展现出较好的观测效果和应用潜力。目前我国在大型水母声学观测研究应用领域鲜有文献报道,通过介绍国际上利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调查与评估、空间分布监测、运动规律等研究成果,为今后我国开展大型水母声学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通过本文的分析,建议可以借鉴国际上采用科学鱼探仪、高分辨率成像声呐、声学信标等方法对大型水母进行监测调查和资源评估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将声学技术逐步研究并应用到我国大型水母资源调查与评估、自然生态习性研究、重点水域大型水母动态监测预警中去,完善我国大型水母监测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中枢注射抗Orexin抗体对禁食大鼠摄食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法,对Orexin抗体的特异性进行了检测,分析Orexin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神经纤维在大脑中的分布。给予24 h禁食大鼠中枢注射抗Orexin抗体,计算其对大鼠食物摄入量的影响。结果: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显示,Orexin抗体能够检测到合成的Orexin-A。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Orexin阳性神经元存在于外侧下丘脑区域和穹窿周核,Orexin阳性神经纤维大量投射至弓状核、下丘脑室周核和下丘脑室旁核、菱形丘脑核、丘脑室旁核、缰内侧核和纹质丘脑、中脑的中央灰质区、蓝斑核和中缝核、脑桥和髓质的网状结构、对疑核和迷走神经复合体。与注射羊血清相比,给予45μg/10μL抗Orexin抗体侧脑室注射则抑制了大鼠的食物摄入量(P0.05)。高剂量抗Orexin抗体能显著地抑制大鼠摄食,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结论:中枢注射抗Orexin抗体对禁食大鼠摄食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0.
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火烧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碳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自然干扰因子之一,对森林的碳动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使用CENTURY模型模拟了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兴安落叶松林的碳收支对不同强度火烧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火烧后,土壤总碳库呈先升后降再逐渐恢复的变化趋势,而林分生物碳库则先降后升,其中,林分细小组分碳库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大组分,各碳库的波动程度随火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森林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壤异养呼吸在火后均先降后升,但NPP的恢复快于土壤异养呼吸,二者的动态变化改变了林分的碳源/汇作用.轻微火烧后,兴安落叶松林仍表现为弱碳汇,并很快恢复到火前水平;其他强度的火烧使兴安落叶松林在短期内(9~12年)表现为碳源,随后逐渐转为碳汇.较低强度的林火不仅可以促进落叶松林的更新、减少死可燃物,也不会对林分的碳汇功能造成太大影响;高强度的严重林火对土壤和林木碳库造成严重损失,延缓森林的恢复,并可使林分表现为较长时间的碳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