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雒丽  赵雪雁  王亚茹  张钦  薛冰 《生态学报》2017,37(10):3274-3285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是其适应行动选择的基础,弄清楚影响农户气候变化感知的关键因素,辨明农户气候变化感知的形成机制,对制定有效的适应策略至关重要。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539份入户调查数据,构建了路径模型,分析了影响农牧户气候变化感知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结果发现:(1)客观适应能力对农牧户的气候变化风险感知及适应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气候变化信息对农牧户的气候变化风险感知及适应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它还通过客观适应能力间接影响农牧户的气候变化感知;(3)社会话语信任度对农牧户的气候变化风险感知及适应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适应激励对农牧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风险感知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社会话语信任度及适应激励均通过气候变化信息及客观适应能力而间接影响农牧户的气候变化感知。最后,基于影响甘南高原农牧户气候变化感知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提高农牧户的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及气候变化适应行为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2.
相对于城市居民,气候变化对农户的影响更为直接与强烈,而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是其采取适应策略的重要前提。目前,相关领域的宏观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家庭为单位的典型调查分析相对缺乏,基于不同地域农户对比的微观实证研究则更未见于报道。选择中部内陆河南省与东部沿海福建省典型农区的一个村庄作为研究样地,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基于中部和东部村庄144份与153份有效问卷数据,从家庭尺度探讨内陆与沿海农户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与生计适应的结构性差异。结果显示:农户对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感知直接且强烈,能较一致地回顾气候变暖的强度与时期,中部农户对降水变化的感知度较强;接近一半的农户将气候变暖归因于人类因素,至于人类活动内容(如工业排放、汽车增加、个人与家庭、农业污染、农村建设等)对气候变化变暖影响的认知,中部与东部农户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户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感知不如预期深刻;农户对气候变化的生计适应趋于多样化,包括外出打工、改变种植方式、修建基础设施与多样化经营等。  相似文献   
153.
以当代城市普遍涌现的社会隔离现象为切入点,引出上海里弄街区中出现的毗邻隔离问题,并以此展开毗邻隔离与居住混合辩证关系的论述。指出,物理空间的接近并不能带来社会层面的混合。在对历史向度的里弄变迁进行梳理之后,选取虹口港里弄街区的日常生活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认知边界的测定和生活空间利用模式的分析,对里弄街区中有关“三个世界”的日常生活空间异化与毗邻隔离展开讨论。最后,在明确日常生活空间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从国与家两个维度对社区融合视角下的日常生活空间组织做出总结。认为基于物质层面的日常生活空间维系,与社会层面的社区参与和居民赋权,是当前语境下上海里弄街区修补毗邻隔离问题,实现公共空间统一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4.
细胞骨架在植物重力感受和感知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对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繁殖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植物细胞对重力的敏感性已被众多研究所证明,而在这一过程中,细胞骨架被认为在植物对重力的感受和感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介绍植物重力感受和重力感知,以及植物重力信号感受的两大机理--淀粉-平衡石假说和原生质体压力假说,并着重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细胞骨架及其相关蛋白在植物细胞重力感受和感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明确目前该领域研究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5.
用脑干电位的互相关函数客观估计听力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陈俊强 《生理学报》1989,41(2):196-202
将脑干诱发电位记录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子集均,求其互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在原点附近的平均幅度作为估计听力阈值的参数,并通过实验得出表达该参数与阈上刺激强度关系的直线回归方程,从而求出听力阈值的估计公式。把三种阈上刺激强度下的参数值分别代入估计公式,平均结果作为听力阈值的估计。对8个有不同听力损失的病耳进行了估计,其结果与主观阈值平均相差4.6dB。  相似文献   
156.
既往研究发现听觉感知包括对声音信号的觉察、感觉、注意和知觉等多个认知过程,但依然不清楚大脑如何对不同类型的复杂声音信号(如同种鸣声和其他声音)进行解码和处理,以及在感知不同类型声音信号时大脑活动的动态特征.本研究记录了在随机播放白噪声和洞内鸣叫声音刺激时仙琴蛙Nidirana daunchina的左右端脑、间脑和中脑的...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影响双侧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24例(48耳)双侧突发性耳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8例(75.0%),女性6例(25.0%)。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9.3岁。按照听力曲线分型,低中频下降型0耳(0.0%),中高频下降型16耳(33.3%),平坦型18耳(27.5%),全聋型14耳(29.2%)。分析和比较具有不同听力曲线分型、伴发症状、年龄、伴发疾病、听力损失程度、发病至干预时间的双侧突发性耳聋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具有不同听力曲线类型、发病至干预时间、听力损失程度以及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眩晕症状的双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耳鸣的双侧突发性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不伴发耳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的双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P0.05)。结论:伴发耳鸣、年龄小于60岁的双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而听力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发病至干预时间、是否伴发眩晕症状与其治疗效果均无关。  相似文献   
158.
红外辐射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会向其所在的环境释放辐射能。红外辐射中包含了大量人类无法感知的信息,蝮蛇是迄今所知的能够有效感知并利用红外信息的动物类群之一。蝮亚科蛇类的红外感知的器官是位于蛇眼和吻端之间面颊部的窝状器官——颊窝,以及其后的神经系统。从蛇类红外感知的解剖基础、行为学研究、生物化学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蛇类红外感知的机理及其研究进展,并通过部分感官屏蔽的实验证明红外与可见光2种成像功能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即当蝮蛇双眼看不到或颊窝被阻塞的时候,另一种感知系统也能有效地完成对目标的识别和定位。通过各自的传导通路,红外信息和视觉信息被汇集于中脑视顶盖区域。在这一区域有对2种信息分别响应的神经元和响应复合信号的细胞——双模神经元。蝮蛇红外觉与视觉间具有补偿、加成和抑制3种相互作用。这样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蝮蛇在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下,消减捕食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干扰,最大程度地提高对猎物的识别和定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9.
光声成像是一种新兴的无损生物医学成像方法,因其兼具高灵敏的光学对比度和超声能够对深层组织进行高分辨成像的优点,已经成为当前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光声成像的光吸收对比度能够反映生物组织微小的组织病变,与血氧饱和度等多种功能和生理信息紧密相关,目前已被证明在肿瘤血管新生研究、早期癌症检测和心血管疾病诊断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基于超声阵列探测的常规光声计算层析成像系统,数据采集量大,由此导致的较低数据采集和成像速度成为制约该技术临床应用和转化的重要因素。压缩感知理论可以在远低于Nyquist采样定理的欠采样方式下,高质量重建信号,已被广泛用于信号处理和传统的医学图像重建领域。自2009年压缩感知理论被应用于光声成像以来,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为解决目前大区域光声成像的数据采集和成像速度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将重点介绍压缩感知理论用于光声成像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0.
《昆虫知识》2009,(5):713-713
由Makoto Tominaga教授和Takaaki Sokabe博士领导的日本国家生理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发现,果绳有感知热毒的感受器。该研究结果刊登在2008年10月1日出版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果绳如何感知热毒从而避免中毒的机理目前还是未知的。该研究小组研究了“无痛”蛋白(“Painless”protein)的功能,因为其对苍绳的热毒回避行为非常重要。已有推测认为这种蛋白是瞬时受体电位(TRP)的通道之一,该通道能直接感知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