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39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91.
在胚胎发育的一定时期,表皮细胞呈现较强的β-内啡肽阳性免疫反应,而这时期正是表皮传导最活跃的时期。为了探索胚胎表皮传导和β-内啡肽-类阿片样多肽之间是否有关系,本实验采用纳络酮处理,发现表皮传导消失,待纳络酮作用消除后,表皮传导现象又再出现,说明纳络酮在胚胎表皮细胞传导中起了阻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2.
酮(Xanthone)又称苯骈色原酮,是一类黄色或无色的酚性化合物,具有与黄酮类(Flavonoids)相似的颜色反应及色谱特性,因此曾被归入黄酮类讨论,但从其光谱特征看酮与黄酮是有区别的。 酮类主要分布于龙胆科(Gentianaceae)、藤黄科(Guttiferae)、桑科(Moraceae)和远志科(Polygalaceae)。但有一特殊例外:芒果甙(mangiferin-2-C-β-D-毗哺葡萄糖基-1,3,6,7-四羟基酮)不仅广布于被子植物的漆树科、藤黄科、豆科、山榄科、大风子科、百合科、鸢尾科、禾本科等,而且在蕨类植物的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中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193.
茜草乔木酮乙和丙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小红参(Rubiayunnanensis)中分离鉴定了2个新的乔木烷型三萜,分别命名为茜草乔木酮乙和丙(rubiarbononeB,C)。用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它们的结构分别为:7β,19α,28-三羟基乔木-9(11)-烯-3-酮和28-乙酰氧基-7β,19α-二羟基乔木-9(11)-烯-3-酮。  相似文献   
194.
臭牡丹全草化学成分的研究(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臭牡丹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的脂溶性部分分离得到三个单一尬发,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证明,化全物1为新化合物臭牡丹甾醇(bungesterol),化合物Ⅱ为桢桐酯(clerodone),化合物Ⅲ为α-香树脂醇(α-amyrin),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95.
发酵产鸢尾酮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香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玲琪  谷Shen 《菌物系统》1999,18(1):49-54
从陈化的鸢尾根状茎分离到产鸢尾酮的丝状真菌,以其作用于新鲜鸢尾根状茎,通过固体发了产生了鸢尾酮,其中1株Rhizopus oryzae(94Y-01)表现最好。对培养基配方,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发酵时间进行了报道。从发酵物提取得到的浸膏和凝脂,其理化指标分析及香气嗅评与传统鸢尾酮产品类似,经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表明含有鸢尾酮。  相似文献   
196.
福司曲星是一种从Streptomyces pulveraceus分离得到的磷酸酯类、聚酮类抗生素。本文从其突变株(ΔfosJ)分离得到一系列新的福司曲星结构类似物(10~14)。结合各种波谱方法,我们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由于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特殊性,初步推断这些化合物可能来自于异常的PKS组合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97.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我国重要的迁飞性水稻害虫,长期以来,其防治手段主要是化学防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环境污染及害虫抗药性增加等,因此需要探索高效的农药使用方法。本研究在1 d内不同时间点用0.27 g/L噻虫嗪、5 mL/L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的致死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7∶00时噻虫嗪、噻嗪酮浸染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最低,分别为54%、13.9%;16∶00时噻虫嗪、噻嗪酮浸染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最高,分别为89.8%、44.9%。定量结果表明节律基因Sfcycle在白背飞虱雌虫或雄虫的中肠表达量最高,4龄和5龄若虫期在蜕皮前表达量比蜕皮后高,成虫期表达量相对稳定。RNAi研究结果发现Sfcycle能够影响白背飞虱P450基因SfCYP4DE1和SfCYP353D1v2的表达,用农药处理干涉后的白背飞虱死亡率都在7∶00、16∶00两个时间点都增高,且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Sfcycle基因能够影响噻虫嗪、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率。  相似文献   
198.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给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影响与临床效果的评价。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PCOS患者127例列为研究样本,按照用药方案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研究组65例采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MA-IR、血清性激素水平、排卵率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OMA-IR低于对照组,排卵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E2及T水平低于对照组,而FSH及SH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辅助二甲双胍治疗PCOS可显著改善患者HOMA-IR,对性激素平衡有良好作用,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9.
HPLC法测定犬体内罗格列酮药物动力学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马来酸罗格列酮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特点。方法-以乙腈固相提取, HPLC法测定马来酸罗格列酮的血浆药物浓度; 以3P97软件计算磷酸罗格列酮药动学参数。结果与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在犬体内呈现1级吸收权重为1的一室模型规律; 其主要的药动学参数为 V (c) 约 0 4231 mg/kg/ (μg·ml-1), T1/2(ke)约107 6 min, CL约0 0027 mg·kg-1·min/ ( g·ml-1)。  相似文献   
200.
目的:分析羟考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6例,依据抽签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有53例,对照组予以芬太尼镇痛,实验组予以羟考酮镇痛,比较两组痛觉指标[5-羟色胺(5-HT)、P物质]、疼痛数字评分(NRS)、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应激指标、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干预后,实验组5-HT、P物质水平、NRS评分、PT、Fg、APTT、PLT以及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羟考酮的镇痛作用与芬太尼相当,但能够更有效减轻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