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39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51.
福建金线莲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福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乙醇提取物的己烷萃取部分分得3个化合物和-甾体混合物,三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Sorghumol(1),木栓酮(2)和棕榈酸(3),甾体混合物经EI-MS、ESI-MS/MS技术确定含有24-异丙烯基胆甾醇、开唇兰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所有化合物均为该植物首次报道,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得,并首次对其光谱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化合物2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152.
干花豆中的三个异戊烯基黄烷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滇产干花豆(Fordia cauliflora Hemsl.)茎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及波谱分析,它们分别确定为羽扇豆醇(1)、8,8-dimethyl-2-phenyl-10-prenyl-2,3-dihydro-8H-pyrano[3,2-g]chroman-4-one(2)、7-羟基-6,8-二异戊烯基黄烷酮(3)、7-甲氧基-8-异戊烯基黄烷酮(4)和齐墩果酸(5).  相似文献   
153.
从山东蒙山采到一丝孢真菌新种,即木生梭格孢 Dictyodesmium lignicola sp. Nov.。 新种具宽纺锤形、梭形的分生孢子,无喙,与榆梭格孢 Dictyodesmium ulmicola 的窄纺锤形分生孢子具喙不同;新种与近似种竹梭格孢 Dictyodesmium bambusicola 相比具较大的分生孢子。本属为中国首次报道。文中提供了新种的拉丁文和英文描述并附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54.
不动杆菌CGMCC 0789的海藻酸凝胶包埋固定化细胞可高对映选择性地水解拆分环戊烯酮(简称HMPC)乙酸酯.异丙醇对固定化细胞的活力和对映选择性有显著提高.反应体系中异丙醇浓度为10%(体积分数,全文同)时,固定化细胞的活力最高,为6.22 mmol/(L·min·g)细胞干重,是未添加异丙醇的对照组的150%.此时E值为94±6,是对照组的1.7倍.以光学纯环戊烯酮乙酸酯为底物,对部分纯化的不动杆菌酯酶进行了动力学考察.通过动力学参数推算,10%异丙醇存在时,酯酶的对映选择性(E值)为36.5,是空白的2.3倍.10%异丙醇存在下,固定化细胞仍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连续反应10批,固定化细胞的活力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55.
报道了中国列蛾属Autosticha 33种昆虫,其中有23新种和中国3新纪录种.新种包括:连斑列蛾A.conjugiopuncla sp.nov.,茨坪列蛾A.cipingensis sp.nov.,小喜列蛾A.microphilodema sp.nov.,多斑列蛾A.maculosa sp.nov.,勐仑列蛾A.menglunica sp.nov.,粗鳞列蛾A.squarrosa sp.nov.,南昌列蛾A.nanchangensis sp.nov.,淡黄列蛾A.flavida sp.nov.,二瓣列蛾A.valvifida sp.nov.,复瓣列蛾A.complexivalvula sp.nov.,迷列蛾A.fallaciosa sp.nov.,直斑列蛾A.rectipunctata sp.nov.,齿瓣列蛾A.valvidentata sp.nov.,天目山列蛾A.tianmushana sp.nov.,异域列蛾A.heteramalla sp.nov.,沈氏列蛾A.shenaesp.nov,五峰列蛾A.wufengensis sp.nov.,奇异列蛾A.mirabilis sp.nov.,弓瓣列蛾A.arcivalvaris sp.nov.,刺列蛾A.oxyacantha sp.nov.,棒列蛾A.bacilliformis.sp.nov.,赤水列蛾A.chishuiensis sp. nov.和涉县列蛾A.shexianicasp.nov..中国新纪录种有:和列蛾A.modicella(Christoph,1882),粗点列蛾A.pachysticta(Meyrick,1936)和截列蛾A.truncicola Ueda,1997.此外,还报道了1个新组合--喜列蛾A.philodema(Meyrick,1938),comb.nov..文中提供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56.
157.
田基黄(口山)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萃取,硅胶及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田基黄全草中分离得到了7个San酮类化合物,利用UV、IR、^1H 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将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6-脱氧异巴西红厚壳素(1)、异巴西红厚壳素(2)、1,3,5,6-四羟基San酮(3)、1,3,6,7-四羟基San酮(4),1,3,5,6-四羟基-4-异戊烯San酮(5)、1,3,5-三羟基San酮(6)和bijaponicaxanthone(7),其中化合物3、4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的San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8.
CHS基因起源初探及其在被子植物中的进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CR与TAIL-PCR方法,从半月苔(Lunulariacruciata(L.)Dum.exLindb.)中获得了一段长约1000bp的基因片段,它与已知的CHS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的相似性大于56%,在氨基酸水平上的相似性大于60%,所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中酶反应的4个催化位点与已知晶体结构的紫花苜蓿MCHS2A上的催化位点相同,首次证明了苔类植物中可能存在类CHS基因,将CHS基因的起源时间推到苔藓类植物出现之前。以该序列和两种蕨类植物(Psilotumnudum(L.)Griseb.和EquisetumarvenseL.)的CHS序列作为外类群,应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了被子植物的CHS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大部分科中的CHS分布在不同的分支上,而十字花科、豆科和禾本科各自聚成一个单系类群。以邻接树为依据,对茄科、旋花科和菊科的CHS基因进行了相对碱基替换速率的检测,发现这三个科内或科间序列的替换速率不一致。被子植物的CHS基因在基因拷贝数目、碱基替换速率以及重复/丢失事件的发生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生活环境、花的特性以及对外界的防御系统等的多样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9.
研究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cv.Yangmai 158)叶片暗诱导衰老过程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 EC 4.1.1.39)的降解。发现在此期间Rubisco大亚基(LSU)发生裂解,产生50 kD的降解条带,同时在自然衰老过程中也检测到这一产物。初步实验结果表明LSU发生这步裂解时Rubisco全酶没有解离。另外,在粗酶液中当温度在30~35℃,pH7.5时,这一步裂解反应能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