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印度蛇菰的三萜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我国民间药和植物印度蛇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为:棕榈酰β-香树酯,棕榈酰羽扁豆烯醇酯,乙酰β-香树酯,乙酰羽酰羽扁豆烯醇酯,β-香树脂酮,羽扇豆烯酮及棕酸。运用光谱和化学的方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52.
醌蛋白——一类新型的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醌蛋白──一类新型的酶曹志方,王银善(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关键词醌蛋白,吡喹啉醌,6-羟基多巴醌,色氨酸─色氨酰醌醌蛋白是以吡咯隆啉醌(Pyrroloquinolinequinone,简称PQQ)、6-羟基多巴醌(Topaquino...  相似文献   
153.
用羟基磷灰石柱亲和层析法制备了高纯度的缺脂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脂的缺失使该酶活力丢失,部分细胞色素(约52.8%细胞色素b和82.5%细胞色素c1)呈现还原状态.将缺脂泛醌细胞色素。还原酶与磷脂重组,可恢复其活性,同时那些呈还原状态的细胞色素也恢复到氧化态.此结果表明如此制备的缺脂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仍保持着活力所必需的构象状态,细胞色素氧化还原状态随脂缺失的变化反映了脂与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4.
吡咯喹啉醌及其生理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吡咯喹啉醌(PQQ)──一种新的氧化还原酶辅基,存在于一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织中,参与催化生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研究表明PQQ具有一些重要生理功能:刺激某些植物发育及微生物和人体细胞生长;作为动物体生长发育的必需因子;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损害;防治肝损伤;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合成等。因此,PQQ具有一定的医药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5.
蛋白质定量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本文在简要比较常用蛋白质定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选择性地叙述了Lowry法、考马斯亮蓝G-250染料测定蛋白质的改进法。还介绍了银染色定量法和4-甲酸喹啉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6.
中国唐松草属植物的化学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唐松草植物所含化学成分并结合其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对属内各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 探讨。结果表明:(1)从化学系统学角度看,中国植物志中所安排的属内各组植物间的关系是适宜的。(2)植物中所含生物碱的种类及含量与植物的进化有一定关系。在较原始的组中,成分的类型和含量相对较少;而在较进化的组中,各种结构类型得到较大发展。(3)唐松草属在毛茛科中有较特殊的地位。在科内,它是联系蓇葖果和瘦果植物群的过渡类群;在科外,它使毛茛科与小檗科、防己科和罂粟科发生联系,使其成为一个自然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157.
首次在铂丝新生表面上形成了碘-聚吡咯双层脂膜,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碘掺杂浓度对双层脂膜I-V特性的影响。用此法所得到的铂支撑双层脂膜十分稳定,可进一步用于生物传感器及分子电子器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8.
研究了羧基修饰剂DCCD对泛醌结合蛋白QPs重组活力的影响;用0.1%TritonX-100增溶QPs后,用250mol/molQPs的DCCD于室温处理5min,处理后的QPs丧失约50%与琥珀酸脱氢酶的重组活力。先将QPs与琥珀酸脱氢酶重组再用DCCD处理没有发现重组的琥珀酸泛醌还原酶活性的降低。此结果说明QPs中存在重组活性必需的羧基。  相似文献   
159.
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作为一种新型的氧化还原酶辅酶,在医药和食品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改善扭脱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extorquens AM1 PQQ生产性能,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进行诱变,结合高通量快速筛选方法,得到以PQQ产量为指标的正向突变株。ARTP诱变的菌株正突变率为31.6%,筛选得到的较优正突变株M.extorquens AM1(E-F3),PQQ产量达到54.0 mg/L,是出发菌株的近3倍。系统的高通量方法筛选ARTP诱变菌为后续进一步提高M.extorquens AM1菌株PQQ的产量奠定了基础,亦为改善菌株生产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0.
黄胜  虞沂 《微生物学报》2016,56(3):383-396
二硫吡咯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独特的吡咯酮二硫杂环戊二烯(4H-[1,2]二硫[4,3-b]吡咯-5-酮)骨架的化合物的总称。基于N-7位酰基侧链的不同以及N-4位是否含有甲基,可分为N-methyl-Nacylpyrrothine、N-acylpyrrothine和thiomarinols等类别。迄今为止,已有27种该类化合物被报道,重要代表包括全霉素(holomycin)、硫藤黄菌素(thiolutin)、金霉素(aureothricin)以及最近发现的thiomarinols。就生物活性而言,二硫吡咯酮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细菌活性,对多种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寄生虫都有较好的杀灭活性。甚至一些二硫吡咯酮衍生物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近几年来,多个二硫吡咯酮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相继被报道,其生物合成机理也逐步被阐明。本文将针对目前国内外二硫吡咯酮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以及在组合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创造结构新颖、高效低毒的"非天然"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