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37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木质藤本垂直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科  陶建平  郝建辉  乌玉娜 《生态学报》2010,30(12):3173-3181
木质藤本植物是热带森林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但对于其垂直分布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坡地8条样带内胸径≥0.5cm的攀援木质藤本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其多度、物种丰富度、径级结构、攀援方式组成、物种组成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呈现出一种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2)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个体趋于分布在更大径级。在森林底层(05m)和林冠层(≥15m)分别以0.51cm和≥2cm径级的木质藤本占优。(3)不同高度级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主茎缠绕类木质藤本在各高度级都占优势,卷须类木质藤本个体比例随高度增加显著降低,根攀类木质藤本呈现相反趋势。(4)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物种优势度明显发生变化。总体来看,木质藤本呈现出一种复杂、有序的垂直结构,这可能决定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免耕留茬覆盖和传统耕作土壤水热状况的差异,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免耕留茬覆盖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温度,出现高温时抑制温度上升,低温时抑制温度降低的现象;土壤温度24h变化的振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层010cm的变化幅度最大,变化范围为17.634℃;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温度均从09:00开始升高,至15:00达到最高值,之后缓慢下降,到06:00达到最低值;土壤温度随季节动态变化的趋势,受制于气候。(2)测定期内免耕留高茬覆盖平均土壤含水量较传统耕作增加了7.37%,免耕留低茬覆盖较传统耕作增加了5.93%;燕麦苗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大的态势。分蘖期,不同耕作方土壤含水量在020cm呈下降趋势,之后逐渐升高。燕麦花期,不同耕作方土壤含水量在040cm呈下降趋势,之后逐渐上升,至80100cm土层深度达到最大值;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季节影响,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3)免耕留茬覆盖耕作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其热容量增大,因此能调节和保持温度变化平缓。  相似文献   
93.
不同除草方式对浙西南柑橘园杂草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6月—2008年5月在浙江衢州市柑橘主产区,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人工除草3种方式对果园杂草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除草试验区杂草为17科46种,人工除草试验区杂草为20科59种,化学除草+人工除草试验区杂草为18科51种,对照区杂草为25科75种.化学除草处理的杂草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最低,人工除草处理最高,表明化学除草对果园杂草多样性的影响最大.在浙西南柑橘园既要防除杂草,又要维持果园杂草的多样性,建议采取化学除草+人工除草的方式.  相似文献   
94.
牛肾组织及其培养物的不同消化法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比较不同消化液及消化方式对牛肾皮质组织和培养后形成单层细胞的消化分散效果并确定最适消化液和消化方式,分别用0.25%胰蛋白酶和0.25%胰蛋白酶-0.02%EDTA两种消化液,消化牛肾皮质组织及其培养形成的单层牛肾皮质细胞。牛肾皮质组织采用热(37℃)和冷(4℃)两种消化方式;经培养形成单层的牛肾皮质细胞采用室温(25℃)消化。结果显示,用0.25%胰蛋白酶-0.02%EDTA消化液热消化牛肾组织时,分散获得牛肾皮质细胞的活细胞数、存活率、贴壁率均优于其他消化方法,差异显著(P0.05)。培养形成的单层牛肾皮质细胞用0.25%胰蛋白酶-0.02%EDTA消化液的消化速度明显快于用单一0.25%胰蛋白酶消化液的消化速度,统计学分析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消化液消化所得细胞的存活率及贴壁率前者要更高,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5.
“发酵工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立敏 《生物学杂志》2010,27(2):105-107
发酵工程是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宽。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从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思考与探索该课程教学思路,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6.
<正>十多年前,中国人告别了食物短缺时代,数量上的粮食安全实现了,但紧接着的十年,就爆发了质量上的食品安全危机。这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采取的规模化、标准化的工厂作业方式有关,这种方式一方面带来了食物不断增多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又带来诸多粮食不安全、食物不安全、生态不安全,甚至社会不安全等负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7.
真社会性生活方式在隧蜂亚科中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隧蜂的各种生活方式的涵义作了解释。基于文献资料,总结了营真社会性生活方式的种类在隧蜂亚科中的分布格局,旨在为研究昆虫真社会性的起源和进化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
徐瑛 《生物学通报》2006,41(7):36-37
1教学目标1)知识①了解酵母菌、霉菌和蘑菇等真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②认识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关系。2)能力①解剖观察食用蘑菇的形态结构,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孢子,从而增强实验技能。②用比  相似文献   
99.
《生物学通报》2012,(5):6-6
英国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组“老化”基因,这组基因的开关是由表观遗传因素的作用所控制,对机体老化和可能寿命产生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发现有助于研究外部因素,如生活方式怎样造成了表观遗传改变,为抗老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麦成熟期籽粒是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积累器官,其次为茎秆和叶片;在成熟期,籽粒积累的干物质、氮、磷、钾素分别占地上部总积累量的43.31%~46.13%、75.14%~76.83%、75.79%~77.99%、12.37%~12.82%。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养分的转运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茎秆和颖壳;营养器官转运干物质和氮、磷、钾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0.40%~36.54%、81.86%~86.10%、65.34%~74.83%、98.91%~125.85%。(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处理的小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与营养器官转运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后不同耕作方式中,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但氮、磷、钾的积累量和转运量在各耕作方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砂姜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