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1.
云南西部实蝇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鹏  叶辉 《生态学报》2009,29(6):2953-2961
2005和2006年,在云南西部瑞丽、潞江坝、六库、保山、大理5个地区,采用信息素引诱法及被害瓜果内实蝇收集法对5个地区实蝇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地区实蝇丰富度的发生模式明显分为2种类型:瑞丽和潞江坝实蝇全年发生;六库、保山和大理实蝇季节性发生;瑞丽的实蝇种类丰富度最高,有20种,其次是潞江坝,11种,而保山、大理的实蝇种类丰富度低,分别为4种和3种;该区域实蝇优势种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和南亚果实蝇(B. tau);2年实蝇多样性指数均以六库最低,以潞江坝最高.各地实蝇种类相似性变化较大, 相似性系数在0.15~1.00 之间.结果为了解云南西部实蝇种类分布以及预防实蝇危害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2.
利用野外考察资料和相关文献信息,对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探讨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及其分布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或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呈递增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的比重呈递减格局.(2)在热量梯度上,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呈递增趋势;区系过渡性随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偏峰分布格局.当年平均温度在12.4℃左右时,区系过渡性达到峰值,出现区系平衡点;当年均温低于2.9℃时,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达到100%,相应的植被类型为温性针叶林,是温性针叶林分布的热量上限;当年均温高于21.8℃时,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达到100%,相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分布的热量下限.(3)区系过渡性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2 500 m的无量山和哀牢山等地区;区系过渡性较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较低(1 500 m以下)、热量较为丰富的河谷地带,同时也见于海拔3 000 m以上、气候相对温凉的北部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63.
The early evolution of angiosperms has been a focus of intensive research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Yixian Formation in western Liaoning yields one of the earliest angiosperm macrofioras. Despite multitudes of angiosperm fossils uncovered, including Archaefructus and Sinocarpus, no bona fide normal flower has been dated to 125 Ma (mega-annum) or older. Here we report Callianthus dilae gen. et sp. nov.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 in western Liaoning, China as the earliest normal flower known to date. The flower demonstrates a typical floral organization, including tepals, androecium, and gynoecium. The tepals are spatulate with parallel veins. The stamens have a slender filament, a globular anther, bristles at the anther apex, and in situ round-triangular pollen grains. The gynoecium is composed of two stylate carpels enclosed in a fleshy envelope, and develops into a "hip" when mature. Since the well-accepted history of angiosperms is not much longer than 125 Ma, Callianthus together with Chaoyangia, Archaefructus and Sinocarpus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demonstrate a surprisingly high diversity of angiosperms, implying a history of angiosperms much longer than currently accepted.  相似文献   
64.
GIS支持下的中国西部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晓霞  江源  顾卫  戴泉玉  沈毅  晏晓林 《生态学报》2006,26(4):1221-1230
根据公路的线形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特征,构建了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指数(B),以及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对公路建设扰动的抵抗能力和生态恢复难易程度的生态脆弱性指数(EV),运用GIS技术,以25km×25km的像元分别计算该两个指数的数值。以计算结果为依据,结合公路建设中造成的边坡侵蚀类型,完成了中国西部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区划。该区划包括3个公路边坡侵蚀影响大区,10个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区和32个生态易损性小区。西部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区划的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今后公路建设中生态保护的重点内容具有明显区域差异,因而不同区域应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5.
西部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以铜川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任志远  赵昕  张艳芳 《生态学杂志》2006,25(9):1109-1113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生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更为严峻。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层次分析法,基于自然环境系统、人文社会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3个综合指标层建立评价体系,对铜川市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的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铜川市生态安全值由1997年的0.5397上升到2002年的0.5541,生态安全有所好转,但处于较差状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对环境的压力减少,但环境污染压力上升。最后提出铜川市生态安全的对策:改变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减轻污染负荷,借鉴先进经验;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工程;加强政府干预力度,建立预警机制;提高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66.
为探讨群居型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关系,从青藏高原9个地区采集到不同地理种群,以数值分析对形态指标及其比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翅长度(E)、后足股节长度(F)、头宽(C)形态指标和E/F、F/C两个比值可以作为分析种群关系的参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能够较好地说明青藏高原9个种群的地理变异和种群相互关系,9个地理种群可以分三个类群,即第Ⅰ类群包括百巴(BB)与八美(BM)种群;第Ⅱ类群包括普兰(PL)、扎囊(ZN)、洛须(LX)种群;第Ⅲ类群包括噶尔(GE)、香孜(XZ)、日土(RT)、那嘎(NG)种群。  相似文献   
67.
K/T界线绝灭事件后残存类群的迁入和地方性辐射在北美西部内陆地区的古新世最早期(Puercan期)哺乳动物群的进化中所起的作用存在争议。持续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极大地扩展和提升了我们对北美地区的白垩纪最晚期(北美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Lancian期)和Puercan1期(Pu1)的地方动物群组成的认识,也揭示了这些地方动物群生物年代学对比的局限。总的来说,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北部的Pu1地方动物群主要由多瘤齿兽类和真兽类组成,而Lancian期存在的有袋类各类群绝灭。大多数的Pu1哺乳动物是由其他地区迁移而来,其中许多类群在K/T界线后不久就迁徙到这个地区。北美洲古纬度高的地区和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白垩纪最晚期或者古新世最早期哺乳动物群的缺乏,妨碍了对异地迁移到北美的哺乳动物起源于亚洲这一假说的验证。另一个假说认为,大多数迁入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北部的Pu1哺乳动物可能来自北美大陆的其他地区。这一假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并且没有证据表明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8.
《生命世界》2007,(7):89-89
为了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科研事业和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知识更新,促进西部地区和全国各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部共同主办、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前沿研讨会”,  相似文献   
69.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一新的有尾两栖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宁葫芦岛市九佛堂组发现一批有尾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iaoxitriton zhongjiani gen.et sp.nov.辽西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上中中新世中新原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一类小型的较原始的有尾两栖类,其头骨特征犁骨齿列形态等与小鲵科的Batrachuperus比较相似,辽西深入研究将对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及其地理迁徒提供  相似文献   
70.
近年来,随着野猪(Sus scrofa)数量不断增长,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也随之增加。2021年8至10月,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开展了电子围栏防控野猪危害农田的效果研究。研究共布设40块样地,以单次脉冲强度与栏线圈数来区分电子围栏,以防控有效期长度、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与农作物损失率衡量防控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如下:(1)电子围栏对野猪危害农田的防控效果显著,所有实验组的防控有效期长度、进入样地野猪数量、农作物损失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5)。(2)电子围栏的脉冲强度对野猪危害农田的防控效果影响不显著。电子围栏的栏线圈数为2,脉冲强度分别为0.3 J、1.0 J和2.0 J的样地中,防控有效期长度、进入样地的野猪数量、农作物损失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3)电子围栏的栏线圈数不同组别,防控效果不同。3圈栏线的电子围栏组防控有效期为(29.2±1.4)d,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为(0.7±1.0)ind,农作物损失率为4.28%±8.24%;2圈栏线的电子围栏组防控有效期为(27.3±3.3)d,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为(1.0±1.3)ind,农作物损失率为7.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