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19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新吉富”(NEW GIFT)尼罗罗非鱼是以1994年引进的 “吉富”(GIFT)品系尼罗罗非鱼为基础群体,经过14年9代系统选育后获得的新品种,该品种已被国家审定为良种,已在全国推广,迫切需要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来鉴别该新品种并实施科学管理。该研究对良种群体开展了RAPD分析,并进一步将特异性的RAPD标记转化成了稳定的SCAR标记。 通过对“新吉富”群体的RAPD分析,找到了两个品种特异性的RAPD条带(S304624 bp和S36568 bp)。对品种特异性的RAPD条带进行了胶回收、克隆和序列测定。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两对位点特异性引物来扩增这两个品种特异性条带(简称SCAR标记Ⅰ和Ⅱ),检测这两个SCAR标记在“新吉富”、“吉富”以及国内外7个养殖品系中的出现频率。SCAR标记Ⅰ(553 bp)在“新吉富”群体中的出现频率为85.7%,而在其基础群体(“吉富”)中的出现频率仅为16.7%;SCAR标记Ⅱ(558 bp)在“新吉富”群体中的出现频率达到91.4%,但在其它7个养殖品系中的出现频率仅在0%~70%之间。为验证这两个标记的可靠性,检测了这两个标记在一个埃及罗非鱼野生群体中的出现频率,发现SCAR标记Ⅰ和SCAR标记Ⅱ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0%和70%,远低于在“新吉富”群体中的出现频率。这两个SCAR标记在“新吉富”良种群体中的高出现频率,预示它们可能与生长性能相关QTL位点间存在连锁关系,显示SCAR标记技术对选育世代间的纵向追溯、以及选育良种群体与其它养殖品系间的横向鉴别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2.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闽三角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提取农田景观数据, 并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从景观面积、空间分异、斑块特征以及总体格局4个方面, 对比研究了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 并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以平原水田和丘陵水田为主, 面积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 其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 地域上主要集中于泉州市和漳州市; 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的斑块数目最多, 斑块面积最大, 而平原旱地和山区旱地的斑块数目最少, 斑块面积也最小, 其中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更为集中连片, 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 农田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度增加、丰富度下降、类型单一化以及聚集度下降的总体趋势;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会降低其供给、调节、文化以及支持等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53.
报道了吉野蓟马属roshinothrips Kud(6),1985(蓟马科,蓟马亚科)在中国的1新种,天目山吉野蓟马γ.tianmushanensis Mirab-balou et Chen.sp.nov.,并编制了该属分种检索表.该种生活于杂草上.此外,还记述了蓟马亚科中国1新纪录属,伪蓟马属Pseudoxythrips Priesner,1940及中国1新纪录种,齿伪蓟马 Pseudoxythrips dentatus( Knechtel,1923). 相似文献
54.
论类三角蚌类——兼论藏东的景星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亚洲白垩纪广泛分布的非海相双壳类类三角蚌类的分类、演化和起源,并讨论景星动物群的时代及TPN动物群的组合划分.认为类三角蚌类分5个科,各科有独立的、相互平行的演化系列;该类群最早形成于特提斯东部边缘地区的边缘隔离体环境,根据有关内部构造研究,其起源可能与海相三角蛤类有关.类三角蚌类经历过3个演化阶段:早期阶段,即爆发性成种阶段,以景星动物群为代表;藏东的生物地层研究表明,景星动物群时代是Tithonian-Berriasian期;中期阶段,即辐射阶段,以TPN动物群为代表,时代为Hauterivian-Turonian期,或Valanginian-Turonioan期,此阶段还可再分出5个组合,可用于地层划分和对比;晚期阶段,即衰退阶段,以Pseudohyria 动物群为代表,时代为晚白垩世中一晚期. 相似文献
55.
光和海洋酸化(CO2浓度升高)分别对海洋硅藻的光合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两者的耦合响应被较少关注。研究以三角褐指藻作为实验材料, 测定了不同光强下CO2浓度升高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净光合速率、生化组分、胞外碳酸酐酶(eCA)活性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氧化酶(Rubisco)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光下, CO2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和净光合速率(Pn)并没有显著影响, 而在高光下, 具有明显的影响。无论是在高光或是低光下, eCA活性、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低光下, 高浓度CO2 (HC)培养下的Rubisco活性分别是低浓度CO2 (LC)和中浓度CO2 (MC)的2.42和1.39倍, 而在高光下, HC培养下的Rubisco活性分别是LC和MC的6.72和3.45倍。以上结果表明硅藻能够通过调节光合生理特征和CCM运行中能量的分配来适应环境中光强和CO2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6.
基因枪法是外源基因导入微藻细胞的重要手段。然而,发展至今,微藻细胞基因枪转化效率一直偏低(10~50个转化子/μg DNA),高价低效的转化方法阻碍了基于高通量转化子的基因功能分析。为了提高基因枪的转化效率,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为材料,从抗生素选择培养基的改良,微载体的选择、制备、包埋、点膜和轰击参数的优化,以及受体细胞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采用50%海水盐度f/2培养基可以提高博来霉素的效价,f/2固体培养基中2216E营养物质的加入能缩短1/3的平板筛选时间。微载体制备应选择对金(钨)粉没有吸附作用的离心管,制备量/管应少于3.5 mg。微载体轰击量每次大约为0.75 mg,过量将会造成一个轰击死亡圈,过少将导致轰击成本上升。当轰击间距A为6.35 mm,间距B为11 mm,间距C为6 cm时,可以获得最多的转化细胞。109个受体细胞铺成较厚的多细胞层能显著提高转化效率。经过上述优化与改进,本研究将现有文献报道的转化效率提高了4.7~30倍,达到295 ± 60个转化子/μg DNA。该方法除适用于三角褐指藻外,也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微藻(杜氏盐藻、小球藻)的基因枪转化研究,可以为微藻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快速,高效和可靠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57.
关于Trigonioides yunnanensis Ku et Ma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Trigonioides yunnanensis Ku et Ma是我国白垩纪地层中最早报道的类三角蚌类化石,1962年由顾知微教授描述。六十年代后期,“云南红层队”于标准产地云南楚雄朱洗冲又发现了更丰富的标本,由马其鸿记述于《云南中生代化石》(上册)(马其鸿等,1976),鉴定为Trigonioides(Wakinoa), yunnanensis Ku et Ma(图版15,图4—13),T. (W.?) 相似文献
58.
59.
研究了利用含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 DAO EC1.4.3.3)的透性化三角酵母多倍体FA10(Trigonopsis variabilis FA10)细胞酶促转化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 CPC)为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Glutaryl-7-ACA,GL-7-ACA)的反应过程和细胞中同时存在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通过水解H2O2而对转化反应产生的干扰作用及其对策。实验证明适量添加外源H2O2(6%)或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过氧化氢酶抑制剂NaN3(0.13mg/mL)可使GL-7-ACA生成率分别为73.0%和70.1%。如果将透性化的FA10细胞在pH10.5~11.0,20℃条件下保温30min,CAT被不可逆性完全钝化,以无过氧化氢酶的FA10细胞进行CPC的酶促转化反应,GL-7ACA的生成率可达84%。 相似文献
60.
史玉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106-108
目的:研究维生素E自微乳的制备工艺.方法:考察了维生素E在不同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中的溶解情况,筛选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以假三角相图中形成微乳的面积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表对处方进行优化,确定维生素E自乳化给药系统的最佳处方.结果:微乳最佳处方:油酸乙酯:Tween-80:丙二醇的比例为3:4:3.结论:该处方自乳化区域大,自微乳化速率快,所形成的乳剂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