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3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通过对与脑循环功能相关的12个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得出能够反映脑循环总体功能的一个综合指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获得12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和130例正常者对照的流行病学资料,年龄在20岁至70岁。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到四种综合指标计算模型,并将这四种模型在临床上通过ROC曲线进行初步检验评价。结果在对原始计算数据250例人群的检验中,四个综合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901、0.942、0.911。在临床上对另外的年龄为20岁至70岁的775例人群的检验中,四个综合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0.940、0.969和0.945;在对年龄为50岁至60岁的144例人群的检验中,四个综合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6、0.862、0.935和0.847。讨论对12个参数进行主成分回归后选取前三个主成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的评价模型作为反应脑循环总体功能的综合指标具有较佳的评价能力与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2.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yruvate phosphate dikinase, PPDK; EC 2.7.9.1)能够可逆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 PEP)、单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和焦磷酸盐(pyrophosphate, PPi)生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无机磷酸盐(orthophosphate, Pi)和丙酮酸(pyruvate).以热玫瑰小双孢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了编码PPDK的基因,将此基因片段插入表达载体pET24a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C端融合His-Tag的重组PPDK.与我们先前表达的N端融合His-Tag的PPDK相比,酶的活性提高了20倍,提示该酶的N端对活性十分重要.重组PPDK单体分子量为98 kD.经过镍亲和层析和超滤后,重组PPDK基本达到电泳纯.重组PPDK与荧光素酶偶联能够形成1个ATP-AMP循环反应,在该循环反应中,荧光素酶催化ATP生成的AMP和PPi能够被PPDK重新转化成ATP,产生一个持续稳定的信号.  相似文献   
93.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具有癌干细胞(CSC)标志的CTC(CSC-CTC),探讨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CSC的相关性。方法:患者和健康者PBMC与磁珠偶联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单抗孵育后,用磁性分离法富集PBMC中的上皮细胞。以CK+为患者PBMC中CTC标志,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健康者和患者的PBMC中CK+细胞及CK+/CD44+/CD24-细胞含量,并比较各组间CTC、CSC-CTC含量的差异。结果:用FCM在73.07%的患者中检测到CTC,在19例检测到CTC的患者中18例有CSC-CTC(94.74%),CTC中CSC数量比例平均为19.01%,且患者PBMC中CTC和CSC-CTC比例与临床TNM分期相关。结论:初步建立了患者外周血CSC-CTC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中有CSC-CTC的参与,临床分期越晚的患者CTC和CSC-CTC的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94.
GLUT4在胰岛素作用下的转运上膜是血糖调控的一个关键途径.其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过程-胰岛素信号转导以及GLUT4转运途径.在这两个过程中新的特异分子的发现以及它们功能特点的研究是发展有效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从GLUT4在胞内的循环途径,胰岛素调节的GLUT4的转运以及转运中的调控蛋白三个方面着手,综述了GLUT4的转运调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5.
DNA测序中常见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测序中的模板、引物、测序反应条件及测序反应纯化方法和仪器操作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测序模板的纯度影响测序的质量 ,浓度对测序的长度有影响。引物设计时除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外 ,Tm值最好在5 0℃~ 6 0℃之间 ,且无成串的G、C。改变变性、退火、延伸的时间和温度对特殊DNA模板的序列测定有较好的效果。测序反应产物的纯化有几种方法 ,以 70 %乙醇沉淀法最经济、方便。因此模板的纯度和浓度对测序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最佳反应条件可降低成本 ,提高测序成功率 ,乙醇沉淀法是首选的测序反应产物纯化方法。仪器操作熟练、正确与否也会影响测序结果。  相似文献   
96.
陆地生态系统磷素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磷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转化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近20年来,磷在陆地生态系统内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总结了国内外磷循环研究的成果,从磷的来源、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固定特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等方面分析了磷素循环的特点;系统阐述了磷在陆地生态系统各库之间及其内部,主要是植被-土壤亚系统内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陆地生态系统磷素循环主要是系统内部的生物化学循环,由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和土壤的生物、理化性质共同控制,不同控制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因生态系统类型、时间和空间尺度而异。文章简述了磷循环研究方法的发展及存在的局限性;另外,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磷循环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干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植被、土壤特性决定了其磷素循环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指出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磷循环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7.
张松山  王勇 《生物磁学》2005,5(2):20-2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患行超选择股骨头供血动脉插管,动脉造影、溶通治疗。结果:28例患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及改善,有效率96.4%;治疗后病变区血管分支增多、增粗;影像随访显示股骨头骨质不同程度修复。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血管再通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的优势,能有效的改善股骨头的局部血液循环和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功能,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8.
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为研究区域 ,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暖温带森林优势群落辽东栎林、油松林及刺槐人工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油松林、辽东栎林和刺槐人工林 3林分总生物量为 :86 .2 4 7、12 9.0 0 5 t/ hm2和 14 4 .795 t/ hm2 ,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85 .2 2 3、12 6 .989t/ hm2和 14 2 .4 88t/ hm2 ,随群落针阔树种转化替代 ,群落总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年均生长量为 3.2 75~ 5 .6 99t/ hm2。生物量和年生长量排序为刺槐人工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凋落物贮量表现为刺槐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林分郁闭度和林下凋落物的不同引起的 ;刺槐林和辽东栎林林下植被层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凋落物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同化器官的各种元素含量高于其它器官 ,茎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最低。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0 .74 5、1.378t/ hm2和 1.80 5 t/ hm2 。不同林分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差别较大。因采伐而引起的 3林分林地养分流失量分别达 6 5 .4 5 %、5 3.76 %和 2 5 .1%。 3林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营养元素积累量排序为 :刺槐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凋落物营养元素贮  相似文献   
99.
乙醛酸循环是一个重要的能量代谢途径,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体内,它在微生物致病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异柠檬酸裂合酶作为乙醛酸循环的第一个关键酶,是理想的抗感染药物靶标.了解该酶的基本结构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生物学进展将有助于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0.
叶角、光呼吸和热耗散协同作用减轻大豆幼叶光抑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大豆叶片逐步展开过程中的色素组成、气体交换、荧光动力学以及叶片角度等特性。随着叶片展开程度的增加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 a/ b比值增加 ;光合速率 (Pn)也增加 ,揭示叶片展开过程中光合机构是逐步完善的。自然状态下 ,不同展开程度的叶片均未发生明显的光抑制 ;但将叶片平展并暴露在 12 0 0μmol/ (m2 · s)光下时幼叶发生严重的光抑制 ,伴随叶面积的增加光抑制程度减轻。强光下 ,尽管幼叶光呼吸 (Pr)的测定值较低 ,但幼叶光呼吸与总光合之比 (Pr/ Pm)较高。将叶片平展置于强光下时 ,幼叶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ΦPSII)明显下调 ,非光化学猝灭 (NPQ)大幅增加 ;幼叶叶黄素库较大 ,光下积累较多的脱环氧化组分 ,揭示幼叶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增强。自然条件下测量叶片角度 ,观察到在叶片展开过程中叶柄夹角逐渐增加 ;日动态过程中幼叶的悬挂角随光强增加而明显减小 ,完全展开叶的悬挂角变化幅度很小。叶片角度的变化使实际照射到幼叶叶表的光强减少。推测较强的光呼吸、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以及较大的叶角变化可能是自然状态下幼叶未发生严重光抑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