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6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3448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518篇
  2006年   472篇
  2005年   485篇
  2004年   478篇
  2003年   550篇
  2002年   635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525篇
  1999年   445篇
  1998年   419篇
  1997年   519篇
  1996年   437篇
  1995年   542篇
  1994年   499篇
  1993年   471篇
  1992年   503篇
  1991年   461篇
  1990年   413篇
  1989年   412篇
  1988年   139篇
  1987年   120篇
  1986年   103篇
  1985年   136篇
  1984年   111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6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Shao L  Hu S  Yang Y  Gu Y  Chen J  Yang Y  Jiang W  Yang S 《Cell research》2007,17(11):963-965
Dear Editor: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 gram-positive, anaerobic, spore-forming bacterium, is capable of using a wide variety of carbon sources to produce acetone, butanol and ethanol. To improve solvent productivity of C. acetobutylicum, metabolic engineering is considered as a useful tool in developing strains with industrially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o date, there are few useful methods for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C. acetobutylicum, especially for gene disruption. To our knowledge, two types of vectors, including non-replicative and replicative integrative plasmid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gene-inactivation in C. acetobutylicum. By using non-replicative integrative plasmids, buk and solR genes of C. acetobutylicum were inactivated [1,2]. However, due to their low frequenci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recombination, the non-replicative integrative plasmids are usually transformed at less than 1 integrative transformant per mg plasmid DNA. To obtain the integrative mutant, it may require higher transformation frequencies up to 10^5, but the typical transformation fre-quencies were reported at 10^3 [3].[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介绍了无患子科无患子属植物近年来在化学成分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3.
白蜡树属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白蜡树属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概况,对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主要可控因素以及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机理、组织学方面作了介绍,并提出了白蜡树属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黄连属(毛茛科)花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扫锚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黄连属(Coptis)植物花的形态发生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该属植物所有的花部器官均为螺旋状发生,雄蕊为向心式发育,花瓣原基有微弱的延迟发育,心皮原基为对折型(即马蹄形),子房为半封闭类型,子房柄是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通过与其它具T.型染色体类群在花形态发生上的比较,认为黄连属表现出了某些原始的性状,这一结果与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黄连属为毛莨科的基部类群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995.
描述原哈格鸣螽科化石3新属,3新种:Fleaboilus retinervius gen.et sp. Nov.,Angustaboilus fangianus gen.et sp. Nov.,Novaboilus multifurcatus gen.et sp. Nov..所有化石标本均采自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现保存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996.
报道迄今仙女蝎蛉科的最古老化石(meropeids)在中国陕西发现.经研究确定1新属1新种:Sinothuama ladinica gen.et sp.,归入仙女蝎蛉科Meropeidae Handlisch,1906.此次这类化石的发现,其意义在于:首次发现迄今世界上仙女蝎蛉科的最古老化石(meropeids),从而打破了俄国学者发现最古老仙女蝎蛉化石在晚三叠世所保持30余年的纪录;并根据从晚三叠世至新生代中仙女蝎蛉化石的不同种类所反映出来的脉序变化特征,推论仙女蝎蛉早期分异于在三叠纪,继承和发展于侏罗纪.化石采自中国陕西铜川地区中三叠统铜川组(Tr2t),时代相当于欧洲标准时代的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997.
记述了浙江土鸥螺属1新种,即杭州土鸥螺Georissa hangzhounensis sp.nov.土鸥螺属的种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太平洋沿岸和岛屿.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本文对新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8.
首次报道了纹翅赤眼蜂属Lathromeris Foerster在韩国的分布,并记述了1个新种Lathromeris koreanica Hu,Lin et Kim与1个新纪录种Lathromeris germanica Girault.新种Lathromeris Koreanica与Lathromeris tumicalvata Lin相似,但新种缘前脉到痣脉下有明显的暗褐色斑块;缘前脉端部1/4处和缘脉基部1/9处有断痕.  相似文献   
999.
记录了采自天津的1新种郑氏金羽蛾Agdistis zhengi sp.nov. (图1 -3)。该种分布于天津,与直钩金羽蛾A.uncirectangula Hao & Li(图4)相似,但可以通过以下特征与后者区别:爪形突的左侧一支端部近圆形深凹,两侧顶端尖,均向外侧弯曲;抱器背臂整体看起来象鹅的头部;阳茎基环两叶,小而不明显;囊形突大,近环带状,末端圆;第8腹板末端突起的形状和位置与后者不一致等。文中给出了新种成虫图,以及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新种以著名昆虫学家郑哲民教授的姓氏命名。  相似文献   
1000.
首次报道桂斑螟属Gunungia在中国的分布,首次报道该属的雌性个体,并据此对属征进行了补充描述。桂斑螟属目前只包括模式种Gunungia rimba Roesler & Küppers,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本文记述了采自我国广西、贵州和云南的1新种——凹头桂斑螟Gunungia capitirecava sp.nov.,编制了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新种的特征图。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凹头桂斑螟,新种Gunungia capitirecavasp.nov.(图1 -7) 翅展16.0 -24.5mm。新种与G.rimbaRoesler & K櫣ppers近似,但新种雄性头顶被白色V型鳞毛簇;抱器背在端部1/6处具一齿状突起,阳茎基环两侧臂粗壮,末端圆钝。 正模♂,广西防城港峒中林场, 640m, 2002-04-08 ,郝淑莲、薛怀军采(玻片号RYD04343)。副模: 7 ♂♂,1♀,贵州赤水桫椤, 240m, 2000-09-21 -23 ,于海丽; 1 ♀,云南瑞丽珍稀植物园, 1 000m, 2005-08-05 ,任应党采; 1 ♂,1♀,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补蚌管理站,650m,2005—08—25,任应党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