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7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89篇
  170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群落谱系结构是了解群落聚群过程的一个基础研究内容。但是现有大部分研究内容集中在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时空差异,对谱系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以浙江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年、2011年、2016年3次群落动态调查数据,从10、20、50m的3个空间尺度上研究该群落在10a间的谱系结构动态变化,分析时空尺度对台湾水青冈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探究调控台湾水青冈群落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为后期台湾水青冈林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发现(1)在10a森林动态变化过程中,群落的MPD指数下降,MNTD指数增加。NRI和NTI指数在大尺度上随时间显著增加,但在小尺度上无显著变化。(2)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上述指数的动态变化趋势均不断增强。以上结果表明,2006—2016年间台湾水青冈群落总体谱系结构表现出不断聚集的趋势,而近缘种的谱系关系则不断疏远;群落谱系结构的聚集趋势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强。大尺度上的环境过滤和小尺度上的随机过程和种间竞争作用可能是导致该地区台湾水青冈群落谱系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生态学过程。  相似文献   
42.
红汁乳菇醇提物对水稻、稗草的化感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莫美华  马红梅  肖启福  张鑫浩 《生态学报》2004,24(12):2951-2954
研究了红汁乳菇子实体乙醇抽提物对水稻、稗草的化感影响。用不同浓度的红汁乳菇子实体乙醇抽提物处理水稻和稗草种子 ,测量处理后不同时间的水稻和稗草幼苗的根长和苗高 ,按照 Willamson,G.B.的方法计算化感作用效应 (RI)。结果表明 :红汁乳菇乙醇抽提物对稗草幼苗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能够导致稗草叶片发黄 ,缩短稗草的根和苗 ,甚至延迟部分种子的萌发。其中 8.5 mg/ ml的乙醇抽提物处理稗草种子后 3d、8d,对根长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 - 0 .98、- 0 .5 8;对苗高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 - 0 .5 0、- 0 .5 1。 6 .5 m g/ ml和 10 .5 mg/ ml处理组的结果与 8.5 mg/ ml处理组的结果在 p=0 .0 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对水稻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较低浓度下 (≤ 4 .5 0 mg/ m l)对水稻幼苗有一定促进作用 ,如 4 .5 0 m g/ ml处理水稻种子后 3d、8d,对苗高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 0 .2 5、0 .10 ;在较高浓度下 (如≥ 6 .5 0 mg/ ml)对水稻根长和苗高均为抑制作用 ,6 .5 0 mg/ ml时抑制作用最强 ,处理水稻种子后 3d、8d对幼苗的根长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 - 0 .93、- 0 .4 8;对苗高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 - 0 .5 0、- 0 .2 2 ,在 p=0 .0 5水平上与其它处理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3.
SOD高产菌株乳酸菌的选育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常规筛选方法从 200多株不同种属的乳酸菌中筛选出一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产量较高的菌株 (Sn 898)作为实验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 (UV) ,硫酸二乙酯(DES) ,亚硝基胍 (NTG)复合诱变 ,选育出一株 (Lactobacillusplantarum-578简写L .plan-578)SOD产量高达6400u/g湿菌体的高产菌株。该突变株的SOD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5倍 ,并研究了影响SOD产生的最适温度 ,起始pH值 ,通气量 ,培养时间等因素。在优化  相似文献   
44.
【目的】自溶是细菌在压力环境下通过自身裂解而获得的一种生理适应现象,研究的目的是全面探讨乳酸菌株在生长抑制剂条件下的自溶表型及机理。【方法】对多种来源的乳酸菌株的自溶能力进行检测,通过在不同生长条件和抑制剂压力条件下乳酸乳球菌MG1363的生长检测对其自溶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在葡萄糖严格受限的培养基中,氨苄青霉素的加入能够显著诱导MG1363的自溶,而且该自溶现象只发生在葡萄糖耗尽的时间点,展现出一种狭窄的生长时期依赖的特征。与此同时,因为氨苄青霉素的加入,4种主要的自溶酶的表达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改变。此外,所有受试的抑制剂都削弱了MG1363在非营养条件下的自溶,表明该菌株可能具有一种涉及细胞壁合成和降解酶的共同调控的模式。【结论】乳酸菌株在不同生长抑制剂条件下的自溶表型存在很大差异,且该自溶体现出营养条件和生长时期严格依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究复制起始蛋白(Replication initiation protein,Rep)是否可以作为天然质粒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的分子标记。【方法】以植物乳杆菌天然质粒编码的Rep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Rep系统进化树详细分析和讨论这些质粒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植物乳杆菌45个编码Rep天然质粒可以划分为5个进化关系紧密的家族和1个独立进化质粒p G6302,家族1-4质粒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0个进化关系更近的亚家族类群,因此这些质粒可能起源于6个祖先质粒。【结论】Rep氨基酸序列显示了适度的保守性和变异性,是植物乳杆菌编码Rep质粒进化研究理想的分子标记,为植物乳杆菌天然质粒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标准,并为植物乳杆菌或其他乳酸菌天然质粒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佐证和依据。  相似文献   
46.
合成乙醇重组乳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含有Zymomonas mobilis乙醇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的片段Ptac-pdc和Ptac-adhB,分别/同时接入pHY300PLK以及pBBR1MCS-5载体中,得到了pHY-PA、pBBR-PA等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入几株乳杆菌。在42℃下进行乙醇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Lactobacillus plantanum CICIM B0080中同时引入基因pdc、adhB有效地将碳代谢流导向了产乙醇方向,重组菌B0080(pHY-PA)发酵6.7%葡萄糖60h分别产生0.4%(V/V)乙醇,为原始菌B0080的67倍;而将pdc、adhB基因同时引入L.amylovorus B0112和L.acidophilus B0068,能检测到相当于原始菌2倍的乙醇产出。在重组菌发酵过程中,仍有大量的乳酸产出,在引入产乙醇基因的同时敲除乳酸脱氢酶基因,将有可能使乳杆菌的代谢流向更有效地转向产乙醇途径。  相似文献   
47.
报道发现于海南省鹦哥岭的粗叶木属(Lasianthus Jack)海南省新记录种5种,并描述了它们的主要辨认特征。其中4种(华南粗叶木Lasianthus austrosinensis H.S.Lo、长梗粗叶木L.filipes Chun ex H.S.Lo、西南粗叶木L.henryi Hutch.、台湾粗叶木L.formosensis Matsum.)在与海南邻近的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均有记录,而大叶粗叶木L.rigidus Miq.则在热带亚洲具有明显的间断性分布。  相似文献   
48.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Balb/C乳鼠小脑Purkinje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初步研究其细胞电生理特性。方法钝性分离生后24h内的乳鼠小脑,采用低浓度胰蛋白酶加机械吹打法获得单细胞悬液,然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24h候更换为1%N2+1%T3+1%谷氨酰胺的DMEM/F12维持培养,3-5d天后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7-9d天后用全细胞膜片钳单通道法记录钙电流。结果该方法培养的神经元形态典型,细胞学鉴定阳性率高(70%),并能记录到钙通道电流。结论该方法取材容易,操作简便,且培养出的原代Purkinje细胞生长状态较好,神经元的活性较高,可用于电生理研究。  相似文献   
49.
我国已知大白蚁属18种,其中仅1种属于大,中,小(兵蚁,工蚁)三态类型,由李桂祥,平正明定名为三型大白蚁。作者等于1994年,在云南省南亚热带地区,发现另一三态类型大白蚁,定名为箕头大白蚁新种。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LC2W细胞壁组分体外对小鼠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培养液单纯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作为对照,研究干酪乳杆菌LC2W细胞壁主要组分磷壁酸和肽聚糖对RAW264.7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吞噬中性红和致病菌能力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磷壁酸和肽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LDH活性、吞噬中性红能力有明显增强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在相同质量浓度时,2种细胞壁组分刺激RAW264.7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差异无显著性,但磷壁酸对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内LDH活性的增强作用高于肽聚糖。在受到浓度为50μg/ml的磷壁酸和肽聚糖刺激后,磷壁酸和肽聚糖均能显著增强RAW264.7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肠炎沙门菌的吞噬作用(P〈0.01)。经过刺激的巨噬细胞与致病菌共孵育1h后,其吞噬能力达到最大值。结论干酪乳杆菌LC2W细胞壁主要组分磷壁酸和肽聚糖可以增强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内LDH活性及吞噬能力,并具有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