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基于2018年夏季赵述岛潮滩现场调查数据,研究西沙赵述岛潮滩内星虫物种组成,并结合沉积物和组织切片分析星虫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在潮滩上设置3个取样站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对星虫肠道内沙粒组成和摄食消化结构进行测定与观察。结果显示,西沙赵述岛潮滩现存罗岛管体星虫(Siphonosoma rotumanum)、库岛管体星虫(S. cumanense)和富岛管体星虫(S. funafuti),组成比例为4︰2︰1,三种管体星虫生长环境相同,栖息层次均为10~15 cm。管体星虫肠道内均充满沙粒,去除沙粒后可观察到小型颗粒碎屑(10μm,占90%)、硅藻类、桡足类(300μm)和植物纤维碎片等。下行肠(前肠)内大颗粒(粒径0.25mm)沙粒比例(77.65%)高于上行肠(后肠)(62.67%),下行肠内小颗粒(粒径≤0.25mm)沙粒(22.34%)低于上行肠(37.33%),表明管体星虫对珊瑚礁砂砾具有细化作用。管体星虫(体重为8.5 g)吻部和躯干部角质层厚度分别为59.08μm和231.92μm,收吻肌由9 000~9 500个肌纤维组成,表明发达的角质层是对珊瑚礁粗糙底质的适应,收吻肌可以保证完成摄食过程。下行肠内的褶皱、肌纤维明显少于上行肠和直肠,表明管体星虫的消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后段,这可能与珊瑚礁底质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2.
可口革囊星虫体液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体液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研究发现该星虫体液中含有红细胞、颗粒细胞、桑椹胚样细胞和卵母细胞。可口革囊星虫的红细胞数量较多,红细胞呈盘状,从一边或两边略凹陷,最典型的是从三边发育的二裂片内陷,直径为24μm-32μm。圆形红细胞,核位于中央,细胞内很少有细胞器,细胞质内充满嗜锇的血红蛋白。体腔液内含有两种类型的颗粒细胞。Ⅰ型细胞含有大量的小颗粒,是典型的变形细胞,细胞质里含有大量的线粒体、最典型的高尔基体、内质网和各种形状不一的小池。Ⅱ型细胞含有大量的嗜锇细胞质。在可口革囊星虫体液中含有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23.
为了优化提取方格星虫多糖工艺实验条件,本研究以海南三亚海域方格星虫为主要原料,用胰蛋白酶作为酶解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取响应面法研究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方格星虫多糖最佳工艺条件;探讨了p H值、液料比、超声波时间、酶底比、超声波温度、超声波功率、反应时间等7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最佳水平。结果表明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方格星虫多糖的实验过程中,单因素的最佳条件酶底比为2.5%、温度为50℃、浸提时间为2 h、料液比为1:17 g/m L、超声时间为1 h、pH值为8、超声功率为960 W,多糖的最大提取率为3.24%。该方法实验条件要求不苛刻,浸提时间短,提取率高,是一项新的实验尝试,实验结果为优化方格星虫的多糖提取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4.
唐景财  廖共山  雷丹青  李肖肖 《蛇志》2010,22(4):339-341
目的从可口革囊星虫中寻找到纤溶酶,并对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匀浆、抽提离心、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等方法对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初步分离,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和合成发色底物法检测其纤溶活性,并用该酶进行体外溶血凝块实验。结果可口革囊星虫内脏中存在纤溶酶。此酶既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又间接激活纤溶酶原,它对体外血凝块有明显溶解作用。结论可口革囊星虫内脏中存在着一种既具直接降解纤维蛋白作用又具激活纤溶酶原作用的纤溶酶。  相似文献   
25.
内参基因的选择对功能基因表达量的归一化处理尤为重要。为了筛选出光裸星虫不同发育时期卵子的最适内参基因,利用qRT-PCR测定了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A(PPIA)、60S核糖体蛋白L10(60S-L10)、铁蛋白(Ferritin)、β-肌动蛋白(β-actin)、泛素C(UBC)、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eIF)、NADH脱氢酶(NDH)、28S核糖体RNA(28S)、TATA盒结合蛋白(TBP)、18S核糖体RNA(18S)和琥珀酸脱氢酶A亚基(SDHA)共12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并通过4个程序(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以及RefFinder)综合分析了各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显示:(1)12个候选内参基因均能获得特异性扩增产物,但表达情况各异;(2)对候选内参基因进行综合打分,得到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排名为18S>GAPDH>28S>β-actin>UBC>e IF>NDH|TBP>PPIA|Ferritin>60S-L10>SDHA。18S和GAPDH稳定性较好,可作为不同发育时期卵细胞基因表达研究的单内参基因,或最优组合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26.
以光裸星虫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法对影响其ISSR-PCR扩增效果的因子(模板DNA、Mg2+、dNTPs、引物、TaqDNA聚合酶、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浓度进行研究。确立适合光裸星虫ISSR-PCR的反应体系:25μL体积含1×PCR buff-er、模板DNA用量为10-50 ng、TaqDNA聚合酶为0.75-1.75 U、Mg2+浓度为1.5-2.5 mmol/L、dNTP浓度为0.20 mmol/L,引物浓度为0.8-1.2μmol/L,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的添加并不能优化光裸星虫ISSR-PCR反应结果。利用所建立的体系对广西北海群体的20个光裸星虫个体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扫描,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体系均能扩增出清晰、多态性高的条带。  相似文献   
2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5种组织(收吻肌、吻、肠、肾管及体壁)10种同工酶(ADH、GCDH、SDH、EST、LDH、ME、POD、SOD、MDH、CAT)的表达。结果表明:除CAT外,其余9种同工酶均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酶谱,除SOD和MDH在5种组织中表型相同外,其它7种同工酶的表达均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SDH-2、EST-1、LDH-1和POD-1为收吻肌所特有;ADH-3、ADH-4、GCDH-2、GCDH-4、GCDH-5、EST-10和LDH-6均为吻所特有;EST-4为肾管所特有。在肠中,ADH和GCDH均没有检测到活性。初步探讨了5种组织中各种同工酶的分布与活性及其与各组织生理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29.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1766)的2个养殖群体(营盘YP、竹林ZL)和4个野生群体(防城港FC、钦州QZ、大冠沙DG和越南海防YN)的91个个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研究光裸方格星虫养殖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显示:获得的514 bp DNA序列中,野生与养殖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数分别为82和60,均显示出对AT的偏倚性。共定义85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4个,其中共享单倍型Hap5为原始单倍型,营盘群体均为独享单倍型。各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相同,野生群体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0.01531)略高于养殖群体(0.01514),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YN > YP > QZ > FC > ZL > DG。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并不显著(P>0.05),光裸方格星虫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99.08%),同时未发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研究表明,光裸方格星虫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略高于养殖群体;滩涂底播养殖方式较池塘养殖更利于维持光裸方格星虫遗传多样性;各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养殖群体正逐渐积累遗传变异,但尚未足够以形成其独立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30.
根据山东长清县张夏镇馒头山馒头组采集到的三叶虫新材料,重新厘定和恢复群星虫(Asteromajia Nan and Chang,1982)作为裂头虫科内有效属名的地位,将徐庄虫(Hsuchuangia Lu and Zhu in Qiu et al.,1983),八公山虫(Bagongshania Lin in Qiu et al.,1983)作为群星虫的晚出异名。修订我国以往所描述的毛庄期和徐庄期4个属(Kochaspis Resser,1935,Asteromajia Nan and Chang,1982,Hsuchuangia Lu and Zhu in Qiu et al.,1983,Bagongshania Lin in Qiu et al.,1983)内的15个种的特征和头尾搭配,归并为4属,10种:Temnoura huoshanensis(Zhang and Wang,1985),Zhongtiaoshanaspis angustilimbata(Meng in Zhou et al.,1977),Solenoparia funingensis(An in Duan et al.,2005),Asteromajia hsuchuangensis(Lu in Lu and Dong,1952),A.quadrata(Resser and Endo,1937),A.liuheensis(An,1966),A.huainanensis(Lin in Qiu et al.,1983),A.lüliangshanensis(Zhang and Wang,1985),A.?yangchengensis(Zhang and Wang,1985),A.?longiceps(Lu and Zhu,2001),其中后2个种的归属尚有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