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9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通过对莲子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mutase,SOD)进行分离提纯,证实其是Fe-SOD,并观察Fe-SOD的耐热性,为SOD的提取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方法】以热变性与有机溶剂沉淀联合法分离提纯莲子Fe-SOD;利用Fe-SOD活性受H2O2的抑制而不受氰化物的抑制的特性来鉴定;设置不同的温度观察提取额莲子SOD的耐热性。【结果】莲子提取酶液活性为90.522U/ml,SOD酶液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率为96.3%。莲子SOD活性受H2O2的抑制而不受氰化物的抑制。在75℃时保温30min后,酶活力仍然保留60%以上,在100℃保温30min时酶活力保留35%。【结论】以热变性与有机溶剂沉淀联合法分离提纯莲子SOD并鉴定其为耐热性Fe-SOD。  相似文献   
952.
《化石》2011,(2):16-16
甄朔南先生是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委员会第六支社的优秀代表,是位已有32年社龄的老社员、老科学家。在他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在科研方面,他是继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杨钟健之后,在中国恐龙足迹学研究方面的一位重要开创者,完成相关科学论文40余篇;在科普工作方面,他撰写了大量恐龙科普文章,  相似文献   
953.
讣告     
《化石》2011,(2):3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志前主编刘时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16日18时3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相似文献   
954.
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三趾马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地层中的三趾马属化石,分别归入两个种。下部层位的材料因吻部间颌突较高、犬齿粗壮并在其内侧前后缘形成嵴和沟、下颊齿齿冠较低、双叶较圆以及外中谷很深等特征而归入意外(笨重)三趾马(Hipparion(Baryhipparion)insperatum Qiuet al.,1987),其古地磁年龄为4.3Ma;上部层位的标本因下颊齿高冠、双叶贺风型、外中谷宽浅以及下马刺发育等特征而归入黄河(近)三趾马(H.(Plesiohipparion)huangheense Qiu etal.,1987),其年龄约为3.9 Ma。在此之前,这两种三趾马的分布局限,仅发现于山西榆社和陕西蒲城的上新世地层,高特格新材料的发现增加了人们对于其地理和地史分布以及特征演化的了解。此外,还对高特格颊齿标本进行了连续横切,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H.insperatum的双叶一直较圆,下后尖逐渐大于下后附尖,但外中谷形态并不随磨蚀加深而有大的改变;H.huangheense的双叶稳定、贺风型,外中谷内端随着磨蚀的加深变得宽圆,下马刺渐弱而下反马刺逐渐显现,下内尖逐渐变得圆钝,其后的凹也逐渐变小。高特格地点相对较低齿冠的H.insperatum向极高齿冠的H.huangheense的转变,指示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在上新世逐步干旱化和草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55.
描述比较了早更新世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crota)、晚更新世大熊猫巴氏种(A baconi)、现生大熊猫(A.melanoleuca)和北极熊(Ursus maritimus)的虚拟三维颅内模。大熊猫脑窝内模的形态在小种、巴氏种和现生种之间大致相似,而与北极熊区分明显。大熊猫的脑窝内模容积从小种到巴氏种呈增大趋势,但从巴氏种到现生种呈减小趋势。大熊猫的大脑沟回在脑窝内模上留下的印痕非常明显,并从小种经巴氏种到现生种则呈稳定增长趋势。相反,北极熊的大脑沟回在脑窝内模上留下的印痕不明显,而血管印痕在脑窝枕区的两侧很明显。嗅球窝内模腹部的纵沟在大熊猫小种发育,在巴氏种较弱,在大熊猫现生种几乎不存在,而在北极熊较发育。大熊猫的脑量商在小种、巴氏种和现生种之间差别不大,但大熊猫的脑量商明显大于北极熊。大熊猫的副鼻窦在小种、巴氏种和现生种之间的差别不大,但与北极熊差别较大。大熊猫的额窦很长、较高、背侧脊形,而北极熊的额窦长度相对较短、高度较低、宽度稍大、背侧平缓。大熊猫的上颌窦较宽,而北极熊的则较窄。大熊猫的蝶窦很小,而北极熊的则较大,覆盖在脑腔前侧。大熊猫这3个不同时期的种与北极熊在颅内腔上这些明显的差异支持将大熊猫从熊科中独立出来的分类。  相似文献   
956.
亚稳定可塑性会显著影响植物个体的适合度和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模式,因此,探讨其起因和维持机制成为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喜旱莲子草性别特征表现为亚稳定可塑性而其它表型特征为常规的可塑性.通过正交控制实验,量化喜旱莲子草的表型特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可塑性表现.结果表明:(1)决定喜旱莲子草性别可塑性和其他大多数可塑性的环境因素相...  相似文献   
95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标本馆最近收到来自柏林自然史博物馆(Museum fur Naturkunde Berlin)的交换藏品,一件始祖鸟(柏林标本)和两件翼龙(Rhamphorhynchus gemmingi和Pterodactylus kochi)模型。现已将新增交换标本整理入库,热诚欢迎所内外学者前来交流、借阅。  相似文献   
958.
嗜酸嗜热古菌腾冲嗜酸热两面菌(Acidianus tengchongensis)来源的Ⅱ型伴侣素ATcpnβ已获得晶体结构解析,其顶端结构域突触下端相应于Ⅰ型伴侣素GroEL的重要底物结合位点处的氨基酸多为极性氨基酸,将其突变为疏水性氨基酸时,突变体对变性底物的捕获能力显著增强.表面等离子共振研究表明,ATcpnβ对于化学变性底物的再折叠中间体的其捕获作用不依赖于Mg2+/ATP.前期对该伴侣素冷冻电镜观察和结构解析表明,ATP的存在并不能驱动ATcpnβ从开放构型向闭合构型转变,但是表面等离子共振研究表明,ATcpnβ对热变性过程中已经聚集的底物的捕获作用依赖于Mg2+/ATP,说明Mg2+/ATP可以介导ATcpnβ顶端结构域一定的构象变化,引起顶端结构域疏水残基的进一步暴露,从而能够与大分子聚集体紧密结合.两个方面的研究均表明,伴侣素蛋白与变性底物的结合仍然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并且伴侣素蛋白与变性底物的结合受Mg2+/ATP的结合调控,与伴侣素蛋白疏水面的暴露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59.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微生物多样性和硝化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集了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红壤坡地农田、自然恢复林和茶园土壤样品,采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古菌、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多样性,采用好气培养法测定不同土壤的硝化势,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硝化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AOB和AO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且在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呈现相同的趋势,均为农田=茶园>自然恢复林;通过RDA分析发现,不同利用方式造成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变是影响土壤AOA和AOB群落结构的主要原因;好气培养法测得不同土壤硝化势农田最高,茶园次之而自然恢复林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硝化势与细菌16S rRNA、AOA和AOB amoA基因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AOA amoA基因关系最为密切;总体来说,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改变了土壤细菌、古菌、AOA和AOB的多样性,土壤AOB和AOA积极参与了土壤的硝化过程,且AOA在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生态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AOA比AOB与硝化势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60.
几种农田土壤中古菌、泉古菌和细菌的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hen JP  Zhang LM  He JP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2996-3002
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三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三域系统.古菌作为第3种生命形式,不仅能在高温、强酸和高盐等极端环境下生存,而且在海洋、湖泊和土壤等生境中也广泛分布,预示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2个农田剖面土壤和2个长期施肥试验站祁阳(QY)和封丘(FQ)的土壤为对象,以实时定量PCR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对土壤中古菌(包括泉古菌)和细菌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丰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泉古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要低于古菌l~2个数量级,两者与细菌相比,16S rRNA基因拷贝数大小顺序为土壤泉古菌<古茵<细菌,而古菌和泉古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与细菌的比值均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大.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古菌和泉古茵的数量有显著影响.QY试验站土壤古菌和细菌的数量与土壤pH值显著相关(分别为r=0.850,P<0.01和r=0.676,P<0.05).FQ古菌、泉古菌和细菌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显著,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分别为r=0.783,P<0.05;r=0.827,P<0.05;r=0.767,P<0.05).了解古菌包括泉古菌在农田土壤中的分布,可为评价其在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