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2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关家崖剖面奥陶系马家沟组五5亚段地层中保存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可识别出居住迹、牧食迹、觅食迹三大类,共7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分别是Arenicolites isp.,Cylindricumisp.,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isp.1,Helminthopsis isp.2,Lorenziniaisp.,Planolites isp.,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eichichnus rectus,Thalassinoides isp.1,Thalassinoides isp.2,Thalassinoides isp.3,Thalassinoides isp.4。根据遗迹化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划分3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lanolites组合,该组合以觅食迹为主,部分为居住迹,出现在潮间带和潮下带;2、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组合,该组合遗迹化石种类较单一,主要为觅食迹,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上带;3、Thalassinoides-Helminthopsis组合,该组合出现在潮间带。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山西兴县奥陶系马家沟组五5亚段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42.
侏罗纪中蜉属和珠蜉属蜉蝣昆虫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峰 《古生物学报》2006,45(2):268-276
长期以来,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所确认,并为众多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引用,作为地层对比和确定地质时代的两种侏罗系蜉蝣幼虫化石:西伯利亚中蜉(Mesobaetissibiric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古珠蜉(Mesonetaantiqu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在我国境内并不存在。迄今为止,这两个种仅局限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下侏罗统。此前,被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分别归入中蜉属(Mesobaetis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珠蜉属(Mesonet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的所有种类,其科级和属级分类位置有误。它们包括:西伯利亚中蜉,三间房中蜉(MesobaetissanjianfangensisHong,LiangetHu,1995),黑斑中蜉(MesobaetismaculataHong,LiangetHu,1995),古珠蜉和北票珠蜉(MesonetabeipiaoensisWang,1980)。道虎沟组、海房沟组、九龙山组和三间房组的水生蜉蝣组合完全不同,彼此不能对比。我国侏罗系—下白垩统蜉蝣幼虫全部是湖相,为原地埋藏,而非河流相,异地埋藏类型。  相似文献   
43.
记述在陕西北部米脂县李家站乡张崖村上三叠统延长群瓦窑堡组中发现的进步古鳕类一新属新种Mizhilepiszhangyaensisgen.etsp.nov.,它与美国西部上三叠统钦尔组(ChinleFormation)和东北部上三叠统纽瓦克超群(NewarkSupergroup)中的TanaocrossusSchaeffer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文章还讨论了斯堪的纳维亚鳕科(Scanilepidae)的系统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44.
生物化石群落在埋葬过程中普遍经历了均时作用的过程。正是这种作用导致了同一生态环境域,但不同时期生物组合相混合的结果。因此,这种化石群落可能为一个连续演化群落的不同阶段的混合体,也可能是环境连续演化过程中不同生态群落的混合组合,这样的化石组合所记录的古生物学信息非常复杂。因此,对化石累积过程中的均时作用的清晰了解,将非常有助于古生物群落的分类学、居群动力学、埋葬学、古生态学、演化古生物学,甚至地层学研究精度的提高。文章根据前人的研究,扼要介绍和讨论均时作用的概念、过程、程度、效应和判别,及受均时作用影响的化石组合的分类。  相似文献   
45.
首次描述埋葬于长兴期海相地层中的一个高地植物群,计14属23种,包括4新种,2相似种和11未定种。概略论述植物群的性质及其埋葬特征和生态意义。以松柏植物和Taeniopteris等为代表的裸子植物在这一植物群中占61%,显示由古生代向中生代过渡的性质。这一植物群与华北同期的高地植物群在属种组成上很不相同,显示两地在区系性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6.
《生命世界》2007,(2):111-111
仔细地看看图片,你一定很奇怪为什么洗衣的女子要把衣服绑在树干上呢?其实,图画描述的是位于地中海南岸的阿尔及利亚居民们在河畔、清溪边,头顶蓝天,肩负脏衣,笑语喧哗地用“洗衣树”洗衣的情景。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广西地区的泰国缺失型琢-地中海贫血1 的血液学、基因型、临床表现及民族分布进行分析。方法:对门诊病人进行 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及- 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收集已确诊为泰国缺失型琢- 地中海贫血1 患者的检测数据及临床资料,并用 SPSS 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104 例泰国缺失型alpha- 地中海贫血1,其中71 例基因型为--THAI /alpha-alpha,17 例 基因型为--THAI/-alpha3.7,14 例基因型为--THAI/alpha CS alpha ,2 例基因型为--THAI/alpha QS alpha。统计学分析:--THAI/alpha alpha杂合子和--SEA/alpha-alpha杂合子的血常规 结果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泰国型Hb H病(--THAI/-alpha3.7、--THAI/alpha-CSalpha、--THAI/alpha-CSalpha)和东南亚型Hb H病(--SEA/-alpha-alpha3.7、--SEA/alpha-CS-alpha)的血常 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民族分布上,有67 例为壮族,34 例为汉族,其他民族3 例。结论:泰国缺失型- 地中海贫血1 在 广西有一定的发生率,在壮族人群多见;和东南亚缺失型Hb H病相比,泰国缺失型Hb H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更早、贫血更严 重。  相似文献   
48.
河南汝阳盆地上东沟组和郝岭组的腹足类主要由个体微小的Mesocochliopa,Scaevicochlea,Bithynia,Proauricula,Zaptychius,Physa,Gyraulus,Pseudarinia和口盖化石Reesidella multilaminate xiazhuangensis Pan and Zhu等组成,其中,Bithynia个体相对稍大,Gyraulus和口盖化石个体最为丰富。该腹足类动物群与北京西山的夏庄组,辽宁阜新的阜新组和内蒙古潮水盆地庙沟群的腹足类动物群很相似,应归入Mesocoshliopa cretacea-Zaptychius costatus-口盖化石Reesidella multilaminate xiazhuangensis Pan and Zhu种群中,其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该腹足类动物群可能栖息于泥底而且水体很浅的河漫滩和河边水潭环境中。  相似文献   
49.
文中对上海奉贤DY03孔222m长的沉积物柱状样样品进行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结合颗石藻、孢粉等其它古生物学资料,重建了晚新生代长江三角洲南部沉积环境变化。钻孔孔深60m以上发现有孔虫产出,包括60—40m与24.6—2m两层位,尤以24.6—2m有孔虫丰度较高。孔深60m附近有孔虫丰富,底栖有孔虫主要属种为Ammonia beccarii vars.,Nonionella stella,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Elphidium advenum和Astrononion tasmanensis等,而58.8—49.2m则不含有孔虫;孔深48.8—40m,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均从下而上降低,从以Ammonia beccarii vars.-Elphidium advenum组合为主,Ammonia compressiuscula,Florilus decorus,Pseudononionella variabilis及Nonionella stella等繁盛的面貌,变为仅含少量的Ammonia beccarii vars.和Elphidium limpidum等。有孔虫群落在60—40m层位呈现了其沉积环境由滨岸演变为浅海、又转变为滨岸的演化序列。另一有孔虫丰富层位(埋深为24.6—2m)中,有孔虫分布连续、丰度高、属种分异度高,其中下部21.4—8.8m含有大量的低盐种Pseudononionella variabilis,Stomoloculinasp.以及少量Heterolepaspp.和Lagena hispida;中部8.4—5.0m产出大量深水型分子Ammonia compressiuscula及代表高温、高盐环境的瓷质类型Quinqueloculina seminula,Triloculina rotunda和Spiroloculina laevigata;上部4.8—2m中深水类型缺失,从下至上显示了一个海水由浅到深再变浅、海水盐度由低到高再变低、海水温度由低到高再变低的海侵-海退过程,且本次海侵较上次海侵水深更深、范围更广。对比显示,DY03孔24.6—2m地层相当于中国东部广泛存在的第一海侵层(全新世),而60—40m地层则相当于第二海侵层(晚更新世),有孔虫等生物群落演化反映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两次较大海水进退过程。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量丰富,反映温暖气候;Zone 2落叶栎有所增多,气候稍有转凉;Zone 3青冈栎含量再度增高,气候变暖;Zone 4松属和落叶栎明显增多,气候再度转凉。从沟鞭藻和相关孢粉类型的分布分析,除底部12号样品因孢粉含量低而未予考虑外,其它样品都指示沉积时期当地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Zone 1和Zone 2孢粉植物群指示两次海水的进退过程。当前孢粉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