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2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382篇
  297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182.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出土古人类化石的遗址,亦过半存在明显的年代学争议。我们对一些古人类遗址中的常见各种复杂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测年平台和测年队伍建设、考古发掘以及年代学采样与测年方法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遗址年代学研究的可能影响。基于此,笔者提出改善我国古人类年代学研究现状的可能措施,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3.
<正>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压是其中最为多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因此抗高血压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6月8日,全球各医药企业针对近300个靶标的1 200余种抗高血压药物进行了研究开发。文章重点对抗高血压药物开发的主要靶标、开发企业及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4.
当今骨科领域,周围神经损伤一直影响着患者疗效。肌萎缩的发生,细胞凋亡导致骨骼肌萎缩,神经-肌肉接头处营养因子的代谢发生障碍,肌卫星细胞的减少,生长因子以及线粒体和各种酶的变化都是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电刺激法,保护神经元,生长因子,神经植入提高神经再生速度以及被动活动可以有效治疗患者。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研究进展也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85.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aily motor activities, human locomo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tensively in recent decades. The locomotor functions and mechanics of human lower limbs have become relatively well understood. However, so fa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ions and functional contributions of the human spine during locomotion is still very poor and simultaneous in-vivo limb and spinal column motion data are scar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licate in-vivo kinematic coupling between different functional regions of the human spinal column during locomotion as a stepping stone to explore the locomotor function of the human spine complex. A novel infrared reflective marker cluster system was constrncted using stereophotogrammetry techniques to record the 3D in-vivo geometric shape of the spinal column and the segmental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each functional spinal region simultaneously. Gait measurements of normal walking were conducted.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inal column shape changes periodically in the frontal plane during locomotion. The segmental motions of different spinal functional regions appear to be strongly coupled, indicating some synergistic strategy may be employed by the human spinal column to facilitate locomotion. In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medical imaging-based methods, the proposed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nal column, hence providing more insight into the functional biomechanics of the human spine.  相似文献   
186.
吴琦 《生命世界》2008,(12):58-63
人们印象中的鹦鹉正如京剧角色那样个性鲜明,它们或英俊威武、或富丽堂皇、或婀娜多姿。但它们大多都有短而下弯的强有力的嘴,嘴基部有明显的腊膜。短腿,足的两趾向前,两趾向后。异常灵活的足可像爪一样使用,而嘴亦可在攀爬时起着钩的作用。一些种具有模仿人类语言的能力。澳大利亚有53种鹦鹉,其中45种是本地种。  相似文献   
187.
脂激活转录因子PPAR的骨生理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激活转录因子PPA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对细胞生长、分化以及凋亡具有重要影响,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肿瘤细胞的生长有密切关系。本文重点从PPAR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阐述PPAR的骨生理学效应。  相似文献   
188.
为考察道路和道路施工对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野生动物的影响,我们在穿过若尔盖湿地的2条道路两侧,对距道路不同距离的小型兽类和鸟类分布进行了调查,其中小型兽类调查深度距离公路800m,鸟类调查深度距离公路400m。施工中的国道213线路两侧黑唇鼠兔(Ochotonacurzoniae)洞穴高密度区域离道路更远,在道路两侧400m处达到峰值,极显著高于距离道路10m处的密度;而在正常运营中的省道209线两侧,其洞穴密度在200m处达到最高值,与其他距离的洞穴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无论在国道213线还是省道209线,道路对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洞穴分布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正常运营的省道209线两侧,高原鼢鼠土堆密度最高区域为距离道路100m处;而施工的道路两侧高原鼢鼠土堆密度最高区域则出现在距离道路10m处,第二高峰出现在距离道路400m处。雀形目和隼形目鸟类的分布均呈现距离道路越远密度越高的趋势,但是只有距离道路400m处雀形目鸟类的密度显著高于50m与200m处;距离道路不同距离的样线中隼形目鸟类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施工中的道路对黑唇鼠兔的影响区域比正常运营的道路更宽,其公路效应域达到400m,400m的调查深度对鸟类尤其是隼形目鸟类来说可能还略有不足。但是,根据此深度的调查可以确定施工中的国道213线雀形目和隼形目鸟类的公路效应域宽度大于400m。  相似文献   
189.
化石人类的口腔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波 《化石》1990,(1):14-16
翻开祖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创造的绚丽璀璨的物质文化。可是,你曾想过吗?它凝结着早期人类多少艰辛的往事啊。尽管飞逝的时光岁月舔尽了人类在这一遥远时期的许多往事,但是,古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却告诉人们这样的史实:远在距今几十万年、几万年、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以牙周病、氟牙症、龋病、牙槽脓肿、磨耗症等多种症状表现出来的口腔疾患,在当时就已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0.
《生物磁学》2010,(3):I0002-I0002
日本研究人员在1月8日出版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AJHG)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人体内一处基因变异可使并不肥胖的亚洲人患Ⅱ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