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3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468篇
  295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对民族民间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编目、探究相关传统知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一直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作为“人与植物”之间关系中一个重要领域——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的研究却相对被忽略.重视这一研究领域,既可以为民族植物学方法及原理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助于推动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入“应用阶段”,同时也拓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其中,人类采集活动(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商业性采集)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应该受到民族植物学家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2.
蒙古高原作为典型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其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最直接指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厘清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蒙古高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评价2001—2019年蒙古高原不同生态区生态系统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量化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9年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多年平均值为50.89,混交林的生态系统质量均值最高,针叶林次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协同影响,研究时段内生态系统质量整体以0.48 a-1速率呈好转趋势,显著好转区域面积占31.07%;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异质性大,变异系数由中部典型草原向北部(针叶林、落叶林)和南部(沙漠)逐渐递减,其中中等波动区域最多,占研究区面积的30.69%;影响因素中降水量占主导作用,中东部典型草原和西北部森林草原受其影响显著。2001—2019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表现为积极影响,退耕还林、荒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质量水平的...  相似文献   
163.
<正>目前人类致病真菌常规的临床检验方法是直接镜检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直接镜检一般不能确定菌种,培养鉴定费时、费力、阳性率低是其弊端。分子生物学技术受碍于过程繁复、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判别标准等,尚未用于临床检验。免疫学的检验方法仅限用于少数致病真菌,且特异性抗体制备不易、昂贵。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分析所需设备昂贵,还需分离获得菌株。故人们在不断寻求准确、快速、廉价、高通量、易于标准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4.
亚洲象的行为策略:大象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在国内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大片地区,但如今在国内则仅仅在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内还有数量不多的亚洲象生存着\ [2]。自从1994年偷猎大象的案件在新闻媒介披露以来,亚洲象的保护工作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搞好亚洲象的保护工作,我们于1995年末和1996年初在保护区勐养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工作中,我们发现亚洲象在行为上表现出能够迅速地适应与人类为邻的环境,并在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相当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65.
研究了高危人群中HIV/HCV核酸和抗体的关系。从新疆地区采集吸毒人群的血样,并对其进行HIV/ HCV核酸和抗体的检测。320例吸毒人员血浆样品中HCV抗体阳性为80.3%,HIV抗体阳性率为41.9%,HIV 和HCV共感染者为38.3%。HIV RNA与抗体的总符合率为98.8%,在186例HIV抗体阴性样品中可能有2例 为HIV感染的窗口期。HCV抗体和HCV RNA的阳性符合率为92.6%,HCV RNA与HCV抗体的总符合率为 90.0%,以上结果说明在HIV/HCV的高流行区进行HIV/HCV核酸检测可以发现病毒感染的窗口期,而约8% 的HCV抗体阳性样品为病毒核酸阴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6.
167.
目的:研究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就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感染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的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HIV/AIDS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后续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随访观察的43例HIV/AIDS患者治疗前平均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30.74±176.35)cells/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为(1177.80±321.49)cells/μL,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30±0.19;治疗一年后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82.74±217.77)cells/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为(861.53±282.85)cells/μL,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59±0.28。所有患者治疗一年后血浆HIV-RNA载量均达到检测限以下(500copies/m L)。结论: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改善HIV/AIDS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抗病毒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68.
人类端粒酶启动子(hTERT启动子)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然而,hTERT启动子有限的肿瘤靶向转录活性困扰着它的临床应用.早期研究已经揭示,核心hTERT启动子上的-34位E-box元件与该启动子的肿瘤靶向转录活性有关.为进一步探索核心hTERT启动子序列3′端富余E-box元件是否能提高启动子的肿瘤靶向转录能力,用化学合成方法在野生型hTERT(WT-hTERT)核心启动子片段(编码蛋白起始子ATG上游-268 bp~-10 bp)的3′端接入3个E-box序列, 构建成修饰型hTERT(Mod-hTERT)启动子. 然后,分别用WT-hTERT和Mod-hTERT启动子去调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293FT、HepGⅡ、SGC7901、U2OS、以及原代培养人成纤维细胞(PHF)中表达. 结果表明, 在Mod-hTERT启动子的各实验组细胞中,能够在端粒酶阳性的293FT、HepGⅡ及 SGC7901细胞组中观测到EGFP的表达,而在端粒酶阴性的U2OS及PHF细胞组中没有观测到EGFP的表达;在端粒酶阳性的293FT、HepGⅡ和SGC7901细胞株中,Mod-hTERT启动子调控下的荧光素酶活性要高于WT-hTERT启动子组(P<0.01); 而在端粒酶阴性的U2OS细胞组中,Mod-hTERT启动子调控下的荧光素酶活性则低于WT-hTERT启动子组(P<0.01); 在PHF细胞组中,Mod-hTERT启动子组与WT-hTERT启动子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提示,在3′端增加E-box元件可以提高核心hTERT启动子序列的肿瘤靶向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169.
氯酸盐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华寿  张修玉  姜春晓 《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23-1328
氯酸盐是一类毒性强氧化剂。20世纪,氯酸钠曾被作为非选择性除草剂和脱叶剂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近年来,氯酸钾作为龙眼产期调控剂也在反季节龙眼生产中应用。然而,氯酸根离子强氧化性对生物体有明显的毒害效应,且其分解产物亚氯酸根和次氯酸根离子对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也存在较强的污染效应。本文在介绍氯酸盐理化性质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氯酸盐对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体的毒害效应,探讨了氯酸盐在土壤和水体中的环境行为,提出了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安全使用氯酸盐,并就氯酸盐在生态环境中的检测方法和生物降解等研究前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0.
报道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纪早期水井沱组顶部灰岩中赋含的壳体动物群及一些骨骼化石,主要包括软舌螺、腕足动物、开腔骨类骨针、海绵骨针、原始赫兹刺、阿纳巴管、管状微体化石、单板类、古杯类等。初步研究认为软舌螺可归属为2纲3目8科9属,2种、2相似种和6未定种;腕足动物主要以乳孔贝和古圆货贝为主;单板纲归属为1科3属,1相似种、2未定种;分类位置不明的Coleoloides cf.prindlei Lochman,1956和Coleolussp.,归属1科2属,1相似种,1未定种。这些骨骼化石中,古杯类Archaeocyaths和9个其他微体骨骼化石种:如软舌螺四边螺类Quadrotheca sp.,中槽螺类Altaicornus sp.,线带螺类Linevitus sp.,似软舌螺类Hyolithellus cf. micans Bil-lings,1871和Coleoloides cf. prindleiLochman,1956,单板动物太阳女神螺类Securiconus sp.和Igorella cf. minuta,以及腕足动物乳孔贝类Eohadrotreta zhenbaensis Li and Hol mer,在峡东地区水井沱组尚属首次报道。该层位微体骨骼化石丰度大,分异度较高,海绵骨针粗壮,骨骼化石保存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