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深部真菌感染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对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02年8月至2005年8月住院病例中的真菌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间住院患者真菌感染536例,占检出病原菌的8.37%。引起深部感染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39.37%;毛霉菌与曲霉菌的感染次之,分别达到16.79%和13.62%。呼吸内科、老年内科和ICU病房住院患者较易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高,其次为泌尿道。真菌对酮康唑、咪康唑和益康唑耐药率相对较高,对5一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相对敏感。结论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多发生于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危重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医院感染真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临床应用抗真菌药物尽量参考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2.
刘世华 《生物学通报》2010,45(11):33-35
1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愈来愈受到重视。用实验探究带动知识的学习,其理想的结果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困难阻碍着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评价米卡芬净治疗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09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ICU病房40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米卡芬净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痊愈10例(25%),显效18例(45%),总有效率为70%,真菌清除率为60.8%,不良反应少,所有患者均耐受治疗。结论米卡芬净治疗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明确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在慢性重型乙肝患者中发病情况及主要病因。方法依据IFI和乙肝诊断标准,筛选上海长征医院感染科慢性重症乙肝患者,60例IFI者为病例组,66例未发生IFI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FI患病率47.62%,病死率40%。乙肝病毒DNA水平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当DNA高于3.16×103copies/mL,IFI发病可能性增大。结论慢重肝患者IF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超出临床预期,降低DNA拷贝可延缓乙肝进展,在预防及治疗IFI中亦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目的:研究NUMB在口腔白斑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8例口腔正常黏膜、口腔白斑及口腔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NUMB蛋白的表达。结果:NUMB在口腔正常黏膜(95.7%)、口腔白斑(75%)及口腔鳞癌(4.7%)中均有阳性表达但是表达频率依次降低。NUMB在各个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UMB阳性表达率随口腔组织恶性程度增高而减少的趋势提示该基因可能在口腔正常黏膜到口腔白斑再到口腔鳞癌的转化中起作用,NUMB有可能成为早期发现癌变的分子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6.
制霉菌素治疗肿瘤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院一年内70例肿瘤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真菌感染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因恶性肿瘤住进我院肿瘤内科的患者330例,其中发生口腔真菌感染者70例,感染率21.21%.其中男31例,女39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44.1±7.8)岁.  相似文献   
127.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锥形束CT联合微创拔牙技术对埋伏阻生牙患者牙槽完整度及张口受限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到2023年2月收治的50例埋伏阻生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拔牙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口腔锥形束CT联合微创拔牙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面部肿胀、牙槽完整度,术后即刻和术后3 d的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张口受限程度以及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探诊深度(SPD)、牙龈指数(GI)等牙周健康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面部肿胀程度以及牙槽完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IL-6、IL-1、TNF-α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开口度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度、重度张口受限度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GI、SPD、SBI、PLI水平对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I、SPD、SBI、PLI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锥形束CT联合微创拔牙技术针对埋伏阻生牙进行治疗与传统拔牙相比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疼痛、面部肿胀程度,减轻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减轻炎症反应水平,提升牙周健康程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8.
【背景】妊娠期妇女口腔微生物改变与口腔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目的】比较不同妊娠状态下女性口腔微生物结构的差异,探讨该差异与不同妊娠状态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8名孕妇和9名非孕妇为研究对象[(28.2±3)岁],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年龄(28.9±3.6)岁,孕周(30.1±3.2)周]、妊娠期非糖尿病组[non-diabetic pregnant women,PW,年龄(27.9±3.0)岁,孕周(28.6±4.7)周]和非妊娠期非糖尿病组[non-pregnant women,NPW,年龄(27.7±2.1)岁],每组9名,收集口腔唾液(saliva,S)和龈上牙菌斑(supragingival dental plaque,D),采取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针对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以SILVA为参考数据库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特征序列进行分类学注释,利用QIIME软件对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三组中唾液及牙菌斑微生物差异比较显示:D-GDM中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检出量高于D-PW,而月形单胞菌属检出量显著低于D-PW;S-GDM中产气单胞菌属、拟杆菌属等厌氧菌属检出量高于S-PW,韦荣氏菌属检出量低于S-PW;D-PW中纤毛菌属、普氏菌属和月形单胞菌属检出量显著高于D-NPW;D-NPW中产气单胞菌属、放线杆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属、奈瑟菌属、链球菌属和劳特罗氏菌属等检出量高于D-PW;S-PW中韦荣菌属、普氏菌属、链球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检出量低于S-NPW;D-GDM中福赛斯坦纳菌属、纤毛菌属检出量高于D-NPW,劳特罗氏菌属检出量低于D-NPW;S-GDM中密螺旋体属、弯曲杆菌属检出量高于S-NPW,链球菌属低于S-NPW。在种水平上,S-GDM菌群中具核梭杆菌检出量显著高于S-PW,S-GDM菌群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及福赛斯坦纳菌检出量与S-P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黑普氏菌检出量低于S-PW;S-PW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产黑普氏菌和福赛斯坦纳菌检出量均显著高于S-NPW。【结论】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将增加口腔微生物群厌氧菌检出率,GDM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产黑普氏菌等牙周炎致病菌相关性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29.
人类口腔栖息着细菌、古生菌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口腔菌群是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中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等,不仅充当着牙周病原体的传统角色,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肠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主要以协同或合作的方式致病,这些微生物群与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本文就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炎症性疾病和结肠癌等肠道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0.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重症患者的真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的495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资料,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6.4%(81/495)的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1%(66/212)、0.0%(0/19)、31.2%(5/16)、4.8%(10/207)和0.0%(0/4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值≤1.0E+9/L、粒细胞缺少时间≥8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使用种类≥3种是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是独立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15.830、41.667、3.745、8.264及39.085,P值分别为0.000、0.011、0.035、0.007及0.000)。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在粒细胞缺少时间较长病例中及时使用集落刺激因子、抗真菌药或重建微生态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