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初步探讨在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PKB/Akt对p21 蛋白表达及定位的影响。通过显微操作技术注射野生型、持续激活型及激酶失活型的PKB的mRNA,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p21蛋白的细胞定位、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p21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注射不同形式的PKB mRNA 后p21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别,但是细胞定位发生改变,PKB被激活后,p21蛋白滞留在胞浆中。因而初步认为在小鼠受精卵中,PKB/Akt通过影响p21 的细胞定位而影响细胞周期的进程。  相似文献   
62.
63.
1.豹蛙受精卵与未受精卵在用×1500g 左右离心后都形成四层:脂类物质层,原生质层,黑色粒层,和卵黄粒层。但切片的观察:黑色粒层与卵黄粒层的界限不明。可是越近植物極卵黄粒愈多,黑色粒愈少。2.未受精卵受精卵在用×1500g 左右离心后有内外部形态的不同。大部分未受精卵的脂类物质层是光滑的,而受精卵的脂类物质层是绉褶的。3.根据卵内物层和结构在离心卵内的分布可以测定他们的相对比重。它们相对的比重是:卵黄粒>黑色粒>原生质>脂类物质。受精卵的质膜和皮层的联合相对比重是等于或小于原生质的比重,但大于脂类物质的比重。未受精卵的质膜和皮层联合比重,在大多数未受精卵内因质膜与卵黄膜的关系不能正确确定。可是根据少数卵的情况,未受精卵的层膜与皮层的联合比重可能也大于未受精卵的脂灯物质小于或等于原生质的比重。4.我们提出了两个解释受精卵绉褶脂类物质层的形成假说,并加以讨论。可是在现在的实验资料情况下,我们还不能最后肯定那一个假说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64.
继1983年构建“超级鼠”获得成功后,美国科学家又用基因工程方法将人生长激素基因整合到绵羊和猪受精卵基因中,然后再将其放回到绵羊和猪的子宫内着床发育,从而获得比现有的绵羊和猪大两倍的“超级羊”、“超级猪”。  相似文献   
65.
本文论及激光微束诱导胡子鲶(C.fuscus)受精卵融合的一种技术及其对鲶鱼遗传变异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表明:一些融合卵发育非常健全;实验所得成年鱼中,有一条体色变为白色、一条变成略带淡紫色,二条O形和O须都有变化;融合鱼体长比对照(未经激光处理)鱼约长1.5倍,体重比对照鱼约重2倍;抗寒性能比对照亦提高1.5℃~2℃.  相似文献   
66.
为探讨小鼠细胞分裂周期25B(CDC25B)蛋白149位丝氨酸磷酸化状态对小鼠1 细胞期受精卵中CDC25B的亚细胞定位和发育的影响,应用定制的CDC25B-pS149位的 磷酸化和非磷酸化抗体检测小鼠1-细胞期受精卵各细胞时期的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状 态;应用免疫荧光观察各期受精卵中CDC25B蛋白的定位情况;将质粒pEGFP-CDC25B -WT、pEGFP-CDC25B-S149A和pEGFP-CDC25B-S149D融合质粒及空载体质粒显微注射入 G1期受精卵中,观察不同显微注射组小鼠1-细胞期受精卵中外源性CDC25B蛋白亚细 胞定位.结果显示,CDC25B-S149位丝氨酸在G1和S期被磷酸化,在G2和M期去磷酸化 .1-细胞期受精卵从G2向M期的转换过程中,发生了CDC25B向细胞核区的移位,到2- 细胞初期,部分CDC25B蛋白又从细胞核回到细胞浆.实验结果提示,小鼠1-细胞期受精卵G2/M期转换过程中,CDC25B 的S149位点磷酸化修饰可能是对CDC25B细胞内定 位及其活性的精确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67.
拟目乌贼受精卵孵化及室内附卵基附卵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福建沿海的拟目乌贼受精卵进行了孵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1℃~30℃,盐度为24~33条件下,受精卵均能孵化。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最适温度为24℃,孵化率达(93.3±2.9)%,孵化高峰期为23~24 d;在温度为24℃的条件下,最适盐度为30,孵化率达(93.3±2.9)%,孵化高峰期为23~24 d。不同附卵基的附卵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附卵基的附卵效果差异显著(P〈0.05),网目为27 mm的聚乙烯网片附卵效果最佳,平均附卵量为193.4粒,平均附卵率32.51%;其次是15 mm的网片,平均附卵量为137.5粒,平均附卵率23.14%。直径为8 mm和10 mm的尼龙绳附卵效果也较好,平均附卵量分别为119.6粒和120.0粒,平均附卵率分别为20.09%和20.13%;直径为2 mm和4 mm的尼龙绳以及网目为2.5 mm的网片的附卵效果明显较差,平均附卵率分别为0.92%、1.45%和1.76%,基本不附卵。无论是尼龙绳还是网片,都是以直径或网目较大的附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8.
刘伟  战培荣  陈军 《动物学杂志》2013,48(2):241-248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解剖镜,对黑龙江水域怀头鲇(Silirus soldatovi)成熟卵膜层次构造和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中卵膜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并比较未脱黏和人工脱黏卵受精卵膜的表面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受精卵膜的胶膜表面由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组成,上有微孔构造.未脱黏受精卵膜表面胶膜光滑致密,多孔隙,内有小梁相连,随胚胎发育逐渐膨胀、展开、变薄,破膜期自然脱落.人工脱黏几乎全部脱去鱼卵的胶膜层,从而使卵失去黏性.脱去胶膜层的受精卵膜表面由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紧密嵌合而成,表面粗糙,胚胎发育过程中颗粒形状变化不大,但颗粒层逐渐变薄而且疏松,直至胚胎破膜而出:胚胎发育后期颗粒层有过早脱落和破洞出现.同时对活体鱼卵进行连续比较观察,讨论了卵膜结构及动态变化与孵化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研究了盐度梯度对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水温(28±0.5)℃下,观察比较了8个梯度的盐度(3‰、6‰、9‰、12‰、15‰、18‰、21‰、24‰)及纯净淡水(盐度为0)条件下,新吉富罗非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同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对4批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实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受精卵在盐度6‰~15‰时,孵化率较高(89.0%~92.7%);盐度低于3‰和高于18‰时,孵化率较低。仔鱼生存适宜盐度3‰~15‰,最适盐度6‰~9‰。新吉富罗非鱼仔鱼在盐度0~3‰及18‰~24‰时,仔鱼的SAI值较低,不适宜仔鱼培育;盐度为6‰~15‰时,仔鱼的活力较高。仔鱼的SAI值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0.
小鼠原核胚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原核胚是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所必需的主要材料 ,其冷冻保存使操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 ,冷冻保存还可以避免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发育阻断期。方法 在室温 (2 0℃或 2 5℃ )条件下 ,以乙二醇、DMSO为主体抗冻保护剂配制成的玻璃化溶液 (EFS、EDT、EDFS) ,不借助冷冻仪 ,对小鼠原核胚进行一步法和二步法玻璃化冷冻保存。结果  2 0℃室温条件下 ,用EDFS4 0平衡 1min一步法冷冻解冻后的原核胚 ,经培养后囊胚发育率最高仅为 4 7% ,与新鲜原核体外培养的对照组 (75 % )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当原核在 10 %E +10 %D溶液中预处理 5min ,移入EDFS30中平衡 30s二步法冷冻保存 ,解冻后的囊胚发育率达 6 8%。而室温升至 2 5℃ ,二步法冷冻保存后原核胚的囊胚发育率高达 77%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用最佳冷冻组的原核胚或解冻后培养到囊胚移植给受体母鼠均获得产仔。结论 本研究对小鼠原核胚实施玻璃化冷冻保存 ,经体外培养和移植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