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双斑长跗跳甲Longitarsus bimaculatus Baly成虫取食美国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叶片,受害叶焦枯脱落;幼虫钻入根内取食,以须根受害最重。描述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观察成、幼虫的行为习性,对成虫的活动、取食、交配等行为作了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92.
黄足黄守瓜取食南瓜诱导葫芦素B含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许再福  黄寿山 《昆虫知识》2009,46(4):538-54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黄足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 chinensisWeise取食子叶期南瓜诱导葫芦素B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足黄守瓜采用划圈的取食方式,主要是为了阻止植株合成新的葫芦素B进入圈内,以达到安全取食的目的;黄足黄守瓜对同株南瓜为害程度不同的子叶间,葫芦素B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同一植株黄足黄守瓜取食化学诱导是系统性的;危害程度不同的不同植株间,葫芦素B含量有显著差异,并表现出受害阈值(被害1圈),在一定范围内,植株被害得越严重,诱导反应越强烈;试验证明南瓜被诱导合成葫芦素B与光照无关,只与植株被害有关。  相似文献   
93.
西双版纳尚勇亚洲象的食物组成与取食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进  邓晓保  张玲  白智林 《生态学报》2006,26(2):309-316
于1998—2000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中,通过对亚洲象取食植物调查和粪便分析,了解亚洲象的食物组成与取食习性。结果显示,野外跟踪调查共记录有106种植物被亚洲象所取食。其中有83种出现在象的粪便中,这些种类分别属于:禾本科8种(10.0%)、桑科7种(9.9%)、蝶形花科4种(8.4%)、五加科3种(6.6%)、葡萄科3种(5.7%)、夹竹桃科3种(4.6%)、芭蕉科1种(4.2%)、姜科3种(3.7%)、紫金牛科3种(3.6%)、蔷薇科3种(3.6%)、大戟科5种(3.3%)、榆科2种(3.O%)、含羞草科4种(2.9%)13个植物科。根据食物中所占的比率,桑科的榕属(Ficus)、禾本科的竹类(Bambusoideae)、小果野芭蕉(Musa acuminate)和莠竹(Microstegium ciliatum)是亚洲象的主要食物资源。在觅食过程中,亚洲象取食包括乔木、藤本灌木和草本等各种生活型的植物,其中先锋种所占比率(59%)高于后续种;选择性啃食枝条的植物种类(77种)高于牧草式取食的种类(6种)。亚洲象取食植物种类的月变化与月平均温度和月降雨量成负相关,旱季取食植物种类高于雨季。本研究对制定保护区野生动物管理策略,以及解决保护区周边日趋恶化的人象矛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
宋海天  李保平  孟玲 《昆虫学报》2013,56(3):293-298
为揭示外来植物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上的本土访花昆虫多样性和影响访花行为的因素, 本研究在南京郊区进行了连续2年的野外调查, 采用跨栏模型分析了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昆虫的访花选择性, 即接受概率(测度是否接受一年蓬花)和访问频数(测度接受一年蓬花的程度)。调查发现, 访问一年蓬花的昆虫共计9目54科145种, 其中, 科丰富度占优势的是膜翅目、 鳞翅目和鞘翅目(均占总科数的20.75%), 其次是双翅目(18.87%)和半翅目(13.21%); 物种丰富度占优势的是双翅目(26.39%), 其次是膜翅目(18.75%)、 半翅目(18.75%)、 鞘翅目(17.36%)和鳞翅目(15.38%)。多数目的物种丰富度在6-7月最高, 9月最低, 仅双翅目(食蚜蝇为主)在5月最高。运用跨栏模型对物种优势度最大的半翅目、 膜翅目和双翅目等的访花个体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半翅目和膜翅目对一年蓬花访问倾向(接受概率)的因素多于影响其访问频数的因素, 由此预测这些访花昆虫可能参考较多因素做出是否接受一年蓬花, 而依据较少线索做出访问程度的访花行为决策; 一年蓬植株密度影响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接受概率, 而花密度影响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的接受概率和访问频数, 说明靶标植物花的特性可能对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决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与手偏好相比较,脚偏好被认为是研究大脑半球中语言功能偏侧性调控表达的一种更佳的行为预测指标。当前国际科学界对于人类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和肢体偏好进化起源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非人灵长类物种肢体偏好行为学研究,其中关于树栖灵长类物种的相关研究,对身体姿势在灵长类肢体偏好表达的理解有十分关键作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我特有濒危灵长类物种,主要营树栖生活。本研究首次关注秦岭川金丝猴自发性非移动双足姿势(双足叠放)的脚偏好。研究发现在个体水平上每个焦点动物均表现出明显的脚偏好,在群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的右脚偏好,脚偏好表达无显著性别差异,其研究结果支持“姿势起源理论”。本文首次呈现野生旧大陆猴物种群组水平脚偏好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96.
2019年10月-2020年1月和2020年10月-2021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焦点动物法对鄱阳湖区6种野鸭越冬行为和觅食策略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6种野鸭最多的4种行为均为取食、休息、修整和运动.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和针尾鸭(Anas a...  相似文献   
97.
韧皮部取食昆虫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吸式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具有特殊的生物互作关系。本文对刺吸式昆虫取食韧皮部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类型、 防御物质变化、 信号途径以及植物反应转录组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韧皮部取食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机制主要包括: (1)改变自身的营养状况; (2)产生有毒的次生化合物; (3)产生防御蛋白。防御反应与植物水杨酸、 茉莉酸、 乙烯等信号分子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刺吸式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主要引发以水杨酸为主的信号途径, 但相关分子互作机制还有待明确。日益丰富的基因组资源和不断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揭示植物防御反应中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 找出植物内生抗性的特异因子以及阐明诱导防御机制奠定了基础。了解刺吸式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 为深入理解植物-昆虫间协同进化关系提供了依据, 为害虫治理和抗虫植物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8.
采用甘兰叶片浸液法测定了吡蚜酮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成虫、卵、1龄若虫和3龄若虫的致死作用。在所测试的浓度范围(9.38~300mg/L)内,烟粉虱若虫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吡蚜酮浓度的增大而顺次显著增大。取食75~150mg/L、9.38~37.5mg/L吡蚜酮处理叶片和清水处理叶片的存活成虫个体单头蜜露量(分别为0.37~0.42、0.59~0.72、1.48mm2)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用EPG技术研究了吡蚜酮对烟粉虱口针刺吸的不同阶段和取食活性的影响。接触低浓度吡蚜酮(75mg/L)时,最初粉虱能够正常开始取食,但不能从韧皮部正常吸取汁液。高浓度的吡蚜酮(300mg/L)抑制了口针向植物的插入。综合上述结果,说明吡蚜酮可望成为防治番茄黄曲叶病毒病载体-烟粉虱的重要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99.
角倍蚜干母的刺探取食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杨子祥  吕翔  李杨 《昆虫知识》2011,48(4):997-1001
本文采用EPG技术监测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干母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的取食行为.获得干母在盐肤木小叶及叶翅上的取食波形7个,分别为np、C(A+B+C)、pd、E1、E2、F、G波.对干母在盐肤木小叶或叶翅上的取食部位组织进行切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农作物间套作对害虫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害虫的行为反应,通过研究玉米/甘蔗套作系统中植物气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行为的影响,将为利用化学生态手段防治套作田中的害虫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触角电位实验、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实验,测定了甘蔗、玉米植株及二氯甲烷漂洗物对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幼虫取食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成虫在甘蔗植株上的落卵量(卵粒数、卵块数)与玉米植株差异不显著,取食甘蔗植株的幼虫数量显著低于玉米植株。亚洲玉米螟对甘蔗、玉米叶片漂洗物均可产生EAG反应,且在同一浓度下的反应值之间无显著差异。成虫产卵量(卵粒数、卵块数)在0.1 gE/mL浓度的甘蔗和玉米漂洗物间差异不显著;幼虫对经甘蔗叶片漂洗物处理过的饲料的相对取食率均低于65.00%,显著低于玉米漂洗物处理的饲料。【结论】甘蔗和玉米气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影响没有差异,但甘蔗气味会导致初孵幼虫表现出很强的逃逸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