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7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有鳞类(蛇和蜥蜴)具有较发达的嗅器和犁鼻器,对其不同种类嗅觉结构的认识有助于阐明爬行动物化学感觉的进化。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了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的嗅器及犁鼻器。结果发现,草原沙蜥的鼻腔较为狭长,秦岭滑蜥呈梨形,其他两种蜥蜴的鼻腔略成圆形。秦岭滑蜥的嗅上皮最厚,其次是密点麻蜥和草原沙蜥,荒漠沙蜥最薄。犁鼻器主要由犁鼻腔、犁鼻感觉上皮、犁鼻神经及蘑菇体等组成,没有腺体。草原沙蜥和荒漠沙蜥的犁鼻腔较为宽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较窄。4种蜥蜴的犁鼻感觉上皮均较嗅上皮厚,蘑菇体向后逐渐缩小至消失,犁鼻感觉上皮成闭环状,包围犁鼻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犁鼻感觉上皮位于犁鼻器的背侧,蘑菇体位于腹侧;与此不同,两种沙蜥的犁鼻感觉上皮偏向于犁鼻器的腹内侧,蘑菇体位于背外侧。密点麻蜥的犁鼻感觉上皮最厚,其次为秦岭滑蜥,两种沙蜥最薄;秦岭滑蜥犁鼻感觉上皮的感觉细胞密度最高,其次是密点麻蜥,两种沙蜥最低。这些结果提示,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对嗅觉信号的依赖和投入较两种沙蜥多;4种蜥蜴犁鼻器的结构差异间接地佐证了有鳞类犁鼻器系统发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2.
周舟  桑庆  王磊 《遗传》2023,(12):1087-1099
正常的卵子发生是人类成功繁育后代的关键步骤。女性胚胎发育时期,原始生殖细胞从有丝分裂转变为减数分裂,经过同源染色体配对和重组后,减数分裂被阻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双线期。卵泡内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阻滞的维持主要归因于胞质中高浓度的环磷酸腺苷。在月经周期中,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促进某些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完成排卵过程。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任何缺陷都可能影响卵子发生,进而影响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辅助生殖、高通量测序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认识减数分裂背后的精确分子机制以及卵母细胞成熟缺陷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发现的调控卵子发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涉及同源重组、减数分裂阻滞与恢复、母源mRNA降解、翻译后调节、透明带组装等过程,旨在增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了解,并为进一步机制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3.
谷子不育系及其相应可育系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谷子2个品种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材料,对其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昭盟A花药的外部形态及花粉母细胞的发育过程与昭盟B相似,能形成外观正常的三核花粉,但其花药不能开裂散粉。石炮A表现出了败育时间和方式的多样性,且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在花药长度上有显著差异。此外,两种不育系的维管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不良程度与药囊退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4.
伊贝母(F.pallidiflora Schrenk)胚性愈伤组织接种于NAA 1.0mg/L+6-BA2.0 mg/L的MS培养基上,在培养10天前可产生大量单细胞到多细胞胚性细胞团,培养10至15天,逐渐形成大量球形胚。利用这样一个实验体系,在培养0、1、2、3和4天后加入放线菌素D(AMD,20μg/ml)和环己亚胺(CHM,20μg/ml),继续培养至第6天,分析大分子代谢动态和观察胚性细胞团的形成情况;培养6和10天后加入同样浓度的AMD和CHM。继续培养至第15天,分析大分子代谢动态及观察球形胚形成情况。结果表明:(1)培养0、1、2、3和4天加入AMD的分别抑制胚性细胞团的100%、63%和45%,加入CHM的抑制100%、85%和75%,培养6和10天后加入CHM抑制球形胚的100%和75%;(2)DNA、RNA和蛋白质在胚性细胞团和球形胚形成时出现两个峰值,其中RNA变化剧烈,最早出现峰值。AMD和CHM分别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3)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在胚性细胞团和球形胚形成过程中顺序表达,AMD和CHM分别在转录和转译水平上对其进行规律性抑制。根据以上结果,本文对伊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5.
56.
山楂粉蝶NPV的形态发生及其宿主细胞器的超微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对山楂粉蝶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三龄幼虫后,该病毒在体内的形态发生过程及其宿主细胞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等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感染72~168h后,山楂粉蝶幼虫中肠上皮细胞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套膜、丝状纤维或称前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病毒束,以及病毒束嵌入多角体蛋白,装配成完全的病毒多角体。在相应的中肠上皮细胞内,细胞器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溶酶体等均发生显著的病理变化。同时还应指出的是内质网呈指纹图谱型,板层体与示髓样小体等膜状结构的病理变化比较特殊。  相似文献   
57.
58.
棉蚜有性世代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锦华  傅强 《昆虫知识》1995,32(3):141-143
  相似文献   
59.
目前,用于害虫发生期测报的数学方法甚多,比较精确的一类方法是数理统计预测法,如综合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等[1~4]。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这类方法多数是建立在预报因子与预报对象的线性关系上,而大多数情况下预报因子与预报对象不表现这种关系。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方法进行改进。本文用模糊(Fuzzy)分析方法预报他各代三化螟蛾高峰,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观依据将乐23年历史资料,通过相关筛选法,选取x1:上年11月至当年2月极端最低气温(℃);x2:3月平均地温(℃)x3:3月而日(天)ZX。:…  相似文献   
60.
玉米田桃蛀螟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吴立民  陆化森 《昆虫知识》1995,32(4):207-2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