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7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86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Orsten型特异保存化石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rsten型化石是一类主要产自寒武系及奥陶系个体微小却珍贵的特异保存化石.虽仅有较短的研究历史,其精美的保存所携带的重要信息,已开拓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倍受当前相关学者的关注.以往事实表明中国南方是世界Orsten型化石最重要的产出地之一,期待着研究的深入.利用此类化石细致入微的保存,结合新的思路,可识别早期动物胚胎的基本形态、发育特征和寒武纪若干后生动物类群的基本体态特征;注重节肢动物类群早期幼年个体,辨析其生长模式(包括躯体分节,直接或变态发育,随时间推移可能呈现的形态趋异或保守进化),以及它们分属类群的演化规律;探讨至今知之甚微此类特异埋藏的机理.总之,"以小见大",解答传统古生物学研究力所不及,与早期后生动物演化密切相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92.
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有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有较好的防效和较长的持效,一次施药可兼治多个峰次。20%氯虫苯甲酰胺150mL/hm2、40%氯虫·噻虫嗪120g/hm2和2.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750mL/hm2在二化螟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药后8d对幼虫防效分别达94.7%、91.2%和91.0%;药后18d的防效依次为99.0%、98.0%、73.2%,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处理防效仍高于药后8d,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防效明显下降;药后18d对主峰保苗效果(枯心)氯虫苯甲酰胺和氯虫·噻虫嗪分别为99.0%、98.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偏低,为73.2%。对后峰保苗效果(枯鞘)氯虫苯甲酰胺为84.9%好于氯虫·噻虫嗪处理的69.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防效仅为7.1%。氯虫·噻虫嗪不同时期施药处理后,主峰卵孵高峰后14d考查,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以卵孵高峰施药最好,其次为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主峰卵孵高峰后24d考查,主峰卵孵高峰至3龄幼虫高峰施药对主峰均有较好的防效,但对后峰的防效,随着施药时间推迟而提高,但在螟虫重发地区施药过迟,前期的大量枯鞘会影响稻苗生长与分蘖。因此作者建议在二化螟发生量大、后峰数量多地区,采用主峰卵孵高峰和后峰卵孵高峰2次防治对策,在螟虫发生较轻、后峰数量较少或全代发生较为集中地区,可根据当地虫情发生情况,适当推迟施药,达到一次用药,解决全代螟害。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持效期较短,可根据螟虫发生峰次施用。  相似文献   
993.
双钩巢粉虱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 Martin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新发现的一种外来害虫。本文对双钩巢粉虱在海南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各虫态形态特征及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钩巢粉虱在海南省的各个县(市)都有发现,其在海南省的寄主植物共有20科29属37种,主要为害椰子、槟榔、番石榴、柑桔及番荔枝。双钩巢粉虱的发育经卵、若虫(分4个龄期)发育到成虫。在18~27℃条件下,双钩巢粉虱世代发育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在27℃时最短,为16.38 d,18℃最长,需37.41 d,在30℃发育减缓,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双钩巢粉虱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56℃和307.75日.度,在海南一年可发生16~17代。  相似文献   
994.
黄连木尺蛾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0,(2):307-307
<正>黄连木尺蛾Culcula panterinaria(Bremer et Grey),鳞翅目,尺蛾科,又叫木橑尺蠖,幼虫危害黄连木、刺槐、核桃等。幼虫6龄,幼虫期约40d,老熟幼虫体长65~75mm,体色变化大,多与寄主植  相似文献   
995.
经调查研究表明:在青海省的油菜种植区,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越冬幼虫从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中旬化蛹率达为80%,到6月下旬化蛹率达到100%;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7月15~20日为成虫羽化高峰;田间卵始见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达到产卵高峰期;越冬幼虫平均死亡率为96.63%。  相似文献   
996.
<正>1抗原与不完全抗原1)抗原:按现代免疫学的观点,抗原(antigen Ag)是能与机体中相应克隆的淋巴细胞上的独特抗原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导该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997.
让机体再生     
在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重建目前仍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受各种形式的创伤,有数百万人因在疾病康复过程中重要器官发生纤维化而导致功能丧失,有数十万人迫切希望进行各种器官移植。  相似文献   
998.
苔藓动物是后生动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关键类群之一。作者基于冠轮动物38个代表种类的LSU和SSU rRNA组合基因序列数据,以二胚层动物为外类群,运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法,重建了触手冠担轮动物的系统树;同时,基于分子钟的方法推测了苔藓动物主要类群的起源与分歧时间。分子系统学的分析结果表明:触手冠动物并非都是单种系群;而苔藓动物则为单种系群,并构成触手冠担轮动物的基部类群。尽管苔藓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仅发现于奥陶纪特马豆克期地层中,谱系年代分析结果显示:苔藓动物及其主要谱系在新元古代已经分化;其中,苔藓动物祖先类群的起源时间约为634Ma,基部类群(被唇纲)与其它苔藓动物的分歧时间大约为607Ma。这一结果说明,化石记录始于奥陶纪的苔藓动物根植于新元古代的埃迪卡拉纪,早期祖先类群可能缺乏钙化骨骼,因而不易保存为化石。从而支持关于动物主要门类起源于新元古代的谱系年代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99.
西藏高原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生殖特征成功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濒危的生殖生态学机理,寻找保护和恢复该物种的有效途径,对其繁育系统、开花物候特征、生殖过程(开花、结实、种子产量和发育)及其影响生殖成功的主要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鞭红景天包括两性植株和雌性植株两种类型,其中两性植株仅执行雄性功能,种群繁殖为异交,属风媒传粉方式。种群花期出现在1a中降雨和气温较高的季节,6月下旬开始开花,7月下旬结束,时间30d左右。单株开花动态呈现单峰和双峰曲线两种模式,两性植株花期(9.29d)大于雌性植株花期(7.06d),并先于雌性植株开放,但雌性植株开花的高峰期比两性花早。从花蕾到开花,雌性单株有16%—25%的花蕾损失;开花到结实,单株36%—57%的花败育;至种子成熟,共有84%—94%的胚珠损失,仅6%—16%的胚珠发育成种子。雌性单株平均种子产量估计值约为285粒,说明长鞭红景天生殖潜力较大。人工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为93.6%,可见种子质量不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花粉限制和种子产量可能是影响生殖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杨青 《蛇志》2010,22(3):298-299
腮腺肿瘤是涎腺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其中良性肿瘤约占2/3。恶性肿瘤占1/3。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以混合瘤最多见,其次为腺淋巴瘤。良、恶性腮腺肿瘤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目前手术治疗仍是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