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2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607篇
  327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蚯蚓蛋白质的自溶与开发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蚯蚓是人类潜在的优质蛋白源,其蛋白质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8~10种为人体必需。利用蚯蚓自身蛋白水解酶可以自溶蚯蚓获取较高营养价值的水解液。这种水解液可以作营养添加剂,绿色肥料和生物农药;也可以通过分离提纯制备有利于人类的健脑液和增高液。  相似文献   
102.
铁线蕨中间纤维的研究及某些植物类角蛋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整装电镜制样技术,结合选择性抽提方法在铁线蕨(AdiantumphilippenseL.)叶细胞中观察到直径10nm的纤维网络结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经选择性抽提得到的纤维蛋白与动物角蛋白抗体有免疫交叉反应,间接免疫荧光标记也得到类似结果,而且此类蛋白能在体外自组装为10nm或更粗的纤维。说明蕨类植物细胞中存在类角蛋白中间纤维网络。免疫印迹结果表明,螺旋藻(SpirulinasubtillisinaKutz.)细胞,地钱(MarchantiapolymorphaL.)叶状体,铁线蕨(A.philippenseL.)、银杏(GinkgobilobaL.)、白菜(BrasicapekinensisRupr.)的叶组织经选择性抽提后得到的蛋白均与动物角蛋白抗体有免疫交叉反应。其中,螺旋藻仅含有两种类酸性角蛋白,而其余4种植物材料均含有3种类酸性角蛋白及3种类碱性角蛋白。结合以往实验结果,我们认为类角蛋白在植物细胞中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3.
李静秋  杨杰  周平  乐燕萍  龚朝辉 《遗传》2015,37(8):756-764
最新研究表明,RNA之间可以通过竞争结合共同的microRNA反应元件(microRNA response element, MRE)实现相互调节,这种调控模式构成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ceRNA)。已发现的ceRNA包括蛋白编码mRNA和非编码RNA,其中后者包括假基因转录物、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等。文章主要从ceRNA分类的角度,阐述各类ceRNA构成的调控网络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在病理和生理相关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影响ceRNA调控有效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4.
为筛选出适宜配制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引诱剂的有效化合物,测定了横坑切梢小蠹雌、雄成虫对寄主云南松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的触角电位(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10 g·L-1浓度刺激下所测试的9种植物挥发物都能引起横坑切梢小蠹雌、雄虫触角的EAG反应,且触角对不同挥发物的EAG反应差异显著(P0.05),其中雌、雄虫对(+)-α-蒎烯、(+)-柠檬烯、(+)-3-蒈烯、β-蒎烯和异松油烯的EAG反应较强;在剂量反应试验中,雌、雄虫的EAG反应都随着(+)-α-蒎烯、(+)-柠檬烯、(+)-3-蒈烯和β-蒎烯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浓度增加到10 g·L-1时,EAG反应最强;而雌、雄虫对异松油烯的EAG反应在1 g·L-1最强;除(+)-柠檬烯没有明显的定向作用外,(+)-α-蒎烯、β-蒎烯、(+)-3-蒈烯和异松油烯对横坑切梢小蠹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引诱作用;行为反应多重比较表明,(+)-α-蒎烯在10 g·L-1浓度下对雌雄虫的引诱作用最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横坑切梢小蠹林间引诱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棉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EAG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诱芯(Z-11-16Ald∶Z-9-16Ald=97∶3)的电生理反应。其中棉铃虫雌、雄蛾对诱芯的平均EAG反应测定值分别为1.06mV和4.32mV,分别高出对照(无性信息素空白诱芯)0.67mV和0.366mV,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雌蛾:t=25.020, P≤0.01;雄蛾:t=44.269,P≤0.01);棉铃虫雌蛾对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EAG反应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雄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与雌蛾不能正常交配,而雌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仍有40%的交配率,比正常雌雄蛾的交配率(70%)有所下降;在风洞实验中,雄蛾没有顺风远离诱源的飞行行为,趋向诱源的比率为81.8%,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组分对棉铃虫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豆野螟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豆野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在(29±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研究了豆野螟成虫的羽化、交尾行为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结果表明:其羽化行为全天可见,在雌蛾中,86%于暗期羽化; 在雄蛾中,73%于暗期羽化。雌雄蛾羽化行为在暗期第4、5和8 h差异达到显著 (t>4; P<0.05)。交尾活动发生在暗期19:00到5:00之间,交尾持续时间最短约为20 min,最长约为90 min,3日龄进入暗期第5 h具有最高的交尾率。1、6和7日龄成虫具有单个交尾高峰,2到5日龄成虫具有两个交尾高峰。同一日龄成虫交尾在暗期前半段平均花费的时间要明显高于在后半段花费的时间。低龄和高龄的成虫用于交尾的时间明显高于中龄的性成熟成虫。成虫的开始交尾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前移。雄蛾对进入暗期后第5 h和第9 h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对 3日龄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处女雌蛾田间诱蛾试验表明:23:00-01:00为诱蛾高峰期,3日龄处女雌蛾的诱蛾效果最好。该蛾的羽化、交尾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均存在节律上的一致性。雌蛾的性信息素释放的时间较长,见于整个暗期,然而交尾行为发生时间较短,主要发生于两个交尾高峰之间。  相似文献   
107.
甘菊cDNA-AFLP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菊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影响cDNA-AFLP反应体系的几个关键因素,建立了适宜甘菊的cDNA-AFLP分析体系,并得到了清晰可辨的cDNA-AFLP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适用于甘菊叶片总RNA提取的方法为改进的Trizol法;酶切连接采用一步法,dscDNA酶切用量为300 ng,酶切连接时间为8 h;PCR选择性扩增反应时,反应体系中最佳组合为:引物浓度0.4 mM、Mg2+浓度1.25 mM、Taq酶浓度0.9 U、dNTP浓度0.3 mM.  相似文献   
108.
大停     
线粒体很小。根据不同类型的组织,一颗人类细胞可以含有上百到上千个这种土豆形的细胞器。这些细胞器通过产生ATP,为我们细胞里的生化反应提供能量。这些常常被忽视的细胞器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受到重视,现在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因为它们可能在常见的重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科学家们认为线粒体可能是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病源学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9.
石油化工污染大气对北方常见绿化树木的伤害及不同绿化树木的反应郑蔚虹张东向赫延龄王亚昆刘辉(齐齐哈尔大学师范学院生物系齐齐哈尔161006)收稿日期:1996-12-14,修改稿收到日期:1997-07-09。STUDYONINJURYOFPETROC...  相似文献   
110.
摘要 目的:探究白三烯调节剂及沙美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呼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e-10,IL-10)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沙美特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三烯调节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NO、血清IL-10、hs-CRP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predicted value,FEV1 %)、呼气峰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的变化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eNO、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FEV1 %、PEF和A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三烯调节剂联合沙美特罗对支气管炎哮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炎性状态,同时调节患者的肺功能,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