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摘要:【目的】探索流感病毒内部基因对病毒滴度的影响,构建高产流感疫苗种子病毒。【方法】将A/chicken/ZJ/China/2013(H5N1) (ZJ)病毒的6个内部基因或点突变体或聚合酶复合物基因逐个替换鸡胚高度适应的A/Puerto Rico/8/1934(H1N1)病毒(PR8)的相同基因,构建重组病毒,通过血凝试验比较重组病毒在鸡胚上的增殖滴度。【结果】PB2基因影响最大,替换后未能产生重组病毒;PB1、PA、M基因替换后,重组病毒滴度分别下降了3.7、3.4、3.0个滴度(log2);NS基因替换后基本没有影响;聚合酶复合体基因替换后,病毒滴度稍有下降(7.6 log2),没有提供像完全来自PR8的聚合酶复合体相同的生长特性(8.4 log2);PR8 PB2基因627位点替换成谷氨酸(E)后,病毒滴度从8.4 log2上升到8.7 log2。【结论】合适优化的基因组合可以通过病毒RNA与蛋白之间、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病毒复制,从而筛选出能在鸡胚中高效复制的重组体,为高产流感疫苗的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2.
GPCRs是体内最大的蛋白质亚家族,其活性涉及体内绝大部分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进程。研究表明,GPCRs或其突变体能在无配体结合的情况下自发产生部分甚至完全活性程度的生理活性,称之为组成性活性。据此研究者提出了GPCRs激活过程中存在多个中间激活态的观点,从而丰富了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经典模型,并使组成性活性突变体(constitutive active mutant,CAM)成为研究GPCRs的新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组成性活性的研究历程,以及近年来利用CAM的方法研究GPCRs的结构、激活机制和活性调节的历程和进展,和体内组成性活性突变的成因和与疾病的关系,以及CAM在研究药物作用机理和新药研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3.
To obtain the helper plasmids for a reverse genetics system of rabies virus, the cDNAs of the complete open reading frames of the N, P, G, and L genes of rabies street virus stain HN10 were each cloned into expression vector pVAX1, These four plasmids were identified by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d gene sequencing. The plasmid encoding the N protein was select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effect of these plasmids in NA cel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lper plasmids for a reverse genetics system of rabies street virus strain HN10 had been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相似文献   
134.
纳米包膜微泡和携带药物的生物微系统在超声成像和药物传递与释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使用时间分辨率最小可达10ns的新型超高速显微成像装置,得到微泡在医用频率超声场中的半径振动曲线,对参数做灵敏度分析后,与理论预测结果做最小均方误差对比,经反向参数估计,获得包膜厚度估计值。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不破坏样品的务件下,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包膜参数。  相似文献   
135.
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产生致弱的H5亚型重组流感病毒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选择一株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AIV) ,缺失其HA基因裂解序列的 4个碱性氨基酸、使HA裂解模式由高致病性的PQRERRRKKR↓GL突变为低致病性的PQRESR↓GL ,将修饰的HA基因克隆入转录 表达载体pHW2 0 0 0、构建质粒pHW5 2 4_HA ,将该毒株和H9N2亚型毒株的NA全基因分别克隆入pHW2 0 0 0 ,构建质粒pHW5 0 6_NA和pHW2 0 6_NA。将pHW5 2 4_HA与pHW5 0 6_NA或pHW2 0 6_NA组合、均用A WSN 33(H1N1)提供 6个内部基因 ,两个组合的 8个质粒分别共转染COS_1细胞 ,产生了H5N1和H5N2两个亚型的基因重排病毒。通过在鸡胚中的连续传代和适应 ,2个重组病毒血凝价上升到 1∶2 9、表面基因稳定、对 6周龄SPF鸡不表现致病性 ,H5N2重组病毒对鸡胚的毒力低于H5N1病毒。这种尝试证明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是研究AIV致病性和构建疫苗候选株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36.
建立PCR结合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快速检测及鉴定致病性酵母菌.将待检酵母菌种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尼龙膜上,然后用生物素标记的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的各真菌DNA片段,与固定在膜上的探针杂交.结果表明所用的真菌通用引物可扩增临床常见的真菌DNA,9种特异性探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该方法检测35例临床分离菌株,结果与常规鉴定方法一致.该技术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能部分满足临床检测的通量要求.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是近两年来流行于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猪高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毒在繁殖过程中具有遗传多变性和高频率的抗原突变.如何设计有效的疫苗来防治持续多变的流行变异株是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Ⅱ型PRRSV弱毒株的感染性cDNA克隆,并对编码结构蛋白的ORF1和编码结构蛋白的ORF2之间插入几个酶切位点.通过RT-PCR和DNA测序以及分子克隆方法,获得了细胞致弱株(APRRS)的全长cDNA克隆.APRRSV基因组RNA为15521个核苷酸(不包括poly(A)尾).与PRRSV Nsp株和疫苗株的相似性均为99.7%.根据测序结果,利用基因组上的酶切位点将全长PRRSV cDNA克隆到pBlueScript载体中,在病毒5'末端引入T7启动子序列.为了区分重组病毒和亲本病毒,在ORF5编码区引入Mlu I酶切位点.将最初构建的全长cDNA和带有Mlu I酶切位点的cDNA分别体外转录成RNA后转染MA-104,均能够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拯救的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有着相同的病毒学特性.通过突变PCR的方法将编码非结构蛋白基因ORF1和编码结构蛋白基因ORF2-7之间的编码区分离,从而构建了克隆pCSA.pCSA体外转录产物具有感染性,而且拯救的病毒与亲本病毒具有相同的病毒学特性.本研究为构建嵌合病毒作为疫苗候选株以此对遗传多变的PRRSV毒株提供有效的交叉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同时也为建立PRRSV为基因表达载体来构建针对其他重要的猪源疾病重组疫苗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8.
唐古生  沈茜 《生命的化学》2008,28(4):172-174
共刺激分子免疫球蛋白家族—B7家族成员与CD28家族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向T细胞传递共刺激信号,在T细胞充分活化和功能发挥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近几年研究表明,部分B7家族成员向T细胞传递免疫信号的同时,也向表达B7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传递反向信号,增强或抑制了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并进一步在维持T细胞免疫和T细胞耐受中发挥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δ-阿片受体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对抗心肌缺血/复灌(I/R)损伤和心肌细胞低氧/复氧(H/R)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全心停灌30 min、复灌120 min复制I/R模型。测定心室力学指标和复灌时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实验结束测定心肌组织formazan含量。酶解分离的心肌细胞采用低氧60min、复氧60min复制H/R模型,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结果:在离体心脏模型上,与I/R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停灌后复灌即刻立即给予6次全心停灌/复灌循环)心肌组织的formazan含量明显增高,复灌期间冠脉流出液中LDH明显降低,同时缺血后处理明显改善心室力学指标,缓解冠脉流量的减少 在分离心肌细胞模型上,低氧后处理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δ-阿片受体阻断剂naltrindole(NTI)和线粒体钙激活钾通道(KCa)阻断剂paxilline(Pax)在离体大鼠心脏模型和分离心肌细胞模型上均能明显减弱缺血后处理的作用。在心肌细胞模型上,与H/R组相比,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其作用可被paxilline所阻断。结论:缺血后处理具有抗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δ-阿片受体和开放KCa有关。  相似文献   
140.
呼肠孤病毒科成员复杂,宿主范围广,对动物危害较大,使用经典遗传学方法解决呼肠孤病毒研究中出现的诸多科学问题受到限制,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促进了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功能、蛋白质的作用、致病机制、新型疫苗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概述了呼肠孤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该技术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该技术在呼肠孤病毒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