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5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493篇 |
专业分类
15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211.
212.
213.
以血红蛋白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模型,联用双偏振光干涉分析仪(DPI)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结果发现:当溶液环境中血红蛋白的质量浓度为1.08 mg/mL时,测得在硅羟基表面吸附的平均厚度为3.54 nm,蛋白颗粒直径达60~ 150 nm,远高于血红蛋白的分子尺寸,说明血红蛋白在固-液界面上发生团聚.当HBsAg质量浓度为0.67 mg/mL时,测得在硅羟基表面及DEAE琼脂糖表面吸附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06和23.69 nm,表面吸附的蛋白颗粒直径分别为288~401和520 ~ 971 nm,是单分子HBsAg尺寸的13.1~44.1倍,表明在模型蛋白表面都形成了大的团聚体. 相似文献
214.
从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波谱手段分别鉴定为se-laginellin(1)、selaginellin A(2)、selaginellin B(3)、穗花杉双黄酮(4)、sequoiaflavone(5)、去甲银杏双黄酮(6)、银杏双黄酮(7)、异银杏双黄酮(8)、扁柏双黄酮(9)、异柳杉双黄酮(10)。其中化合物1、5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8和9显示出选择性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15.
目的:探讨以改性聚乳酸为细胞外基质网架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盐溶法制备机械性能得到部分改进的聚乳酸多孔泡沫网架,向改进的聚乳酸网架接种真皮成纤维细胞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以普通聚乳酸支架作为对照,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体外培养一周,对网架进行形态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一般形态观察②组织学观察。结果:复层组织工程皮肤在结构上与正常皮肤相似,具有真皮、表皮双层结构。改性聚乳酸网架上有双层细胞生长,生长的细胞与网架接触,并且在其表面形成较为明显而连续的细胞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皮部分细胞层数逐渐增多,真皮部分细胞也逐渐增多,并向表皮层深入,位于表皮与网架之间。结论:双醛淀粉作为良好的增柔剂在改善聚乳酸网架的机械性能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不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和代谢,可以进一步用作组织工程皮肤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16.
217.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我院于2004年至2008年间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109例,其中Schatzker V、VI型骨折59例,均采用双侧切口双钢板固定骨折。结果:58例切口获得I期愈合,切口及关节腔感染1例,未发生内固定物断裂、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50例,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1.9分(6l一98分),其中优41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98.0%,完全负重时间3~6个月。结论:术前系统的病情评估,准确地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可大大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18.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其中一个位点可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另一个位点则可与载荷物(如效应细胞,分子等)结合。将BsAb应用于肿瘤治疗,发挥抗肿瘤效应的思想已有二十多年历史,随着对效应细胞生物学了解的加深和抗体工程的飞速发展,各种形式的BsAb相继出现,多种BsAb药物已进入临床初期试验或治疗使用阶段。本文就BsAb的各种新形式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新进展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19.
以双功能螯合剂异硫氰酸苄基乙二胺四乙酸(ITCBE)螯合铅离子,制备得半抗原Pb-ITCBE,然后再分别与载体蛋白KLH或BSA偶联制备得免疫原Pb-ITCBE-KLH与包被抗原Pb-ITCBE-BSA,ITCBE-BSA.用二喹啉甲酸法测3种抗原的浓度,分析半抗原、抗原与载体蛋白的紫外吸收光谱,利用SDS-PAGE对3种抗原的分子量进行鉴定,用三硝基苯磺酸法检测3种抗原中的赖氨酸残基的ε-NH2被半抗原替换的程度,用石墨炉原子分光吸收法检测抗原中铅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原与包被抗原制备成功,Pb-ITCBE-KLH、Pb-ITCBE-BSA、ITCBE-BSA的浓度依次为6.47± 0.08 mg/ml,6.68± 0.06 mg/ml,5.57± 0.05 mg/ml;抗原与载体蛋白的紫外吸收光谱的特征各不相同;SDS-PAGE的结果显示3种抗原的分子量均不同于各自的载体蛋白;抗原中载体蛋白ε-氨基的替换程度依次为1.86± 0.74 %、55.53± 1.13%、54.19± 1.34%;铅的含量依次为15.64± 0.11 μg/ml,17.33± 0.15 μg/ml,0 μg/ml. 相似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