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71.
本文报导了牛胃肌球蛋白B(天然肌动球蛋白)的超沉淀性质。当钙离子、钙调蛋白和ATP存在时,肌球蛋白B出现超沉淀,在pH6.8和7.5处,有两个峰值。Ca~(2+)(PCa值8-4)对超沉淀影响的浓度-反应曲线呈典型的S形,表明当Ca~(2+)浓度处于微摩尔水平时产生超沉淀。伴随超沉淀发生了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这说明肌球蛋白轻链的Ca~(2+)-CaM依赖性磷酸化可能包含在脊椎动物平滑肌收缩活动的调节机制中。  相似文献   
172.
人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提纯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一种分离纯化人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不含血型糖蛋白制剂的改良方法:先后用0.89%NaCl、20mM pH8.0磷酸钠和0.05%TritonX-100处理膜除去膜骨骼蛋白类和血型糖蛋白,再用自行设计的凝胶制备电泳装置进一步纯化。冰冻干燥的制剂是均质的,得率为18.5±2.85%,它的分子量、氨基酸组成和紫外吸收光谱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3.
目的:牛胰核糖核酸酶是一种用于蛋白折叠研究的经典模式蛋白,在折叠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用于分离检测不同阶段的蛋白折叠中间体。高效液相色谱具有自动化、分离效果好、样品可回收等优点,同时也存在检测通量较低、仪器设备较为昂贵等不足。AUT凝胶电泳简便、快捷、检测通量较高,本文尝试将其应用于牛胰核糖核酸酶的折叠研究。方法:使用AUT凝胶电泳、酶活性检测、质谱对牛胰核糖核酸酶还原变性过程及产生的折叠中间体进行检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对折叠中间单体进行分离检测,并分别进行AUT凝胶电泳检测以解析各折叠中间单体在电泳中的条带位置;通过AUT凝胶电泳和酶切后质谱鉴定各折叠中间单体的二硫键配对方式。结果:AUT凝胶电泳可以有效区分不同条件下的牛胰核糖核酸酶还原变性过程,检测结果与酶活性、质谱结果相符,并可以很好地区分牛胰核糖核酸酶还原变性过程折叠中间体。高效液相色谱将牛胰核糖核酸酶还原变性过程折叠中间体分离为13个色谱峰,并与AUT凝胶电泳中的11个条带位置进行匹配。确认牛胰核糖核酸酶还原变性过程折叠中间单体的二硫键配对方式,并与AUT凝胶电泳条带进行匹配,Cys58-Cys110和Cys26-Cys84构象熵减作用强于Cys40-Cys95和Cys65-Cys72。结论:AUT凝胶电泳适用于检测牛胰核糖核酸酶折叠中间体,可以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检测技术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于牛胰核糖核酸酶的折叠研究。  相似文献   
174.
研究确定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PCR扩增条件、DGGE电泳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进行比较; PCR扩增条件调整扩增体系、DGGE电泳条件调整变性剂范围,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DGGE电泳相关条件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壤中粗基因组DNA采用直接法提取,然后进行纯化; PCR扩增体系中加入BSA,DGGE电泳系统组成中变性剂浓度范围为35%~55%。确定了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PCR扩增条件、DGGE电泳条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5.
三种类型辐射对质粒超螺旋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agarose电泳和图象处理技术比较了60Coγ射线、UV及低能N+离子处理pUC19DNA超螺旋结构的损伤效应及若干自由基清除剂的保护效应。结果表明:(1)γ射线和UV照射干燥DNA的损伤显著低于水溶液样品;(2)N+离子注入后超螺旋DNA的减少(SC%)与剂量呈良好线性关系,而γ射线和UV组的SC%随剂量升高呈指数下降;(3)干燥DNAγ辐照组的D37值为820Gy,SC完全消失的剂量LD为3814Gy,LD/D37=4.65;UV照射组的相应值分别为:1.65J/cm2,7.65J/cm2,4.64;N+离子组的相应值为:3.2×1015N+/cm2,5.0×1015N+/cm2和1.56。虽然上述三种辐射的剂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其相对生物学效应,但从LD与D37的比值可反映DNASC破坏的程度和终点剂量(SC%=0)的大小。从而看出,N+离子(高LET辐射)比γ射线(低LET辐射)UV(非电离辐射)对DNA损伤作用更强;(4)乙醇、甘露醇等自由基清除剂对电离辐射损伤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但对UV损伤未见明显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76.
本通过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法对家蝇幼虫体内的过氧化物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为家蝇幼虫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7.
采用改进的乳酸 - PAGE技术对不同玉米 (Zea mays)自交系和杂交种种子的白蛋白和球蛋白进行了系统电泳分析 ,发现此方法具有高度的分辨力和稳定性。把电泳图依其迁移率分为 α、β、γ和 ω4个带区。各自交系和杂交种的电泳图均有其鲜明特征 ,彼此可以区别 ,视作它们各自的“指纹”。全籽粒电泳谱带与胚的电泳谱带基本相同。胚乳产生谱带少而弱 ,且大都和胚的谱带发生重叠。亲本自交系的不同谱带在杂种 F1 发生互补。杂种谱带等于两亲本共同谱带与各自独有谱带之和。而且正、反交 F1 谱带以及它们两亲本种子提取液机械混合产生的谱带完全相同 ,表明谱带的差异是一种由核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F1 的谱带类型可由两亲本谱带类型预测 ,也可由两亲本种子提取液混合而产生的电泳图所演示  相似文献   
178.
通过建立H7N9和H1N1流感病毒(H1N1pdm09)感染人肺癌上皮细胞(A549)模型,研究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蛋白质组学差异变化,探讨H7N9流感病毒感染人类致病机制。将感染复数(MOI)为0.001的H7N9、H1N1pdm09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24h、48h、72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MS)分析鉴定差异蛋白。质谱共鉴定出H7N9和H1N1pdm09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24h、48h、72h上调或下调的差异蛋白分别为11、12、33个。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发现与H1N1pdm09感染组相比,(纤)丝状肌动蛋白成帽蛋白α1(F-actin-capping protein subunit alpha-1,CapZ-α1)、鸟氨酸氨基转移酶(Ornithine aminotransferase,OAT)、Poly(rC)-binding protein 1(PCBP1)、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1(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1,eIF5A)在H7N9感染A549细胞后表达量的下调加速了致细胞病变效应。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Ⅰb亚基β(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Ib subunit beta,PAFAH1B2)在H7N9感染A549细胞后期表达量显著降低可能与该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79.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人类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各地人群中感染率高达50%以上。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其中包括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机制。幽门螺杆菌可以定植在人胃肠的不同部位,是否存在多克隆定植还不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口-口、粪-口或胃-口,传播方式可能以家庭内传播为主,其具体传播途径和方式尚无定论。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技术对定植类型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有多种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等,这些技术可能都不是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合适方法。本文分析了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方法现状,重点阐述了幽门螺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技术应用进展,探讨其揭示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之谜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0.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的分布和菌株克隆相关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恰当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8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deB、adeG、adeJ外排泵基因的携带情况,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结果 80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中,57株为多重耐药株(MDRAB),且对多粘菌素B、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美罗培南较为敏感,对其他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adeB、adeG、adeJ外排泵基因分布广泛,在敏感菌株中存在率也很高;PFGE分型结果显示57株MDRAB菌株共分为四大群(A、B、C、D),并以流行克隆A为主。结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形式严峻,其临床分离株普遍存在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adeG、adeJ,携带外排泵阳性MDRAB菌株的克隆播散是温州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发生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