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493篇
  158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马铃薯未传粉子房离体培养诱导双单倍体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水平的生长素,培养未传粉马铃薯子房,经三年试验,从两个品种中获得了双单倍体的绿色小植株,(2n=2x=24);从分化绿苗力很强的球状愈伤组织中,又不断地分化出许多绿色小植株。绝大多数品种,都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一般诱导率为70%左右。品种的基因型和培养基中的生长素种类与水平在愈伤组织分化绿苗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扦插和试管微型薯培养,可以大量繁殖试管苗,这为马铃薯单倍体育种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2.
以陕北杏河集水区1985和199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水文、DEM数据,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效应,其中采用双累积曲线法来界定土地利用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的时间段,用C值在坡度、距河流距离上的分布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用不同时期降雨量/径流量、降雨侵蚀力/输沙率相对增加的比例来表征水土流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剧烈的年份为1990~1991年,可以用1985、1995年两期数据分别代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土地利用;(2)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杏河集水区的C值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较陡坡度和距河流距离较近处,C值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大;(3)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改变了降雨量-径流量、降雨侵蚀力-输沙率的关系,出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虽然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在整体上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水土流失量,却表现出同比增加的现象,而且这种增加在不同月份也有差异。用本文中的方法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和水土流失效应,其结果具有较好的比配性,可以用来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但是,由于水土流失效应的表征方法没有考虑降雨的空间变异特征,该方法尚不适于雨量站点比较密集、降雨空间变异较大的区域。此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注意遥感数据解译的准确性、C值精度、土地条件的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3.
一种检测早期凋亡细胞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一种定量检测早期凋亡细胞的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法,并作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164.
钱义咏   《广西植物》1991,11(4):291-292
<正> 双腺金合欢 新记录 图1 Acacia tonkinensis Ⅰ. Nielsen in Adansonia sor. 2, 19(3): 358. 1980. 灌木攀援,有倒钩状小刺;小枝,叶柄,花序梗,叶轴和花序轴密被锈色茸毛。托叶卵形早落;二回羽状复叶,叶轴下面有倒刺;总叶柄具倒刺,基部和中部以上各具1个小腺体,以及最顶上1—3对羽片之间具有1个小腺体,小腺体圆锥形或瘤状;羽片9—12对,  相似文献   
165.
1980—1981年自北京、福州、三明、泉州、漳州、厦门和昆明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Lange)Sing]病菇上和不出蘑菇的培养料内,分离到一种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肉眼观察与蘑菇轮枝菌(Verticillium psalliotae Tresch.)极难区别。根据其分生孢子和瓶梗的形态及其在匐匍气丝上的排列情况等,鉴定为珠网丝枝霉。因具短棒状原瓶梗,认为是一新变种,定名为珠网丝枝霉中国变种 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W.Gams var.sinense J.D.Chen var.nov.它是双孢蘑菇的重要害菌之一。这个“属”和“种”都是我国的新记录。在猴头(Hericium erinaceus)、香菇(Lentinus edo-des),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上和水稻土中也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166.
亚洲特有的啮齿类硅藻鼠科自渐新世以来分布于东亚和南亚。现生硅藻鼠类的分布只限于老挝的喀斯特地区。就目前所知,这些具有豪猪型头骨-松鼠型下颌的啮齿类的颊齿都是不同程度的横向双脊齿。时代最早的硅藻鼠类产于巴基斯坦渐新世地层中,其颊齿的双脊齿构造上仍保留齿尖残迹,基本符合双脊齿型牙齿结构。至渐新世末期,硅藻鼠科的牙齿出现分化。中新世及以后硅藻鼠类的化石记录相对较少。分子生物学证据将硅藻鼠类归入Ctenohystrica,这种归属也从始新世梳趾鼠类的臼齿形态上得到一定的支持。除此之外,有关硅藻鼠类的起源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亚洲中始新世的Hydentomys臼齿表现出轻微的双脊型,然而其他方面却与硅藻鼠类不同。另一个具双脊齿的啮齿类Dolosimus(新属)产于江苏中始新世,其具有更为发育的双脊齿,特别是臼齿型下牙。新属的不完整记录及其形态不能解决如下问题:它是否与后来出现的像硅藻鼠类和跃兔类这些具有明显双脊齿型颊齿的啮齿类有亲缘关系,或者只是这种形态发育中没有留下后继者的早期试验品。  相似文献   
167.
在微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研究中,合适的筛选或检测标志系统必不可少。比如用传统的微生物学对某些细菌所做的分离鉴定常根据它们的一些特殊表型来进行。就基因克隆中所用的载体而言,其理想条件之一是要带有一个或几个标志基因,且在标志基因中间或前后有限制性内切酶单一切点,从而有利于不同目的基因的插入、重组质粒的筛选及其他用途。目前常用的选择性标记或指示系统有:各种抗菌素酶系 统,大肠杆菌E1等正选择标记系统和LacZ,淀粉酶基因等显色标志系统。  相似文献   
168.
以pET15b-HepⅠ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出上游合有6×His标签的HepⅠ基因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His-HepⅠ转入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菌,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可溶部分用GSTrap FF和HisTrap HP柱两步亲和纯化,所得产物经SDS-PAGE检测,在66 kDa和43 kDa处显示特异条带,分别与GST-His-HepⅠ和His-HepⅠ融合蛋白预期分子量相符;最终His-HepⅠ融合蛋白的比酶活为86.45 IU/mg,纯度高达99%,与仅一步亲和纯化得到的GST-His-HepⅠ融合蛋白相比,进一步提高了纯化后重组肝素酶的纯度。本研究为制备高纯度的HepⅠ提供了一种方法,对制备高安全性的LMwH和解析HepⅠ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9.
[目的]对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期间内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望利用现代分子生态学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对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动态的检测。[方法]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取自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不同时期的七份样品的特异性扩增细菌16S rDNA的V3可变区进行分析。[结果]双孢蘑菇培养料中的细菌组成要远远丰富于人们用传统的分离方法所获得的类群,“空气调节”时期的培养料中不仅检测到了前人用经典培养方法获得的Bacillus属嗜热细菌,还发现了一些未曾报道的Bacilli门的成员,如Trichococcus属、Planococcus属和Caryophanon属,以及γ-Proteobacteria亚纲。而在“后发酵”刚开始和即将结束的培养料中分别检测到了Thermus thermophilus和α-Proteobacteria亚纲的细菌,这些是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各类高温堆肥中发现的新类群;[结论]发现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过程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 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目前尚未获得培养的细菌类群。  相似文献   
170.
石蒜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蒜的双鳞片为外植体,MS为培养基,对石蒜组织培养适宜条件进行筛选,并对石蒜的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3mg/L6-BA+0.3mg/L NAA是不定芽增殖的最佳激素组合,诱导率可达73.99%;石蒜生长旺盛期的11月是芽诱导率最高的时期,同时,MS+0.5mg/L6-BA+0.8mg/L NAA是较好的生根培养基,生根率可达95.00%;幼苗移栽至蛭石30%营养土中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1.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