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5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榕树除了与传粉榕小蜂共生外,它还为许多非传粉榕小蜂提供食物和生境。佩妃延腹榕小蜂Philotrypesis pilosa Mayr腹部第8~9节背板极度延伸,形似长长的产卵鞘,其后更长的才是真正的产卵鞘。它将产卵针刺入榕果的果壁,产卵于果内。该蜂是对叶榕Ficus hispida L. 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yr)的盗食性寄生蜂。我们利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了佩妃延腹榕小蜂产卵的全过程,详细描述了其产卵行为。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下列行为特点: (1)当雌蜂找到合适的产卵位点时,身体呈倒立状,后足扶持产卵鞘到选定的产卵位点;2)从开始插入产卵针到产卵鞘向后弹出,腹部第8~9节背板延伸部分与产卵鞘之间有两次大幅度的靠拢与分开,第一次靠拢与分开是保证产卵针以最佳的垂直角度插入果内,第二次是使产卵鞘向后弹出,将暴露在外的产卵针顺利地插入果内;3)雌蜂产卵针沿榕果直径方向(最短距离)插入果壁;4)前足与后足比中足发达,与整个产卵过程中支撑身体的行为有关 。  相似文献   
82.
云南省榕小蜂和榕树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榕小蜂是榕树(Ficus spp.)唯一的传粉昆虫,榕树隐头果又是榕小蜂唯一的寄主: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又必须依靠榕树隐头果内的瘿花作为食物和栖息场所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因此两者间有着不可互缺的互惠共生关系,二者缺一就面临着两类物种同时消亡和群落的灭绝。云南是中国榕树和榕小蜂种类最丰富的省份。本文报道了在云南采集到的榕小蜂类群,隶属12属50种。云南的榕树和榕小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河谷和海拔1600m以下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两类物种数量随之减少,到了海拔3700m以上地区,除了人工种植外,已无自然分布的榕树种群。榕小蜂的个体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都是在滇南地区热带雨林内最高,滇西北的高山峡谷区最低。  相似文献   
8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CO2浓度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影响,以期对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降雨地区的小麦-蚜虫关系发展趋势做出蚜虫关系发展趋势做出初步预测,结果表明,随CO2浓度从350ul.L^-1上升至550ul.L^-1时,60%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最快;当CO2浓度从550ul.L^-1上升到700ul.L^-1时,60%和40%土亍水分下的种群增长相近,且高于80%土壤水分下的增长,据此可以认为,随大气CO2浓度升高,禾谷缢管蚜种群会持续增长,从目前至下世纪中叶的时间内可能是蚜种群增长最快的阶段,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幅度较大,小麦受受较重。  相似文献   
84.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CO2 浓度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影响 ,以期对未来大气CO2 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降雨地区的小麦 蚜虫关系发展趋势做出初步预测 .结果表明 ,随CO2 浓度升高 ,禾谷缢管蚜种群持续增长 ,但以CO2 浓度从 35 0 μl·L-1上升到 5 5 0 μl·L-1时增长最快 ;禾谷缢管蚜种群大小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各CO2 浓度下均以 6 0 %土壤水分的最大 ;当CO2 浓度从 35 0 μl·L-1上升到 5 5 0 μl·L-1时 ,6 0 %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最快 ;当CO2 浓度从 5 5 0 μl·L-1上升到 70 0 μl·L-1时 ,6 0 %和 40 %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相近 ,且高于 80 %土壤水分下的增长 .据此可以认为 ,随大气CO2 浓度升高 ,禾谷缢管蚜种群会持续增长 ,从目前至下世纪中叶的时间内可能是蚜虫种群增长最快的阶段 ,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幅度较大、小麦受害较重 .  相似文献   
85.
本文报道蔬菜地潜叶绳寄生蜂的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羽角姬小蜂亚科Eulophinae和猜面姬小蜂亚科Elachetinae5属8种寄生蜂。其中豌豆潜绳姬小蜂Diglyphus isaea是蔬菜潜叶蝇寄生蜂优势种。寄主主要是豌豆彩潜绳、美洲斑潜蝇和葱斑潜蝇等的幼虫和蛹。植物寄主涉及各种蔬菜作物。兰克瑟姬小蜂Cirrospilus lyncus Walker为中国新记录种,另有5个寄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86.
经研究认为蚜属Aphis Linnaeus应分为8个亚属,即增加一新亚属:点蚜新亚属Aphis(Maculaphis)subgen.nov,模式种:Aphis Icigocola(Shinji,1924),新亚属重要的鉴别特征是腹部背板I-V至少中毛具有明显骨化的毛基斑,体背毛长且粗,给出分亚属检索素,并记述中国1新纪录亚属弓蚜亚属Aphis(Poxopterina)Boerner及中国1新纪录蒿弓蚜Aphis(Toxopterina)vandergooti(Boerner,1939).  相似文献   
87.
中国新纪录属--长角斑蚜属研究(同翅目:蚜科:角斑蚜亚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角斑蚜亚科Calaphidinae 1新纪录属-长角斑蚜属Calaphis Walsh,1863,记述2新纪录种,居桦长角斑蚜Calaphis betulicola(Kaltenbach,1843)和相似长角斑蚜Calaphis similis Quednau,1979。编制中国长角斑蚜属分种检索表,每种提供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8.
地理统计学表达的麦二叉蚜及蚜茧蜂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麦二叉蚜及蚜茧峰种群的空间结构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麦二叉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21-61cm之间;蚜茧蜂种群的拟合半变民间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36-55cm之间,并与麦二叉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蚜茧蜂种群是麦二叉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相似文献   
89.
烟粉虱B生物型的若虫、皮蜕及其成虫的提取物作为一种利它素信息源,在室内对其在双斑蚜小蜂寻找寄主取食、寄生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生物测定。烟粉虱的若虫、皮蜕及其成虫分别用正己烷、乙醇和无菌水进行粗提。研究结果发现,双斑蚜小蜂在处理区寻找寄主停留的时间高于对照区。在处理区,双斑蚜小蜂行动活泼,对利它素源表现出高的正趋向性和选择性。对于同一利它素源、同一提取介质的两种不同浓度,双斑蚜小蜂在若虫 水提取物的高浓度区停留的时间(111.23s)最长,与在低浓度区的停留时间差异显著;而在烟粉虱皮蜕及其成虫的水、正己烷和乙醇提取物处理区,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蚜小蜂停留的时间影响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利它素可以增加蚜小蜂寻找寄主的效率,有利于蚜小蜂寻找到适宜的寄主。  相似文献   
90.
禾谷缢管蚜体内的病毒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一对特异性引物,用PCR的方法从禾谷缢管蚜体内扩增出了病毒结合蛋白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长度 为1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的禾谷缢管蚜美国生物型Buchnera groELNT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氨基酸同源性为97.4%。构建了2个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得到了69kD融合蛋白和63kD的非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