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970篇
  220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东北地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凋落量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东北地区不同纬度带上4个区域内的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收集法对森林凋落量进行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林型间的年凋落量差异显著,凋落量年变化不显著;落叶量占总量的比例最大,在70%以上,落枝和花果皮各占总量的20%以下,落枝量和落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长白山区5种森林类型不同时期内凋落量统计结果显示,秋、冬季的凋落量明显大于春、夏季,前者为后者的2.62~9.14倍.不同凋落组分之间凋落动态不同,落叶以秋季为主,落枝和花果皮则年内分布比较均匀.同一林型的凋落量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并建立了总体森林凋落量和白桦凋落量随纬度变化的数学关系式;总体森林凋落量和白桦林凋落量与温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1.  相似文献   
112.
血液安全与保障——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液安全及保障"是个永恒的主题,军事医学科学院从建院之初到现在的60年间,开展了包括血液采集、检验,血液筛查、制备、储存、运输、输注及新型血源开辟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血浆代用品开始,先后在输血传播(病毒)传染病的检测、相关灭活方法与装置、临床输血安全、血液制品与代用品及其新型血液成分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技术、产品、装置与标准,力求为形成整体、灵活、精确、高效、优质的安全血液供应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3.
百望山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在枸树落叶分解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2年4~11月,采用凋落袋法(5 mm、1 mm和1/300mm)对北京百望山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在枸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在56只分解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3 322只(未知17只),隶属5门12纲25目19科,其中摇蚊科(Chironomidae)、盲蛛目(Opiliones)、圆跳科(Sminthuridae)、等节跳科(Isotomidae)、棘跳科(Onychiuridae)、长角跳科(Entomobryidae)、蜱螨目(Acariformes)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以杂食性和植食性为主.3种凋落袋中,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均5 mm>1 mm>1/300mm,并且前两者分别在10月份或7月份达到最大值.土壤动物多样性随月份变化幅度较大,多样性变化与反映群落变化的个体数量、类群数以及均匀性指数的变化不一致.鼠妇科(Porcellionidae)在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后孔寡毛目(Oligochaeta opisthopora)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12.48和8.00个月.  相似文献   
114.
华南典型人工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华南地区的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 林、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 林、湿地松 (Pinuselliottii) 林、马占相思 (Acaciamangium) 林和尾叶桉 (Eucalyptusurophylla) 林的凋落物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林的凋落物的干重 (6.5× 10 3 kg·hm-2 ) 最大, 其次是马尾松林和马占相思林 (5.5× 10 3 kg·hm-2 ), 而湿地松林 (4.1× 10 3 kg·hm-2 ) 和尾叶桉林较小 (4.0× 10 3 kg·hm-2 ) 。凋落物持水量呈现杉木林 >马占相思林 >尾叶桉林 >马尾松林 >湿地松林。各林分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杉木林 17.9× 10 3 kg·hm-2, 马占相思林 14.8× 10 3 kg·hm-2, 尾叶桉林 14.0× 10 3 kg·hm-2, 马尾松林 10.6× 10 3 kg·hm-2, 湿地松林 9.8× 10 3 kg·hm-2 。尾叶桉林、杉木林、马占相思林、湿地松林和马尾松林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 35 1%、2 74 %、2 6 9%、2 35 %和 191%。凋落物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按照对数方程增加。 5种林分中尾叶桉林的凋落物吸水速率在各浸泡时间后居首位, 杉木林和马占相思林中等, 湿地松林较小, 而马尾松林最小, 各林分的凋落物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长按方程Y =a +b·t-1下降。  相似文献   
115.
Abstract: To search for new and 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 new glycoside, 3-O-[α- L -rhamnopyranosyl-(1→3)-( n -butyl-β- D -glucopyranosiduronate)]-28-O-β- D -glucopyranosyloleanolic acid ( 1 ), was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along with 3-O-(methyl-β- D -glucopyranosiduronate)-28-O-β- D -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 2 ), 3-O-β- D -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 3 ), 3-O-β- D -glucuron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 4 ), 3-O-[β- L -rhamnopyranosyl-(1→3)-(β- D -glucuron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 5 ), 3-O-(β- D -glucuronopyranosyl)-28-O-β- D -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 6 ), 28-O-β- D -glucuronopyranosyl-(1→4)-β- D -glucopyranosyl hederagenin ( 7 ), 3-O-[β- L -rhamnopyranosyl-(1→3)-β- D -glucuronopyranosyl]-28-O-β- D -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 8 ), and 3-O-[β- D -glucopyranosyl-(1→2)-α- L -rhamnopyranosyl-(1→3)-β- D -glucuronopyranosyl]-28-O-β- D -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 9 ). The 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spectr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The 50 per cent growth-inhibiting (GI50) of compounds 1 and 5 against MDA-MB-231 (a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was 3.44 × 10-4 and 4.66 × 10-4 mol/L, respectively.
(Managing editor: Wei WANG)  相似文献   
116.
基于物元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Yu D  Chen WB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681-2685
基于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为较安全状态,2002—2004年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05年下降为不安全状态,2006年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处于临界安全状态.表明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可行的,具有计算简便、意义明确、评价精度高等优点,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7.
枸杞果实Fe-SOD粗提液经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凝胶过滤,纯化到电泳单班点均一程度。纯化的Fe-SOD分子量为44.6kD,亚基分子量为22.0kD。金属元素分析表明,每分子酸含1个Fe原子。该酶在紫外区最大吸收值为278um。H2O2明显抑制该酶活性,KCN对酶活性无影响。该酶氨基酸组成与高等植物和蓝绿藻的Fe-SOD相似,但它具有较高甘氨酸,酸性氨基酸与碱性氨基酸比值高于高等植物而与低等植物及原核生物相近。  相似文献   
118.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5):573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的重要来源, 叶片脱落时间是影响其分解的关键因素。东北温带森林中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落叶时间较其他树种晚, 在山脊等贫瘠立地叶片甚至第二年春天才脱落。我们假设: 相对于其他树种, 蒙古栎叶片养分元素含量过高、再吸收时间长, 导致叶片延迟脱落。为验证假设, 除蒙古栎外, 选择了落叶时间居中的色木槭(Acer mono)和落叶较早的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对象, 持续监测叶片从成熟至凋落过程中叶片养分元素含量, 包括大量元素: 氮(N)、磷(P)、钾(K)、钙(Ca)和镁(Mg), 微量元素: 铁(Fe)、铜(Cu)、锰(Mn)和锌(Zn); 并分析养分再吸收率。结果表明: 蒙古栎成熟叶养分元素含量介于对照树种之间; 凋落叶N、P和K含量低于对照树种, Fe和Mn含量高于对照树种, 其余元素含量介于对照树种之间。该结果不支持“蒙古栎叶片养分含量过高”假设。蒙古栎叶片N、P和K再吸收率高于对照树种, 再吸收率高低与其落叶时间完全一致; 叶片Cu和Zn再吸收率与对照树种无显著差异; 叶片其余元素未发生再吸收, 其累积率与对照树种无显著差异; 说明养分再吸收与养分含量无关, 可能与树种的种专一性相关, 可能会影响叶片脱落时间。由于蒙古栎多生长在贫瘠土壤, 其成熟叶无法积累更多养分; 为避免叶片脱落后养分进入土壤被其他物种利用, 将养分尽量回收储存于自身, 即蒙古栎叶片养分再吸收过程较长, 叶片脱落较晚。生长在极端贫瘠立地的蒙古栎叶片次年春天才落叶, 可能是由于再吸收一直在进行, 来不及脱落而保留至新生长季开始。落叶晚的树种养分再吸收率高、有利于自身养分保存, 更能适应贫瘠土壤,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19.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6):619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凋落物动态特征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作用。为探究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产量及现存量的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该研究观测了神农架地区一处典型植被2009-2015年的凋落物产量及现存量, 据此分析其动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该森林凋落物平均年产量及现存量分别为5.94 t·hm -2和10.46 t·hm -2, 2009至2014年均无明显年际变化趋势, 但在2015年均显著降低, 且当年倒春寒天数显著高于其他年份; 季节动态变化呈现双峰型, 峰值分别出现在3-5月和10月; 凋落物月产量与当月的前第1-4个月的月平均气温正相关, 与当月的前第8-10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负相关, 且与当月的前第6-7及第10个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负相关; 凋落物产量季节性指数平均值为0.032, 与年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可见, 长时间倒春寒现象会显著影响凋落物年产量及现存量, 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凋落物产量季节动态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 且年平均气温对北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物产量季节性指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0.
赵宏波  马延吉 《生态学报》2014,34(16):4720-4733
生态安全预警是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工业基地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E-E-E-S)框架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变权-物元分析模型对1991—2011年吉林省区域生态安全的预警等级进行了测度,并结合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2015年、2020年区域生态安全态势进行预测预警。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11年,吉林省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等级从"巨警"上升为"轻警",指示灯由"红色预警"逐步变为"蓝色预警";(2)2015年,吉林省的生态安全预警等级属于"轻警",指示灯为"蓝色预警",到2020年,吉林省的生态安全预警等级属于"无警",指示灯为"绿色预警",但具有向"轻警"变化的态势;(3)制约吉林省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量、城镇化、人均水资源量、GDP增长率、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等,这些因素应是今后生态环境保护调控的重点,本研究为吉林省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