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6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按照Promega公司的mRNA提取试剂盒操作手册,从圆斑蝰蛇(Daboia russellii siamensis)的毒腺中提取mRNA;利用RT-PCR的方法进行体外扩增,获得C-型凝集素蛋白的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随机挑选14个阳性克隆进行核酸测序,获得7个编码不同蛇毒C-型凝集素样蛋白亚基的cDNA,分别命名为DRS-L1、DRS-L2、DRS-L3、DRS-L4、DRS-L5、DRS-L6和DRS-L7。由基因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表明,克隆到的7个蛇毒C-型凝集素样蛋白的亚基中均有糖识别结构域存在。BLAST分析显示,仅有DRS-L1的蛋白序列与目前已知的蛇毒C-型凝集素样蛋白的α亚基相似。序列同源性比较并结合半胱氨酸位点分析,推测DRS-L1和DRS—L2可能分别是圆斑蝰蛇毒X因子激活剂的轻链LC2和LC1。DRS-L3和DRS-L4可能是高分子量的蛇毒C-型凝集素样蛋白的β亚基,而DRS-L5和DRS-L6可能是低分子量的蛇毒C-型凝集素样蛋白的β亚基。DRS—L7可能是类似于血小板膜糖蛋白Ib结合蛋白的β亚基。  相似文献   
962.
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及特有分布区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升全 《动物学报》2005,51(4):624-629
按照150km×150km对中国陆地部分进行栅格划分,收集整理了中国斑腿蝗科237个特有种在各栅格的分布信息,建立了物种(237)×栅格(168)数据矩阵,研究了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规律并用PAE法进行特有分布区划分。结果表明:除天山山地分布的少数几个种外,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基本分布西南-东北走向。在该范围内南多北少。华南和西南是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最丰富的地区,在秦巴山区、藏东南和浙闽丘陵地带各有一个高密度的分布区。11个特有分布区中5个分布在东洋界部分,两个在中国东部古北和东洋界交界区,天山山地有一个分散的特有分布区,东北有2个特有分布区。特有分布区的分布和划分基本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及区系相一致,但台湾地区归入华中区;横断山和秦岭山地的栅格在支序图中多形成未决分类单元,特有分布区划分困难;华南和华中地区的特有分布区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范围的特有分布区;从云南西北的腾冲、保山经过贵州南部到广西桂林的一个东西狭长的区域可以作为一个特有分布区  相似文献   
963.
杀虫剂敌敌畏和除草剂丁草胺对斑腿树蛙蝌蚪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耿宝荣  姚丹  薛清清 《动物学报》2005,51(3):447-454
敌敌畏和丁草胺是我国农田中使用最普遍的杀虫剂和除草剂,这些农田化学物质对当地的水生动物及种群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以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农田区域的斑腿树蛙蝌蚪为研究对象,用碱性单细胞电泳方法(或慧星试验)对暴露在不同浓度的敌敌畏(2.08,4.16,6.24,8.32,10.40 mg/L)和丁草胺(0.1025,0.205,0.410,0.820,1.230 mg/L)溶液中的蝌蚪进行了遗传毒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蝌蚪的DNA损伤(DNA尾长与尾宽比)随之增加;敌敌畏浓度为2.08 mg/L和丁草胺浓度为0.41 mg/L时,对蝌蚪造成显著的损伤,而且农药的剂量与蝌蚪的DNA损伤(DNA尾长与尾宽比)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敌敌畏,y=1.136±0.0083x,r=0.957,P<0.01;丁草胺,y=0.968±0.0093x,r=0.964,P<0.01.本研究表明这两种农药对我国的两栖动物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同时也表明,在检测环境污染物对蝌蚪的基因毒性方面,碱性单细胞电泳分析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动物学报 51(3)447-454,2005].  相似文献   
964.
唇(鱼骨)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其引发机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唇[鱼骨]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人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965.
杨静  刘应高 《菌物研究》2006,4(4):38-41
以分离自四川省二郎山林场云南松上的松针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pinastri)为材料,提取其总基因组DNA做为RAPD-PCR体系优化的模板。研究了dNTPs、Mg~(2+)、DNA模板、Taq酶、引物等组分对RAPD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建立了最佳反应体系:25μL PCR反应体积,10×Taq酶缓冲液2.5μL,1.5 U Taq酶,20 ng DNA模板,0.4 mmol/L dNTPs,4.0 mmol/L Mg~(2+),0.48μmol/L引物,10.2μL ddH_2O。  相似文献   
966.
报道斑痣盘菌科的2个分类单元,其中生于八角Illiciumverum上的八角生散斑壳Lophodermiumilliciicolasp.nov.是新种,寄生于柳属植物Salixspp.上的脐突斑痣盘菌Rhytismaumbonatum为中国新记录种。对此二种进行了汉文描述、图解和讨论,新种附有拉丁文特征简介。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967.
目的:通过对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去甲肾上腺素、甲氧基肾上腺素的测定,综合分析其对嗜铬细胞瘤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和传统柱层析法,对正常人和临床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占位病变并伴有阵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尿去甲基肾上腺素/甲氧基肾上腺素和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进行测定。结果:与VMA相比,24h尿去甲基肾上腺素/甲氧基肾上腺素在嗜铬细胞瘤患者中的测定值要显著高于其他肾上腺占位性病变伴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群,二者方法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24h尿去甲基肾上腺素/甲氧基肾上腺素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为临床从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并伴有阵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筛查嗜铬细胞瘤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68.
通过向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铜(Cu2 ),观察其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Ⅰ期幼蟹(0.020±0.01g)和12月龄扣蟹(3.34±0.26 g)的毒性影响。Cu2 对Ⅰ期幼蟹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0,0.43,0.33和0.22 mg/L,而对12月龄扣蟹相应的LC50分别是18.20,10.23,9.12和8.51mg/L。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在0.00,0.01,0.02,0.03,0.05和0.08mg/L Cu2 的水环境中的蜕皮率、增重率和存活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浓度组存活率均高于50%,但其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增重率和蜕皮率的变化趋势与存活率相似。此外,研究了中华绒螯蟹12月龄扣蟹在0.00,0.01,0.05,0.10,0.50,1.00和2.50 mg/L Cu2 的水环境中蜕皮率、增重率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显示,各组存活率均高于50%,除0.01mg/L处理组的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外,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增重率和蜕皮率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总的变化趋势亦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和12月龄扣蟹的生长、蜕皮和存活与水中添加Cu2 的浓度增加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6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黏着斑激酶(FAK)对人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测定了不同组别中FAK的表达,并采用MTT比色法,^3H—TdR掺入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AngⅡ能促进细胞增殖。对细胞的影响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结论:AngⅡ促进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FAK的表达,在肺血管结构的重构方面可能有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970.
四眼斑水龟雌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丽容  洪美玲  史海涛  张扬波  钟昌茂 《四川动物》2006,25(2):360-363,I0002
应用石蜡常规切片,HE染色,分别在3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1月(冬季),对24只四眼斑水龟雌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眼斑水龟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存在季节性的变化,8月卵泡开始发育,卵巢增重,子宫腺增多;10月卵巢增重达最大,卵泡发育成熟开始排卵,随后形成黄体,进入排卵期。翌年的1~3月卵巢重量减轻,输卵管管腔增大,腺体增多,子宫肌层不断增厚,进入产卵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