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0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371篇 |
专业分类
16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翅食蚧蚜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寄生及繁殖等方面的生态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影响明显。在32℃下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温度为18-27℃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18℃发育历期最长(54.0d),27℃最短(22.8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76℃和307.62日度。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斑翅食蚧蚜小蜂寄生,21℃时寄生率最高为(36.0%),30℃时寄生率最低(4.5%)。结合发育历期、体长、产卵、抱卵、寄生率等参数,该蜂发育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1-27℃度范围内,30℃以上不利于小蜂的发育及存活。斑翅食蚧蚜小蜂对长光的刺激比较敏感,随光照时间增长,发育加快、产卵量明显增加,长日照条件(LD16∶8h)的发育历期最短(24.8d),短日照条件(LD10∶14h)的最长(27.8d),产卵量在长日照条件(LD16∶8h)时最多(119.6粒),短日照条件(LD10∶14h)时最少(86.2粒)。结合发育、产卵、寄生等参数,长日照条件(LD14∶10-LD16∶8h)有利于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74.
针叶树生散斑壳属部分种内及近似种间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SSR分析技术,对22个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all)菌株进行种内和近似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通过欧氏最短距离中的类平均法聚类,得到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在5.93~7.41之间,表明种内及近似种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另外,在遗传距离7.12处,将22个供试菌株分为5类。通过ISSR分析结果结合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论证了子囊果埋生位置,子座、唇、子囊、子囊孢子等形态学特征以及寄主种类差异等在该类菌物种水平分类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5.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7,(3)
衣原体(chlamydia)是人类重要的致病菌之一,不同衣原体感染会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因此,衣原体研究正逐步受到广泛的关注。依据近年来国内外衣原体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荧光下等位基因交换突变(fluorescence-reported allelic exchange mutagenesis,FRAEM)技术、分离纯化衣原体的空斑技术、质粒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技术、蛋白质谱技术在衣原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6.
性比、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对雌雄异株种群的繁殖、进化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斑子麻黄是雌雄异株且狭域分布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维持贺兰山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关斑子麻黄种群性比的研究未见报道。研究分析了宁夏贺兰山4个不同海拔(S1、S2、S3、S4)斑子麻黄天然种群性比、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斑子麻黄性比与生长环境条件密切相关。4个种群都偏雄,生长环境严酷的S3、S4种群性别显著偏雄(P<0.05);不同龄级分析显示由于环境的异质性,斑子麻黄种群偏雄发生在不同阶段,生境条件好的S1、S2种群在幼龄和成年阶段显著偏雌或有偏雌趋势,偏雄发生在老年阶段;而生长环境严酷的S3、S4种群偏雄发生在幼龄阶段,成年和老年阶段有偏雄的趋势。(2)雌雄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会决定种群的发展。S1、S3、S 相似文献
77.
78.
为探究不同地位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kii)胜利者-失败者效应的稳定性。通过视频拍摄优势者和从属者在新的领域中各自与等重量级雄性螯虾连续遭遇战,统计胜负场数、格斗次数、时间、优势指数等多个参数。在与陌生对手的首次交战中,40个优势者中有23只螯虾取得了胜利,17只失败,胜负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从属者中获胜比例为18/40,与失败者的比例之间也没有差异,说明优势者和从属者之间原有的等级地位并不被陌生对手识别。在与陌生对手的第二次交战中,获胜的优势者中18/23的螯虾再次胜利,极显著高于失败的螯虾比例;获胜的从属者中,仅11/18的螯虾再次胜利,与失败者的比例之间不显著;而失败的优势者中,13/17的螯虾持续失败,失败的从属者中,17/22的螯虾持续失败,均显著高于获胜的比例,说明不同地位的螯虾胜利者-失败者效应稳定性不同,优势者的胜利者-失败者效应均比较稳定,而从属者的失败者效应稳定,胜利者效应并不稳定,一胜之后不能获得稳定、完全的二胜。对格斗次数、时间、优势指数等参数统计分析发现,胜利或失败的优势者以及从属者在格斗策略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9.
本工作用离体脑片的方法,观测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冷适应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温敏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适应大鼠热敏神经元,冷敏神经元和非温敏神经元对NE的敏感性较室温下生活的大鼠显著提高;与正常室温组大鼠相比,冷适应大鼠WS中受NE兴奋的神经元比数降低,部分WS出现抑制反应; 相似文献
80.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介导腺苷酸环化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α1通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地佐辛组与七氟醚组,三组均建立MIRI模型。地佐辛组与模型组都在建模前24 h腹腔注射地佐辛40 μg/kg与等剂量生理盐水,七氟醚组吸入2.5 %七氟醚15 min。结果:所有大鼠在建模过程中均存活,无大鼠因严重并发症而舍弃。地佐辛组与七氟醚组再灌注后24 h与48 h的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心脏组织AMPKα1和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glucocorticoid-regulated kinase-1,GK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都低于模型组(P<0.05),七氟醚组低于地佐辛组(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通过抑制大鼠MIRI的AMPKα1通路的激活和血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从而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并进一步促进心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