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贺存定 《人类学学报》2017,36(4):499-511
埋藏实验是伴随曙石器之争而形成的一种辨别石制品真伪的重要途径。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巫山县近年来新发现的以石灰岩石器著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石灰岩石器因其原料劣质、埋藏环境复杂、加工程度浅而在人工性质的认定上存在一些争议。本文根据玉米洞遗址的地层堆积成因而设计了踩踏实验和滚动实验两种形式,对石灰岩石器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标本在人与动物踩踏和滚动作用下发生改变的情况和规律,进而对比出土石制品面貌,为石制品人工属性的认定提供依据和参考,重新审视石灰岩石器。  相似文献   
32.
种子类别和埋藏深度对雌性小泡巨鼠发现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肖治术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4,24(4):311-314
2001年9~12月,在四川省都江堰林区实验围栏内研究了栓皮栎、袍树、栲树、石栎、青冈和油茶种子与6种埋藏深度对小泡巨鼠雌性成体发现埋藏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不同种子在种子大小、营养价值和单宁含量等存在差异,雌性小泡巨鼠对个体最大的石栎种子发现率最高,油茶(脂肪含量高)和栲树(单宁含量低)次之,单宁含量较高的袍树、青冈和栓皮栎则较低;2)埋藏深度与雌性小泡巨鼠发现栓皮栎种子的比例呈显负相关,即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小泡巨鼠发现埋藏种子的比例则减少。  相似文献   
33.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法的冬小麦产量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农户调查基础上,采用比较优势分析法对曲周县2003—2004年度冬小麦产量差异进行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地块间小麦产量差异较大,产量范围为在4.2~7.9 t·hm-2,变异系数为0.14.通过逐步回归建立的由土壤盐碱度、土壤肥力、是否咸水灌溉、品种选择、返青期追施氮肥类型、播种时间、病虫害防治和返青期是否水分胁迫8个因子构成的产量差模型可以解释63%的产量差异.其中土壤盐碱度、土壤肥力和是否咸水灌溉是冬小麦的主要产量限制因子,其引起的产量差为727 kg·hm-2,占总模拟产量差的52%.小麦品种引起的产量差为202.1 kg·hm-2,占总模拟产量差的14%.播种时间、返青期追施氮肥类型、病虫害防治和返青期是否水分胁迫4个因子引起的产量差分别占总模拟产量差的7%、14%、10%和3%.因此,除土壤和气候状况外,管理措施也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管理措施可以大大减小产量差异.  相似文献   
34.
黄河口湿地有机碳来源及其对碳埋藏提升策略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之一,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结了用C/N、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等方法追踪黄河口湿地有机碳来源的研究成果,并据此探讨了黄河口湿地的固碳提升策略。黄河口湿地是我国典型的滨海湿地,碳来源复杂,但各种示踪方法均表明有机碳的来源中陆源输入较海源输入优势明显,而且陆源输入以地表径流和植被为主,但海源输入从内陆向近海逐渐增强,碳的来源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并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从有机质来源看,提升黄河口湿地的碳埋藏能力应该从合理调配河流淡水资源、保护植被、加快植物群落演替等方面入手。目前有机碳来源的研究还存在覆盖区域有限、碳源区分粗略、影响因子研究较少等问题,缺乏系统性,多限于观测,对机制的理解十分薄弱,因此难以对碳埋藏能力的提升提供定量化的指导。今后的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条件之间的比较研究;2)探寻更具特异性的生物指标、优化数据模型,使来源区分更细致;3)不同来源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埋藏效率的对比研究;4)构建湿地碳埋藏能力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研发和集成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滨海湿地碳埋藏能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35.
<正> 近年来,"Taphonomy"(埋藏学)一词在国外的古生物学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关化石埋藏学的文献数目也与日俱增(见图1),这些文献涉及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区及不同生物门类.在荷兰出版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是一本在地学界很有影响的杂志,在1988年连续出版了"淡水环境的古生态学及埋藏学"(第62卷)和"埋藏学"(第63卷)两本专辑.在美国出版的"Palaios"和"Paleobiology"两种杂志更是以刊登化石  相似文献   
36.
裴文中教授在60年前发现的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埋藏的确切年代至今没有获得。本文通过对北京猿人共生的古脊椎动物牙化石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分别获得了第11层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埋藏的年代为578千年,第8—9层和第3—4层北京猿人埋藏的年代分别为418千年和282千年。依据ESR、U系,TL,FT和古地磁等测年结果,本文推荐了北京猿人洞的洞穴堆积层(周口店组Q_2)年代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7.
核酸(DNA和RNA)和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尤其是它们的序列资料)可作为重要的生物性状用于系统分类和演化等主题的研究。相对于形态学性状而言,分子性状不仅是前者的补充,而且具有许多前者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DNA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能较准确地反映生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信息量巨大、易于定量化和进行计算机分析等等。分子古生物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发掘化石生物分子,以提供历史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直接遗传学证据以及检验分子演化速率等方面的独特数据;二、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数据,探讨化石生物界的系统发生问题。上述两个研究方向均已成为当今演化生物学领域的热点。有孔虫等具有重要化石记录的微体生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经开始。随着现生的和化石的生物分子资料的逐渐积累,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分子资料将成为微体古生物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数据之一。  相似文献   
38.
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人类生活营地、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原地埋藏的人类遗址;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使我们对丁村遗址一带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说明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9.
埋藏原理     
《化石》1992,(3):20-21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适应某一个生态环境而存在的,我们人类也不例外。但是,不同的生物适应的范围千差万别,有的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活;有的只能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生存;有的能够在不同高度、湿度或广阔的地域中存在;有的则局限于某种湿度、高度和地理范围内存在。某些生物属可以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如某些鼠类、蝇类。但对于属中的不同种却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中才存在的。生物活体的最小单位是个体。个体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不断更替。任何一  相似文献   
40.
种子沉积的质量常常涉及种子扩散作用者(如鸟类和小型啮齿动物)对生境和微生境的选择以及种子沉积的形式(如种子埋藏).然而,很少的研究涉及到种子在离开母树后被这些动物沉积在何处.在四川省都江堰一个实验林场的2个林分(次生林和原生林)内,通过追踪用带编号的金属薄片标记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种子的命运,研究了贮藏种子的啮齿动物对种子沉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个林分内,80%以上的种子被很好地埋藏在0~60 mm深的土壤中,而小部分种子则被放置在地表(但有少量落叶遮盖).小型啮齿动物喜好在灌丛下或灌丛边缘贮藏和取食种子,可能是在这样的微生境下它们在觅食时将遭遇较小的捕食风险.研究还发现,贮藏点的微生境分布随贮藏点等级而逐渐变化:在两个林分内较高等级的贮藏点(如次贮藏点和三级贮藏点)比初级贮藏点有更多的种子被贮藏在灌丛下或灌丛边缘.这表明,啮齿动物对油茶种子的埋藏可能更有益于种子的存活、萌发以及幼苗的建成.啮齿动物将散落在母树下或其附近的油茶种子扩散到不同的微生境,这可能有利于他们遭遇到更多的适宜环境而萌发,实现幼苗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