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3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原位生物技术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的治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扬州市典型城市内河河道为例研究了人工曝气、生态砖覆盖、生物填料覆盖、低位植物浮床(简称低位浮床)等原位生态处理技术对河道底泥污染释放及其对上覆水污染负荷贡献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原位生态处理后,1)底泥中氨氮的释放速率下降50.3%-89.64%,平均为59.27%;底泥污染释放对上覆水氨氮负荷贡献量的去除率为36.59%-82.67%,平均为53.33%;2)底泥中总氮的释放速率下降20.96%-88.94%,平均为42.32%;底泥总氮释放对上覆水污染负荷贡献量的污染去除率为38.00%-67.06%,平均为54.96%;3)底泥中总磷的释放速率下降27.49%-91.00%,平均为55.31%;底泥总磷释放对上覆水总磷污染负荷贡献量的去除率为67.14%-98.46%,平均为84.33%;4)底泥中CODMn的释放速率下降11.84%-79.32%,平均为41.16%;底泥上覆水中CODMn的释放速率下降-1.25%--70.74%,平均为29.83%.研究还发现,原位生态处理技术在运行中对底泥污染治理的效果受该技术对底泥的扰动程度的影响,在进行集成应用的时候,对底泥扰动较大的技术应与对底泥扰动较小的技术相间应用,以减少工程技术运行中对底泥扰动造成的污染爆发式释放,达到更好的整体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2.
为了观察凋亡与喉粘膜癌变的关系,本实验应用原位末端标记(ISEL)方法检测喉粘膜正常(normallaryngealmucosa,N)、炎症(inflammation,IF)、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及鳞癌(squamouscelcarcinoma,SCC)中细胞凋亡情况。标记后的凋亡细胞通过计数以凋亡指数(AI)表示。结果表明:DYS组的凋亡指数(AI)在所有病变中最高;DYS及SCC组的AI值较正常N及IF组明显增多,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SCC的计数显示,AI值随着SCC的分化程度下降有逐渐减少的趋势。SCC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AI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凋亡在喉粘膜癌前病变和癌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3.
为了确立不同苹果品种在花蕾期到幼果期的抗冻性类型,建立精准苹果晚霜抗冻性评价方法,以宁夏2个主栽苹果品种‘嘎啦’和‘富士’花蕾期、盛花期、坐果期和幼果期的花朵和果实为试验材料,利用野外霜冻试验箱分别模拟不同时期自然降温过程,在20%、50%和80%受冻率下分别建立Logistic方程,确定轻、中、重度受冻的临界温度;并检测各品种不同物候期的过冷却点、结冰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抗寒性指标,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法综合判断苹果花期至幼果期抗寒能力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嘎啦’各个物候期的抗寒能力均强于‘富士’;(2)同一苹果品种不同物候期抗寒能力不同,表现为花蕾期>盛花期>坐果期>幼果期;(3)2个苹果品种各物候期轻度、中度、重度受冻临界温度随着物候期推移呈现升高的趋势;(4)受冻率与半致死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0.909**),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0.874**)。研究表明,‘嘎啦’和‘富士’4个物候期花器官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子房受冻率有较强的响应关系,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等对子房受冻率也有一定的响应,可将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作为评价苹果抗寒性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4.
目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方面。本研究主要探讨思维导图对肝移植患者依从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100例,按手术时间进行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试验组应用思维导图方法宣教。采用调查问卷就肝移植患者依从性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问卷调查及质量评定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依从性比较,服药、饮食、生活习惯、锻炼四个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我监测护理在出院时两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术后六个月的依从性比较,除生活习惯和外,其余四个方面试验组的依从性明显要比对照组好(P0.05或P0.01)。两组患者术后第三日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六个月试验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应用于患者的健康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5.
206.
高原湿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关乎流域生态安全。随着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探讨高原湿地植物对气候变化的生理生化响应及温度胁迫带来的伤害,对维系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原地区典型湿地纳帕海为研究对象,将适应了纳帕海湿地气候条件的4种优势植物连同生长基质组成的植物-土壤单元,移至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的拉市海湿地和昆明滇池流域,分析气候变化影响下,4种湿地植物原位异地后的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过氧化物酶(POD)含量等反映植物受到逆境胁迫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植物虽是隐域植物,但气候变化对其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不同湿地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不同,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等广布种能够很好地适应气候变暖,两者生物量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在拉市海的增长率分别高达196%和190%,在昆明分别增至487%和408%,MDA、Pro、POD含量则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在拉市海的最高降幅分别为16%和24%、27%和12%、14%和58%,在昆明的最高降幅分别为31%和24%、52%和25%、48%和73%,气候的暖化更有利于其生长。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虽为广布种,尽管气候变化对其产生了胁迫,但能通过调节自身的代谢物质来抵御这种变化,反映了广布种对气候变化较强的适应性。小黑三棱(Sparganium simplex),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随温度的升高其生物量在拉市海的增长率达17%,而在温度更高的昆明则减少了20%,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同时体内各相关抗逆指标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MDA降至0.001387μmol/g,后迅速增至0.002739μmol/g、Pro降至13.386891μg/g,后增至18.172878μg/g,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对其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于这样一种生态幅较窄的物种,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其生存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显示了高原湿地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的脆弱性,以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维系存在的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207.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ALI)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L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L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LI12例,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TBIL、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和术后血BUN对ALI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8.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lα(HIF-lα)表达与肝癌行肝移植治疗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肝癌行全肝移植患者45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切除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IF-lα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移植后肝癌复发与转移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结果:肝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X2=6.39,P〈0.01)。HIF-1α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及肿瘤播散灶密切相关(P〈0.01)。复发转移组和未复发转移组HIF-1α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X2=8.46,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HIF-1α高表达是影响肝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结论:HIF-1α蛋白有望成为一个预测肝癌患者肝移植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9.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肝脏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肝移植后肝脏主要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肝移植后IRI主要包括肝脏局部缺血性损伤和炎症介导的再灌注损伤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缺氧以及再灌注过程中缺少生物刺激因子使得再灌注组织缺乏氧供被认为是这两个不同阶段主要损伤机制,并相互促进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发展。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s,KCs)是肝脏常驻巨噬细胞,被认为在缺血期由病原体相关分子受体激活的,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氧化应激和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α、白介素1β,白介素12等发挥作用。KCs是调节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交叉作用网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10.
植物根系构型原位观测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系是植物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和水分并输送给植物体的重要器官,由于土壤的不透明属性阻碍了根系的观测,缺乏有效的原位根系观测方法已经构成了对植物根系深入研究的技术瓶颈.本文首先从根系研究的技术需求出发,对破坏性根系研究法、非破坏性根系二维观测法(微根管法)和根系三维构型原位观测方法如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核磁共振成像法(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其次,重点对XCT和MRI法进行了比较,有研究表明,MRI法不适用于根系三维构型的观测.指出自然土壤介质下,XCT是根系三维构型定量化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