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肝移植术后大肠埃希菌感染株DNA的多态性,并对其进行分型,研究肝移植术后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流行状况,并探讨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应用1条含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对20株大肠埃希菌的DNA进行随机扩增,ESBLs试验使用双纸片协同法。20株大肠埃希菌经RAPD分为11个基因型,ESBLs检测12株大肠埃希菌阳性,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在700 bp有共同条带。肝移植术后感染以内源性感染为主,肠道细菌移位可能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一个主要因素,ESBLs阳性检出率高,ESBLs阳性与基因型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方法对在我中心接受LASIK手术69例123眼,在术前和术后一个月进行客观验光(NIDEKARK-700)和主观验光(RODENSTOCK综合验光头),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LASIK术后,客观验光的准确性较术前下降,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测量结果的差值明显增加;术前近视度越高,术后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测量结果的差别越大。在测量散光中,术后1月,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测量散光的差值明显增加,客观验光不能准确测量散光的量和轴向。结论LASIK术前用自动验光仪进行的客观验光可靠性较高,与主观验光法测量屈光不正的结果接近;术后,客观验光的准确性较术前下降,不能有效评判屈光不正的性质和量。  相似文献   
143.
六氯-1,3-丁二烯(hexachlorobutadiene,HCBD)是一种有毒有害的脂肪族氯代烃,曾经作为杀虫剂、除草剂、变压器油和传热流体等化学工业产品的重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HCBD因满足《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风险筛选标准(如毒性、持久性、远距离环境迁移和生物累积性等),缔约方于2015年第七次会议中将其增列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017年又将其列入该公约的附件C以控制其环境排放量。目前关于HCBD的环境归趋仍是研究热点,但是对于HCBD的微生物降解转化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重点回顾并讨论了地下水、底泥等厌氧环境中已报道的HCBD微生物降解转化途径、速率及机制,并从热力学角度阐述HCBD及其降解产物作为电子受体通过还原性脱氯反应被厌氧脱卤微生物代谢转化的可行性。最后,本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提出微生物厌氧降解HCBD的研究展望,包括多组学技术解析HCBD降解功能菌群结构和潜在互作机制、HCBD厌氧降解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以及HCBD厌氧降解菌剂的开发与污染场地原位生物修复应用等。  相似文献   
144.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有220万到380万种,目前已经描述的真菌仅约12万种,不超过总数的8%。大量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显示,自然环境中蕴藏的真菌多样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估。然而基于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中,大量真菌却因难以获得纯培养而未被认知。因此探索新的真菌分离技术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自然界中真菌多样性的认识,并获得可供开发利用的全新生物遗传资源。本研究以淡水湖底泥为调查对象,从优化培养条件和原位培养两个方面探索未培养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并与传统培养方法及免培养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比较,评估各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低温分离显著影响获得的真菌组成,有利于嗜冷真菌的获得;无论在4℃低温还是25℃常温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都能显著提高分离获得的真菌多样性,在属级水平上提高比例分别高达207%和81%。相较于传统25℃稀释平板法,基于分离芯片技术的原位培养在分离纯化效率、未知真菌捕获率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显示原位培养技术在未来真菌分离培养中可能具有极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乙肝终末期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18例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病人的肝脏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查资料.结果:14例病人在术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出现YMDD变异.4例病人肝癌复发行化疗后乙肝复发.14例病毒发生YMDD变异病人将恩替卡韦加阿德福韦替换拉米夫定治疗,4例肝癌复发者化疗后用恩替卡韦治疗.经治疗后,14例病人肝脏功能渐近恢复,乙肝病毒DNA拷贝数<102 U/ml,4例肝癌复病人最终死亡.肝移植术乙肝复发后肝脏病理呈现出肝细胞坏死,纤维化增生和炎症反应.血清学检查呈现出乙肝病毒DNA复制增多.结论:乙肝终末期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时肝组织坏死、炎症反应以及纤维化增生与乙肝病毒拷贝数相关.术后检测乙肝病毒以及有效及时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6.
太湖沉积物中氮循环菌的微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梅梁湾和贡湖湾湖区沉积物中微生物的主要种群,及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深度增加,细菌和古菌数量均逐渐减少,但古菌在总菌数中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梅梁湾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及亚硝酸氧化细菌的数量均高于贡湖湾,随深度增加,两者数量均逐渐减少,但在贡湖湾其占总菌数的比例高于梅梁湾,表明水生植物可能对沉积物中微生物组成及氮循环有重要影响。泉古菌在太湖沉积物中普遍存在且数量高于氨氧化细菌,说明其在淡水湖泊中对氮循环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7.
目的利用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人胰腺癌细胞株Capan-2建立胰腺癌裸鼠移植模型,评价生物发光和小动物超声成像在移植瘤模型建立中的作用。方法将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入人胰腺癌细胞Capan-2,将1×106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裸鼠胰腺和右后肢皮下,使其成瘤。生物发光成像和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肿瘤细胞原位移植成功率为75%,皮下移植成功率为100%。生物发光成像系统在肿瘤细胞原位接种第7天,可以观察到肿瘤发光;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在肿瘤细胞皮下接种第7天,可以测量肿瘤的大小,但在肿瘤细胞原位接种的第7天不能测量肿瘤的大小。另外肿瘤细胞在裸鼠皮下生长的速度比原位生长速度快3倍左右。结论生物发光成像系统更适用于肿瘤早期监测,为深入研究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机制提供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RF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R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RF 13例,发生率为13.27%。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尿素氮(BUN)、术前血清肌酐(Scr)、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手术时间、失血量与ARF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前Scr和BUN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BUN、血清Scr、血清Alb、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主要因素,而术前Scr和BUN水平升高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R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ALI)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L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L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LI12例,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TBIL、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和术后血BUN对ALI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0.
目的:观察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不同角膜直径下的角膜的非球面变化来分析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2010年至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准分子手术患者35例68眼,分别进行标准化LASIK(S组:17例34眼)和Q值调整个体化LASIK(Q组:18例34眼)矫治。术前2组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屈光度数分别为标准组球镜平均值为-4.76±2.02D(-1.5D~-9.75D),柱镜平均值为-0.71±0.7D(0~-2.5D)和Q值个体化组球镜平均值为-4.78±2.21D(-1.5~-9.5D),柱镜平均值为-0.84±0.55D(0~-2.5D)两组,对比两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1个月不同角膜直径下的Q值及△Q。结果:两组术前Q10、Q15、Q20、Q25、Q30平均值分别为标准组:-0.12、-0.17、-0.20、-0.25、-0.30,Q值个体化组:-0.14、-0.19、-0.22、-0.27、-0.32.。术后一个月两组的△Q(△Q=Qpost-Qpre)△Q10、△Q15、△Q20、△Q25、△Q30分别为标准组:0.58、0.88、1.08、1.10、0.85,Q值个体化组,0.39、0.75、1.03、1.10、0.84。△Q10和△Q15术前术后变化在角膜直径为3.5mm之内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非球面变化与标准组相比皆由术前的长椭圆型Q值向扁椭圆型变化,但Q值调整的个体化组在角膜中央区的扁椭圆变化小于标准组,尤其在角膜中央3.5mm。说明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组在角膜中央区比标准组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