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51.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腐殖质厚度、林地卫生状况等因素与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危害程度影响不明显。土壤腐殖质厚度和林地卫生状况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2.
牟少华  李娟  李雪平  高健 《广西植物》2022,42(8):1383-1393
毛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竹种,在长期栽培适应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变异。为揭示毛竹竹秆变异变型的全基因组突变类型,以黄皮毛竹、金丝毛竹、绿皮花毛竹和花毛竹4个毛竹变型为实验材料,采用高通量重测序技术获得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单核苷多态性(SNP)、小片段插入缺失(InDel)和结构变异(SV)检测和注释,并将变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花毛竹基因组检测得到的基因变异数最多,为12 555个; 金丝毛竹样品变异位点数最少,为11 923个; 4个样品都有7 000多个变异基因得到功能注释。GO注释分类包括细胞组件、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三个基因功能分类体系的56个功能组。在细胞组件方面,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有2 431个; 在生物过程方面,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过程的基因有75个,参与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调控以及紫外光下组织中花青素积累的相关基因有80个。COG分类表明参与复制、重组和修复的基因数为369个,信号转导机制的基因数为291个,转录的相关基因为222个。通过KEGG数据库系统地分析变异基因参与的黄酮类、类胡萝卜素等物质代谢合成途径。深入研究这些差异基因的调控途径,从DNA水平上解释竹秆的变异机制,可为深入研究毛竹种内丰富的多态性和遗传变异提供数据支持,阐析不同变异类型的基因家族、功能基因等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53.
利用TUNEL检测、细胞学及细胞化学方法,对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行了研究。在次生壁形成的早期,纤维细胞出现染色质凝聚、细胞器膨胀、液泡膜解体和细胞质泡状化等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形态学特征;TUNEL检测反应呈阳性,显示此时的纤维细胞核DNA发生了片段化。此时,在纤维细胞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具有ATPase活性。纤维细胞质的Ca^2+水平会随着次生壁的形成而逐渐升高,随后Ca^2+聚集成块状。在初生壁形成后期,纤维细胞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增强。随着纤维次生壁的持续增厚,ATPase、酸性磷酸酶和Ca^2+将在裂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持续存在多年。结果表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自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初生壁形成后期染色质上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及次生壁形成期胞质Ca^2+的聚集,与纤维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ATPase,Ca^2+和APase参与了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  相似文献   
154.
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素矿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时空替代法和PVC顶盖原位培养法,分析了江西大岗山毛竹扩张形成的竹-阔混交林与邻近常绿阔叶林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氮矿化速率和吸收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两种林分土壤总无机氮含量时空变化趋势相同;竹-阔混交林年均矿化速率低于常绿阔叶林,前者以氨化作用为主,后者氨化作用与硝化作用相当,但生长季硝化作用明显占优势.两林分全年都以吸收NH4+-N为主,但生长季常绿阔叶林对NO3--N的吸收明显占优势.说明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会增强土壤氮素氨化作用、减弱硝化作用和总矿化作用,同时也会增加对NH4+-N的吸收,减少对NO3--N和总无机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5.
毛竹不同截短U3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明确转录起始位点的U3和U6启动子是CRISPR/Cas9技术中驱动sgRNA转录的重要元件。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中克隆了2个PeU3启动子, 均进行了3个不同长度的截短, 长度分别为550、397和149 bp及561、392和152 bp; 并分别构建6个启动子驱动的GUSLUC植物表达载体, 再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分别转化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愈伤组织和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结果显示, 这些PeU3启动子总体都具有转录活性, 不同PeU3启动子以及同一PeU3启动子不同截短时其转录活性不同, 其中长度为397 bp的PeU3-1-2pro启动子活性最强, 可为构建竹子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体系提供更多理想的内源启动子。  相似文献   
156.
格氏梅拉菌Meira geulakonigii最早是在柑桔锈螨病的枯枝中发现的,它是一种担子菌类酵母样无性态真菌,归属于黑粉菌纲外担子菌亚纲。目前仅了解这种真菌在植物中的生长状态,关于它的宿主范围、区域分布和生长特性依然知之甚少。首次从竹子中分离了两株新的Meira geulakonigii菌株(PM1和PM2),并且更深一步地描述了他们的生理特性,尤其着重表述了菌丝体的独特生长现象。与先前报导的两株M.geulakonigii菌株PFS004和AS004相比较,PM1和PM2在分子系统上与AS004更相近,而生理现象与PFS004更相似。这两株菌株的成功分离可能有助于毛竹中Meira真菌菌丝体形成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7.
通过比较毛竹林受密竹链蚧不同程度危害后叶片中叶绿素、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含量及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毛竹受密竹链蚧危害后毛竹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与正常叶片存在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8.
两色绿刺蛾幼虫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零频率方法对两色绿刺蛾幼虫在毛竹林间的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色绿刺蛾幼虫在竹林中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用零频率方法分析得,两色绿刺蛾幼虫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并确定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和简单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59.
对危害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的竹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bambusae)两个种群进行相互间的食性选择和生殖隔离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两种竹子叶片在物理结构上差异较大。尤其是慈竹叶片背面具有成排细茸毛,导致竹裂爪螨毛竹种群不能在慈竹叶上完成世代发育;竹裂爪螨慈竹种群能取食,危害毛竹叶片,但由于寄主转换后,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导致存活率低,繁殖力弱.两种群取食各自嗜食的寄主植物时,基本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27℃条件下,当毛竹种群以毛竹为食时,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o)分别为0.1415、1.1520和15.6298;慈竹种群以慈竹为食时,rm、λ、Ro分别为0.0993、1.1044、10.0622;慈竹种群取食毛竹叶片时,rm、λ、Ro分别为0.0391、1.0399和2.5542.生殖隔离试验表明,两种群间能互相正常交配,且互相交配的时间与两种群自交时的交配时间(1次)差异不明显.同一种群交配产生的后代,其性比均在2:1左右,而不同种群杂交产生的后代全部为雄性(竹裂爪螨为孤雌产雄),这表明两种群在长期的寄主植物选择压力下已形成一定的生殖隔现象.  相似文献   
160.
冠层高度对毛竹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研究了冠层高度对不同林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季节性影响,为促进毛竹林碳汇能力和生产力提升的林分结构调整等可持续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出笋期,不同竹龄毛竹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日均值呈现出冠层上部小于冠层下部的梯度变化趋势,且2a生毛竹不同冠层Pn日均值大于3a生毛竹;孕笋行鞭期,不同林龄毛竹各时间点Pn值和日均值、以及2年生毛竹各时间点的Tr值均为冠层上部大于冠层下部。各生长季节,不同林龄毛竹个体叶片的气孔导度(Gs)均与Tr的变化趋势一致。(2)2年生毛竹各季节仅冠层上部叶片会出现"光合午休",而3年生毛竹仅于出笋期时各冠层叶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3)出笋期毛竹叶片WUE日均值随着冠层高度增加而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不受竹龄影响;而孕笋行鞭期,仅2年生毛竹叶片WUE日均值随着冠层高度增加而下降。不同冠层高度的孕笋行鞭期毛竹叶片WUE日均值都显著高于出笋期;冠层高度对毛竹叶片气体交换特性和WUE的影响受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季节因素影响,且毛竹叶片WUE与Gs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不受毛竹个体年龄和叶片冠层高度影响。(4)不同生长季节各冠层叶绿素a/b值均随着冠层高度下降而降低,不同林龄毛竹叶片叶绿素含量基本随着冠层自上而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各生长季节,不同林龄个体叶片氮素含量、比叶重随冠层高度垂直变化趋势与叶片Pn日均值的垂直变化趋势一致。研究认为,毛竹不同冠层部位叶片通过改变形态、氮素含量来适应不同生长季节生长环境的变化,以便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