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我国主要农作物(粮食、水果、油料、糖料和棉花作物)产量波动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我国1981 ~2010年主要农作物产量和种植面积资料为基础,同时利用4种方法对农作物单产进行趋势拟合与分解.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我国农作物总产和单产都逐步提高,特别是水果产量的增长最快,其中柑橘单产年均增长率达7.09%;各类作物趋势产量也呈上升趋势;但气象产量波动剧烈,年际间缺乏连续性,其中水果气象产量波动幅度最大(柑橘为17.76%、苹果为15.83%).(2)作物总产的年际波动中,种植面积和单产因素的贡献率因作物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粮食作物和水果总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单产波动,糖料作物和棉花产量波动主要因种植面积波动导致,油料作物总产的波动中单产和种植面积贡献相当.(3)各类作物单产年际波动均取决于气象因素,农业政策和科技进步等社会因素对单产年际波动的贡献较低.(4)作物趋势产量的4种拟合方法,其结果无显著差异.各影响因素对我国农作物产量波动的贡献率因作物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重视作物单产提高、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是目前我国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12.
《生物产业技术》2013,(4):61-61
2013年2月20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 , ISAAA)公布了2012年转基因作物(GM作物)商业种植的年度报告。2012年,全球28个国家的GM作物种植面积合计为1.703亿公顷,创造了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513.
本文主要阐述了大豆的种植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大豆生产的价值,大豆产量质量的影响因素,北方大豆种植技术等。目的是探讨大豆种植技术,从而科学有效的种植大豆,使北方大豆高产、优产。  相似文献   
514.
无灌溉管件防护梭梭荒漠造林新技术及其示范推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梭梭是我国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首选植物之一,但在无灌溉条件下人工直播苗和移栽苗存在生长缓慢、保存(成活)率很低(≤10%)的瓶颈问题.研究发现,除干旱、风沙和小动物啃食等危害外,苗期茎基部接触的地表层(0~2 cm)高温(≥50℃)灼伤胁迫也是导致这一瓶颈问题的重要因素,但在荒漠造林实践过程中,这一胁迫因素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胁迫因素,本实验室发明了"无灌溉管件防护梭梭荒漠造林技术",经几年、多个荒漠生境的检验,该项新技术适宜在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或湿沙层相对较丰富的荒漠半荒漠地区使用,适合流动半流动沙丘,更适合固定沙丘、戈壁、壤漠等.它具有可有效降低地表层高温、风沙以及小动物啃食等的胁迫伤害,操作简单,不需灌溉,适宜秋植和春植,既可直播也可移栽等优点,从而可有效提高梭梭直播苗和移栽苗的保存率(平均在70%以上)、提高年生长量(20%以上).此外,该技术也可应用于其他荒漠药用、食用、生态植物种植或造林过程中.目前,该技术正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省荒漠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中.  相似文献   
515.
回接内生真菌对工业大麻生理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接工业大麻中分离出的6种内生真菌于大田种植的云麻1号,研究了内生真菌对工业大麻酶活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毛壳菌和镰孢菌的大麻植株SOD和POD活性显著提高(P<005);除炭疽菌外,小不整球壳菌、毛壳菌、黑孢霉、镰孢菌和粘束孢均提高了大麻植株的麻皮干重和麻皮厚度;毛壳菌处理组大麻植株的节间长、麻皮干重、麻皮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这些结果为大麻生产中合理利用内生真菌制剂促进大麻优质丰产及深入研究内生真菌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16.
阐述了龙葵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性技术,并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两方面说明了对其开发利用的情况,为规范龙葵的生产技术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17.
研究结果表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平作和春玉米单作相比,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各作物生残生长时期均处于高空间生态位,田间光、温、气等生态条件得以改善,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作物群体内相对光强明显提高,而且各作物行间地温升高种植带内风速加大,均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的强度和速度。同时,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各作物功能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比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作或玉米单作有所提高,这是冬小麦-春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主要增产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18.
西藏和北京异地种植小麦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998~2001年在林芝、日喀则、拉萨、北京布点,开展了多品种异地种植的春播和秋播田间联合试验,统一检测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降落值、籽粒硬度5项指标,以探讨异地种植的品质变化,为西藏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之间以及相同品种不同地点之间,品质性状都有差异,但地点间差异更大,经相关分析,蛋白质含量分别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降落值、籽粒硬度呈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可作为小麦品质性状中的一项核心指标,在相同地点种植,内地品种的品质性状参数比西藏品种高,西藏品种表现弱筋或中筋小麦特性;相同品种在北京种植,品质性状参数高于西藏3试点,内地品种在西藏种植,品质性状参数降低,在西藏3试点之间,相同品种的品质性状也有差异,生态高度(纬度×海拔)与品种的生育天数呈正相关,生育天数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生态高度又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在西藏小麦生产中,应以发展中筋小麦为主,还可引入一些优良的内地品种,并且按照品质区划种植。  相似文献   
519.
产业动向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10):99-100
我国确立打造生物技术强国战略科技部提出了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超过2.5万亿元,占届时GDP的7%~8%。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国将分技术积累、产业崛起、持续发展三个阶段逐步推进。今后我国生物产业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将推进“绿色制  相似文献   
520.
林药复合种植的关键在于科学理解造林树种与药材之间是否具有增益效应,其中避免化感抑制是重要方面之一。本研究选择以民族药用植物—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为研究对象,探讨走马胎与3种速生树种尾叶桉(Eualyptus urophylla S.T.Blakely)、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复合种植中存在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K相比,桉树落叶水浸提液降低了走马胎株高至少2.59%,对走马胎幼苗的株高有显著性抑制作用(P<0.05),对走马胎幼苗的根长、地下部分干重以及生物量有极显著性抑制作用(P<0.01),且随着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增强。湿地松落叶水浸提液对走马胎幼苗的株高、根长以及地上部分干重出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没有显著性影响的双浓度效应,而对走马胎幼苗的基径、地下部分干重以及生物量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浓度效应;杉木落叶水浸提液对走马胎幼苗生长的影响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浓度效应现象。综合各项指标得出:走马胎与桉树之间存在较强的负化感效应,而走马胎与湿地松或杉木之间存在“低促高抑”的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