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130篇
  86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研究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对降低医院平均住院日指标的效果,分析其作用和意义。方法 收集医院2013年度医疗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对一系列迎评医疗管理举措和平均住院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手术比率、出院患者当日出院比率、诊断符合率与平均住院日显示相关关系,线性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等级评审系列工作对平均住院日有显著影响,对提升医院医疗质量建设具有关键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62.
分析了当前外科手术权限管理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尝试引入外科术前危险评分,对手术进行分级,建立手术准入控制系统和手术医师档案系统,全面记录医师外科手术情况,为评价医师技术能力和科学地审核医师手术权限申请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并发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41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是否并发心血管系统损害将患儿分为两组:心血管损害组和非心血管损害组,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1例MPP患儿中有51例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发生率21.2%);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在年龄、急性期MP-Ab、胸腔积液、热程、血沉(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D4+/CD8+比值、发病7 d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发病10 d内用药糖皮质激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热程、胸腔积液、CRP是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CD4+/CD8+比值、发病7 d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热程、胸腔积液、CRP是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及高CD4+/CD8+比值则为保护性因素,应当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64.
1985-2013年间,报道江苏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相关文献仅9篇,不足全国同期同类文献3665篇的025%,与该省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极不相称。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调研和标本查阅,对江苏省47科128属209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原产地、生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讨论。根据外来入侵植物对该省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5个等级:恶性入侵类22种,严重入侵类41种,局部入侵类32种,一般入侵类51种,有待观察类63种。结合上述分析与等级划分,讨论了江苏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究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其感染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同时检测感染与非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情况,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0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感染18例(16.98%),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2.17%(12/23),以大肠埃希菌(34.78%,8/23)为主;革兰阳性菌占43.48%(10/2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6.09%,6/23)为主;真菌占4.35%(1/23)。感染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未感染患者(均P60岁、急诊手术、普通手术室、参观手术人数>3人、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均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结论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较高,同时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衡。重视患者高危因素对提高患者手术效果,调整肠道菌群失衡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6.
《生物学通报》2005,40(8):27-27
巨角猫头鹰是一种可怕的猛禽。但是对于像山雀这样机敏的鸟类而言,体型较小也更灵活的侏懦捕头鹰才是更大的威胁。研究人员报告说,黑头山雀有一套精密复杂的“叫声报警系统”,能够传递捕食者的体型信息,,这些叫声似乎能够帮助黑头山雀根据危险的程度调整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发生胸腔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ICU中心收治的98例患者进行研究,均为全麻下行开胸术后住ICU者。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胸腔感染的发生情况,通过比较发生/未发生胸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ICU中心发生胸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在98例患者中,有15例发生胸腔感染,发生率为15.31%,以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最高,为4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前抗菌药物的使用、胸管类型和ICU中心胸腔感染无相关性(P0.05),而年龄、手术时间、术前肺功能、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创口污染、原发病灶蔓延均和ICU中心胸腔感染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术前肺功能、引流管留置时间≥3d、手术创口污染、原发病灶蔓延均是造成ICU中心胸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85、3.714、3.571、5.731、6.172、6.081,P0.05)。结论:ICU中心发生胸腔感染会对患者病情恢复造成较大影响,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需重视围术期管理,积极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胸腔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8.
铁线莲属研究随访(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Eichler(1958)在研究马来西亚铁线莲属植物时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及喜马拉雅山区的该属标本,认为根据我国台湾标本描述的Clematis taiwaniana Hayata可能为C.javanaDC.的异名。本文作者在研究了有关的南洋群岛、中国台湾及日本琉球群岛的标本之后同意Eichler的归并意见;此外,C.grataWall.var.ryukiuensis Tamura,C.sikkimensis(Hook.f.&Thoms.)Drumm.ex Burkill,C.connata DC.var.bipinnata M.Y.Fang,C.kilungensis W.T.Wang & M.Y.Fang等拉丁学名也被归并为异名。(2)对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做出了新的分类系统。特产日本的Clematis takedana Makino自发表后一直被认为是C.apiifolia DC.和C.stans Sieb. & Zucc.(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的近缘种之一)的杂交种。此种为木质藤本植物,具三出复叶,腋生花序有多数两性花,呈圆锥状,而相似于C.apiifolia DC.(萼片水平开展,雄蕊无毛,花药狭长圆形,药隔顶端不突出),但其萼片向斜上方开展(花萼宽钟状),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条形,药隔顶端有短突起而不同。笔者发现,特产我国河北西部和北京山地的羽叶铁线莲C.pinnata Maxim.(叶为具5小叶的羽状复叶)具有与C.takedanaMakino相同的花构造,二者在亲缘关系上极为相近,组成一个自然小群。这二种与特产北京的细花铁线莲C.tatarinowii Maxim.(花两性,萼片直立,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狭长圆形,背面有疏柔毛,药隔顶端不突出)组成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的原始群——羽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Pinnatae。而原来的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等种组成此组的进化群——大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Tubulosae,其特征为花通常单性,萼片直立,雄蕊常有疏柔毛,茎直立,草质至木质。此外,还对C.siamensis Drumm.ex Burkill的4变种和C.connata DC.的5变种进行了分类。(3)描述了3新系、3新种和4新变种。(4)做出了6新组合和3新等级。  相似文献   
69.
70.
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其致死率不低于某些癌症。随着现代医学进展,年龄依赖性死亡率明显下降,冠脉事件显著减少,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心衰患病率较前增加。针对心衰的研究不断更新,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日益趋向完善,不仅仅涉及先前众所周知的心肌损伤或者心脏前后负荷增加,更多因素先后被发现参与心衰的发生、发展,包括神经内分泌机制、炎症反应,内分泌信号系统和生化因素等。伴随心衰病理生理过程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物标记物,某些生物标记物在协助临床医生诊疗心衰患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包括神经激素类生物(例如:脑钠肽、氨基末端-pro BNP、心房钠尿肽前体中段、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和嗜铬素A),炎症因子类生物标记物(例如:CRP、IL-6和ST2),内分泌生物标志物(例如: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和醛固酮),其他生物标记物(包括:肌钙蛋白I/T、乳糖凝集素-3、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生长分化因子-1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生物标记物凭借其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在心衰的诊断、危险分层及评估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心衰生物标记物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