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独蒜兰种子共生萌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从独蒜兰分离的菌根真菌与其种子在燕麦培养基上共生萌发。结果表明GN21、GN23和GN24的作用效果较好, 其中GN21萌发率84.6%, 高于对照7个百分点, 达到显著性。同时也表明, 从同一兰科植物分离到的属于同一属的不同菌根真菌种, 有的能明显促进种子萌发, 有的却不能促进萌发, 甚至产生病斑, 引起原球茎死亡。  相似文献   
72.
独花兰野生种群研究——开花与营养体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安徽省天堂寨自然保护区独花兰野生种群的花果期节律和营养体状态研究表明 ,开花植株占观察样本的 3 7 5 %,个体是否开花与假鳞茎数目、地下茎总体积和叶面积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绝大多数开花个体具有 3个假鳞茎且其总体积通常达 8cm3,叶面积达 3 3cm2 。个体较大的植株开花持续期较长。花葶在花果期具有不同的生长时相 :开花期中止生长 ,幼果期呈逻辑斯谛型生长。面对日益增长的人类采掘风险 ,独花兰开花与大型植株的关联可能是其生活史中影响种群生存的脆弱点之一。  相似文献   
73.
黄花杓兰种子无菌萌发的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授粉15周后的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 P.F.Hunt et Summerh.)种子经0.5%NaClO溶液处理后,无菌下播于培养基因表面,20周后种子最高萌发率达到90%。KT和BA促进兰花种子萌发的机理是作为一种萌发诱导物质直接起作用。而不仅仅是拮抗ABA的抑制作用而促进种子的萌发,培养基,激素和种子预处理萌发率高低的关键,种皮是阻碍黄花杓兰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4.
对间断地分布于北美西部和喜马拉雅-中亚的一对替代种———北美火烧兰Epipactis gigantea和卵叶火烧兰E.royleana进行了分类学与植物地理学方面的讨论。提供了一幅形态图、一份地理分布图以及它们之间形态区别的表。  相似文献   
7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分析研究了中国3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Tang et Wang)、麻栗坡兜兰(P. malipoense S.C.Chen et Tsi)和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12个RAPD引物在2种兜兰中共扩增出131条带.对4个硬叶兜兰群体的检测表明其物种水平的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 71.6%,Nei 的基因多样度(h)为 0.217 1,Shannon多样性指数 (I) 为 0.330 1;4个群体的平均多样性水平为 PPB = 45.2%,h = 0.145 7,I = 0.220 4,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在总遗传变异中,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31%,略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在物种水平上,麻栗坡兜兰的PPB为49.5%,h为0.117 4,I为0.176 4,均大大低于硬叶兜兰.对11个独花兰群体采用16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19条带.物种水平PPB=76.5%,h=0.194 1,I=0.305 8;在群体水平上,上述3个指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37.2%、0.119 7和0.181 0,均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45.27%,遗传分化明显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导致3个物种遗传多样性偏低而群体间遗传分化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片断化.研究结果为兰花保护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6.
对安徽省天堂寨自然保护区独花兰野生种群的花果期节律和营养体状态研究表明,开花植株占观察样本的375%,个体是否开花与假鳞茎数目、地下茎总体积和叶面积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绝大多数开花个体具有3个假鳞茎且其总体积通常达8cm3,叶面积达33 cm2。个体较大的植株开花持续期较长。花葶在花果期具有不同的生长时相:开花期中止生长,幼果期呈逻辑斯谛型生长。面对日益增长的人类采掘风险,独花兰开花与大型植株的关联可能是其生活史中影响种群生存的脆弱点之一。  相似文献   
77.
黄花杓兰的花芽发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 P.F.Hunt et Summerh.)成年植株做了一个生长季的研究,提出了一年芽、二年芽和多年休眠芽的概念。指出由芽形成到植株开花需两年时间,其具体发育路线是:第一年6-7月份,根状茎顶端二年芽基部外侧有两个新的小芽产生,即“一年芽”,至9-10月份发育出7-9片幼叶,然后随气温下降停止生长;第2年4月份复苏,即为“二年芽”,二年芽在本生长季内发育成混合芽,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充分发育,另一个未能充分发育并且一般将来也不再有发育的机会,被称为“多年休眠芽”;第3年5月份充分发育的二年芽长出地面,形成植株,迅速开花、结果,至9月底植株枯萎。本文还讨论了黄花杓兰发育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
兰科虎舌兰属Epipogium种类增补与修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日本虎舌兰Epipogium japonicum Makino在中国四川西部的新记录,并讨论了该种与虎舌兰E. roseum (D. Don) Lindl.的形态差异。过去将日本虎舌兰处理为虎舌兰的异名是不恰当的。日本虎舌兰间断分布于日本和中国的四川西部高海拔地区及台湾。  相似文献   
79.
宽叶血心兰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名称 宽叶血心兰 (Alterantherareineckii)。2 材料类别 带 1个茎的节。3 培养条件 芽苗诱导培养基 :( 1 )MS 6 BA0 .5mg·L- 1 (单位下同 ) NAA 0 .1 ,( 2 )MS 6 BA 0 .5 NAA 0 .3,( 3)MS 6 BA 1 .0 NAA0 .1 ,( 4 )MS 6 BA 1 .0 NAA 0 .3,( 5 )MS 6 BA1 .5 NAA 0 .1 ,( 6)MS 6 BA 1 .5 NAA 0 .3;壮苗培养基为 :( 7)MS NAA 0 .5 ,( 8)MS NAA1 .0 ,( 9)MS NAA 1 .5 ,( 1 0 )MS 6 BA 0 .5 NAA 0 .5 ,( 1 1 )MS…  相似文献   
80.
实验表明开唇兰小菇Mycena anoectochila可与天麻Gastrodia elata种子共生促进其萌发形成原球茎。 菌丝自胚柄端的柄状细胞侵入天麻种子原胚,进一步在皮层细胞中扩展,在外皮层细胞中形成发育良好的菌丝结,菌丝完整而有活力; 在内皮层细胞中则被消化,菌丝衰败、扁化。菌丝在原球茎细胞内的分布被限制在原球茎基部的柄状细胞、外皮层细胞和内皮层细胞,菌丝均被电子透明物质包围, 外围环绕有原球茎细胞质膜, 该界面使侵入的菌丝与原球茎细胞质相隔离,也是两共生生物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所在。上述菌丝侵入至被消化的过程在整个原球茎发育过程中可反复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