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摘 要】 目的 探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并了解该院IRAB的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1例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RAB组155例,亚胺培南敏感(ISAB)组46例,两组间采取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IRAB HA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IRAB对其他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30天病死率。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入住ICU、昏迷、气管插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胃管、糖皮质激素使用≥1周、2种及以上抗生素联用、分离出AB前28天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低白蛋白血症、入院时APACHE II评分≥20分与IRAB HAP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分离出AB前28天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入院时APACHE II评分≥20分是IRAB H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RAB仅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38.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高达64.5%,且对比ISAB,IRAB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明显上升,IRAB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上升。结论 分离出AB前28天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入院时APACHE II评分≥20分是IRAB HAP发生的危险因素,IRAB耐药情况极其严重,均为多重耐药菌株,IRAB HAP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22.
本文对伞形科16种植物(药用部分)是否存在凝集素进行了筛选。发现野胡萝卜果实与芹菜果实中有凝集素。野胡萝卜果实(中药名称南鹤虱)抽提液的凝血活性较芹菜强。 采用CM-纤维素及DEAE-纤维素对南鹤虱凝集素进行分离纯化。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其纯度。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亚基分子量为32600。 此凝集素对热及酸较稳定,对碱略差。对人的A、B、O血型无专一性。能凝集兎、小鼠、牛及鸡的血,但不凝集蟾蜍的血。 此凝集素的凝血活性能被D-木糖及N-乙酰葡萄糖胺轻微地抑制。 经shiff试剂检测表明南鹤虱凝集素为一糖蛋白。糖含量为3.4%。此凝集素分子中的谷氨酸门冬氨酸、精氨酸及絲氨酸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3.
本文对南黄海西北陆架边缘的30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数据,与相应站位的水深、底层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等环境参数作了分析研究。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有孔虫种群分布与水深、夏季底层水温(Ts)和冬季底层水盐度(Sw)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值对应关系。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WA-PLS)建立了底栖有孔虫数据与上述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转换函数。水深、Ts与Sw转换函数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是10.8%、11.5%和12.5%,与利用其他指标建立的此类转换函数水平(8%—20%)相当。利用此类统计建模方法建立近岸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浅海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关系是一项新的尝试,结果表明在我国近海底层水体古环境研究中底栖有孔虫转换函数是一种具有一定潜力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4.
利用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主产区5个不同林龄(1a、2a、3a、5a和8a)15个样点45个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桂东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碳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3a林龄(195.25t·hm-2)5a林龄(169.57t·hm-2)8a林龄(166.70t·hm-2)2a林龄(165.00t·hm-2)1a林龄(111.84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4.87~80.54t·hm-2,占总碳储量的4.36%~48.31%,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凋落物层为0.92~3.25t·hm-2,占0.82%~1.91%,随林龄增加呈递减趋势;土壤层为3a林龄(162.53t·hm-2,83.24%)2a林龄(141.55t·hm-2,85.79%)5a林龄(112.26t·hm-2,60.22%)1a林龄(106.05t·hm-2,94.82%)8a林龄(84.50t·hm-2,50.69%)。(2)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3.10~78.97t·hm-2),占63.64%~99.25%,其中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以树干最大(1.58~68.84t·hm-2),占乔木层碳储量的50.90%~87.18%,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枝、叶、根分别占4.97%~12.17%、1.97%~22.36%和5.87%~14.57%,均随林龄而下降。(3)桂东南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固碳量平均为11.73t·hm-2·a-1,2a林龄(16.03t·hm-2·a-1)最大,3a林龄的固碳能力也很高,8a林龄年净固碳量与5a林龄持平,高达11.96t·hm-2·a-1,是较好的碳汇林业树种。提高桉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其负面效应将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5.
吴波  王莹  周波  宋昭彬 《四川动物》2014,(3):460-465
2012年1~12月,对南广河四川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在8个采样点共采集标本333尾,经鉴定为32种,隶属3目7科23属。结合访问调查和相关资料,南广河历史上共有鱼类92种,隶属6目14科63属。南广河鱼类种类较多,以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为主,但目前分布的种类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6.
文中描述采自南黄海7井叶肢介化石,分别是Yunmenglimnadia huanghaiensis(sp.nov.),Y.subrhombica(sp.nov.),Y.brevis(sp.nov.)和Perilimnadia?cf.P.taizhouensis Chen。其地层时代为早古新世。  相似文献   
127.
桂西南岩溶地区珍稀濒危树种育苗与造林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在广西平果县龙何示范区对10种岩溶珍稀濒危树种的育苗和造林的技术及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苗圃育苗的9个树种中,仪花和广西顶果木的发芽率不足50%,其他树种则在70%以上;蒜头果有轻微性的根结线虫危害,其他树种的病虫害很少,大多数树种苗木均表现出早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的势头。在直播造林中,苏木的效果最好,蒜头果次之,而蝴蝶果、广西顶果木和海南椴等很差;任豆、东京桐等5个树种的植苗造林成活率超过75%,其中任豆和广西顶果木的株高平均年生长量大于40cm,东京桐、蝴蝶果和海南椴等树种则小于25cm。  相似文献   
128.
张永普  方周溪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3):591-602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多线南蜥和印度蜓蜥附睾精子的超微结构。两种卵胎生石龙子的精子具有一些有鳞类精子的共同特征,即具有顶体囊、顶体下锥、单个核前穿孔器和核喙,无核内管,纤维鞘伸入中段,与双联微管3和8相邻的外周致密纤维具双份纤维结构。多线南蜥和印度蜓蜥精子超微结构的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多线南蜥精子核前方的顶体下锥电子密度较小,顶体囊具单侧嵴,横切面上可见非连续的致密体环或11个线粒体;印度蜓蜥无单侧嵴,横切面上可见连续的致密体环或12个线粒体。迄今未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但该科不同类群的顶体囊、顶体下腔、核前方的顶体下锥电子致密程度、核肩、纵切面线粒体与致密体的排列方式、横切面致密体环形状和线粒体等精子超微结构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为研究石龙子科系统发生提供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129.
目的:研究法罗培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率,以确定最佳吸收部位,为制定合理的药物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法,各肠段区间如下:十二指肠段自幽门1cm处开始;空肠段离幽门15cm处开始;回肠段离盲肠上行20 cm处开始:结肠段从盲肠后段开始.各肠段取10 cm左右,将所取肠段两端开口、插管并结扎,插管与恒流泵连接.形成各自的回路.用HPLC法梯度洗脱测定法罗培南的浓度,依据药物在肠段中回流2小时后的减少量来确定各肠段法罗培南的吸收量.结果:法罗培南在大鼠各肠段吸收率平均值为十二指肠6.91±3.08%;空肠5.66±2.29%;回肠9.62±4.08%;结肠4.65±1.29%.稳定性实验、精密度实验、回收率实验的RSD分别为0.48%、0.234%和2.01%.结论:法罗培南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吸收率按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顺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30.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 ex. Juss.)全属11种,八角属(Illicium Linn.)2种,共108个样品的叶表皮特征。在南五味子属中,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叶表皮表面的纹饰、气孔器的形状、气孔极区的形状、表皮毛的有无等性状能用于研究南五味子属种间关系,以及与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aux)和八角属之间的关系。在八角目(Illiciales)中发现的一个新分类学性状(叶表皮表面具角质网纹),支持将南五味子属分为离蕊南五味子亚属(Subg. Cosbaea)和南五味子亚属(Subg. Kadsura)。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支持将南五味子亚属分为南五味子组(Sect. Kadsura)和肉蕊组(Sect. Sarcocarpon),支持R. M. K. Saunders和林祁对某些种的归并处理。根据与五味子属和八角属叶表皮形态特征的比较,认为这3个属的叶表皮形态特征相似,但南五味子属叶表皮形态比五味子属和八角属的叶表皮形态复杂,不支持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分出而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