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41.
目的评估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COMPACT GN13药敏系统(VITEK2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粘质沙雷菌对亚胺培南药敏结果的可靠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了50株金华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至11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非重复的粘质沙雷菌,分别采用VITEK2法、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亚胺培南的体外敏感性,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作为参考方法,评估VITEK2法、纸片扩散法与参考方法的分类一致率(CA%)。结果K-B法与参考方法的一致率为94.0%(47/50),仅有6.0%的小错误(MIE),未出现大错误(ME)和极大错误(VME);而VITEK2法与参考方法的一致率仅为48.0%(24/50),其中VITEK2法测定为敏感的菌株与参考方法的一致率达95.6%,但VITEK2法测定为耐药或中介的菌株与参考方法的一致率仅为7.4%,小错误率(MIE%)和大错误率(ME%)分别为55.6%和37.0%,未出现极大错误(VME)。结论 K-B法检测粘质沙雷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结果是比较可靠的;VITEK2法检测粘质沙雷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的结果也是可靠的,但对亚胺培南非敏感结果的错误率(ME+MIE)高达到92.6%,实验室日常工作中若发现此类结果应采用K-B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重新复核。  相似文献   
242.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的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南五味子属Kadsura 11种植物36个样品的种子宏观形态及种皮微 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种子形状为肾形、椭球形、心形或肾状扁球形。在扫描电镜下种子表 面特征有种间差异,其纹饰可分为3种类型,即近平滑型、负网纹型和网纹型。短梗南五味子K. borneensis和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为近平滑型,其种子表面近平滑;黑老虎K.coccinea和柄果 南五味子K.verrucosa 为负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负网纹,网眼凸起,网脊凹陷;异形南五味子K.hetero- clita、毛南五味子K.induta、南五味子K.japonica、冷饭藤K.oblongifloia、狭叶南五味子K. angustifolia、 南洋南五味子K.scandens 和大叶南五味子K.marmorata为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网纹,网眼凹陷,网脊 凸起,此类型在南五味子属中最为普遍。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内相当稳定,在一些种的划分上具有较重 要的意义。南五味子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多子南五味子K.polysperma和凤庆南五味子 K. interior 归并入异形南五味子以及将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归并入南五味子的分类学处理。本文还对南五味子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的各种类型的演化趋势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3.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感染危险因素、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由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腹腔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临床特征;了解腹腔感染发生前的侵入性操作、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等高危因素;分析腹腔感染的治疗措施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患者对治疗的临床反应及30d病死率。目标变量使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χ2检验及风险评估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入选43例腹腔感染患者,其病原菌均为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病例年龄17~92岁,平均(54.8±15.9)岁;男性31例(72.1%);APACHEⅡ评分22~33分,平均(27.7±2.2)分。全部患者在其样本培养阳性前2周内有侵入性操作,其中100.0%的患者留置腹腔引流管、95.3%的患者留置导尿管、93.0%的患者留置中心静脉管、76.7%的患者气管插管或切开;有36例患者(83.7%)感染前90d内有手术史(均为经腹腔手术);32例(74.4%)患者曾有30d内ICU入住病史;38例(88.4%)患者在其标本培养阳性前2周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发热(74.4%)为腹腔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腹痛(44.2%)。分别有13例(30.2%)和6例(14.0%)患者合并血流感染和/或痰液中检出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17例(37.2%)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在多因素分析中,感染性休克是30d病死唯一的危险因素(OR:0.693,95%CI:1.591~30.245,P=0.010)。累计30d病死率为37.2%,存活时间2~28d,平均(12.3±9.4)d;合并血培养阳性者的病死率为46.2%。使用替加环素治疗后30d病死率较未用替加环素治疗低(19.0%vs 54.5%,P=0.027)。结论腹腔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感染性休克是30d内病死的危险因素。使用替加环素进行抗菌治疗能降低30d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44.
为探究根肿菌胁迫对菘蓝生物碱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该研究对根肿菌侵染后0、7、14、21 d的菘蓝进行病情形态分级、组织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接菌后0、7、14、21 d菘蓝根部分别发展为0级、1级、3级、5级的肿根,并且7 d是皮层入侵的关键时间点。(2)接种根肿菌14 d后,菘蓝叶内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并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代谢组学一共检测到161种生物碱,其中吲哚类生物碱数量较多; 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21 d分别存在16种、17种、39种差异代谢物且各组差异代谢物多富集在生物碱和氨基酸代谢通路。(4)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21 d分别存在2 439个、256个、6 437个差异表达基因,这3组共同富集到11个生物碱相关的代谢通路; 与未接菌相比,接菌后7、14、21 d有9个基因(编码4种酶THS、TAT、YUCCA、ALDH)表达量均上升。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芸薹根肿菌与菘蓝之间的互作机制,探究了芸薹根肿菌对吲哚生物碱合成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影响,为后期菘蓝根肿病抗性基因及生物碱次生代谢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5.
2006年9月19日和2012年11月21日分别于广东省乳源县大桥镇东学仙洞(24°58.1'N,113°11.0'E,海拔559 m)和文刀洞(24°56.5'N,113°6.3'E,海拔440 m)各采集到1号雄性和1号雌性蝙蝠标本,经鉴定为南蝠(Ia io),为该种首次在广东省发现.本文给出了此2只蝙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海南及贵州的标本进行了对比.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246.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 M.Roem.)自然居群5个典型生境(乔木林地、林缘、弃耕地、荒坡和灌木林地)的物种组成和α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最小生成树(MST)分析和空间点格局分析(SPPA)分别研究水仙自然居群物种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水仙与其伴生种的种间关系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5个生境共有植物28种,其中,乔木林地、林缘、弃耕地、荒坡和灌木林地分别有16、13、9、8和8种.5个生境中水仙的重要值均最高.弃耕地和乔木林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灌木林地和林缘其次,荒坡最低.5个生境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弃耕地和乔木林地聚为一组,其他3个生境聚为另一组.CCA排序结果显示:水仙的分布与坡度呈负相关,与土壤的电导率、含水量和温度以及坡向和海拔呈正相关,说明水仙适宜生长于坡度平缓以及土壤的含水量、电导率和温度适中的生境.MST分析结果显示:水仙与其伴生种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 DC.)的种间关系最近,这3个伴生种应作为水仙自然居群恢复生物治理的重点防控对象.SPPA分析结果显示:荒坡中水仙群丛分布数量相对较多,集中分布于东北角,西部和南部较少;在0.0~0.1 m尺度时,水仙群丛表现为随机分布;在大于0.1 m尺度时,表现为集中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坡的弃耕地,海岛生境异质性与自身繁殖特性是影响南麂列岛水仙自然居群恢复的关键因素,建议对水仙群落动态进行长期监测和相关研究,并结合岛屿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247.
离子束介导甘蓝全DNA转化拟南芥菜的分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0 keV的Ar+离子束在1.5×1017 ions/cm2的注入剂量下介导外源甘蓝全DNA导入模式植物拟南芥菜,在94株转化当代植株中,有6株表型产生变异。以其中的一株(T-5)作为研究对象,用8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该株和其子代变异株基因组作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分析,引物S176 在T-5和其变异子代T-5-2中扩增出了相同分子量的变异新条带T-5S176-620。T-5S176-620的碱基序列和拟南芥菜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比对,结果表明该片段不属于拟南芥菜基因组,Southern杂交实验证明该片段来自供体甘蓝基因组。但是,根据T-5S176-620序列设计的引物不能从甘蓝基因组中扩增出预期长度的DNA片段,结合离子束介导外源全DNA转化的特点和过程,探讨了其中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248.
南大西洋中脊热液区异化铁还原微生物及其矿化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玉  曾湘  邵宗泽 《微生物学报》2019,59(7):1295-1306
【目的】从深海热液区获取异化铁还原微生物(Dissimilatory iron reducing microorganisms,DIRM),分析其矿化速率和矿化产物,认识其参与的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法】以羟基氧化铁(FeOOH)为电子受体,以乙酸等简单有机物做电子供体,在60°C恒温厌氧条件下,对南大西洋中脊深海热液区硫化物样品中的DIRM进行富集、培养;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以及能谱仪(EDS)等方法对矿化产物进行形貌观察与成分分析。【结果】从2个硫化物样品中,共获得了139个铁还原培养物,它们均能将培养基中FeOOH (Fe3+90 mmol/L)转化为矿化产物。电镜下可见明显的晶体形态,以立方体形晶体为主,边长为5.0–20.0 nm;EDS分析表明,所有矿物晶体的主要元素为铁和氧,推测是由菱铁矿和磁铁矿组成的混合矿物。矿物晶体形成的时间差异较大,从3d到54d不等,多数培养物可在11 d到20 d内形成晶体。微生物多样性表明,培养物中优势菌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包括一氧化碳胞菌(Carboxydocella)与脱硫肠状菌(Desulfotomaculum)近似新物种(16SrRNA基因同源性89%–91%)和广古菌地丸菌(Geoglobus)。【结论】热液区高温厌氧细菌与古菌可以利用简单有机物为电子供体进行铁还原,形成铁氧化物晶体。实验结果对于微生物参与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矿物形成的潜力具有支持作用。然而它们是否参与了热液区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矿物形成还需要大量研究工作验证。  相似文献   
249.
舒文婷  刘小玲  薛亮  刘潇  刘敬  周新  王达利  彭代智 《生物磁学》2013,(34):6605-6608,6646
目的:观察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和耐药菌株体外培养释放DNA的影响。方法:选择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耐药菌株作为实验菌株,检测其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不同浓度亚胺培南作用下铜绿假单胞菌的DNA释放情况,并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所释放DNA片段的分子量和含量。结果:亚胺培南作用下铜绿假单胞菌从1/2MIC开始释放小片段DNA,大于1/2MIC仅释放l条大片段DNA,且含量少,等于1/2MIC可释放3条DNA,但无小片段DNA,小于1/2MIC可释放4.5条DNA,且含量多。1/16MIC时,标准菌株释放的第1、5条DNA片段含量偏少,3、4条DNA片段含量偏多,而耐药菌株相反。耐药菌株与标准菌株相比释放的DNA片段有所不同,耐药菌株比标准菌株多释放一条DNA片段(第2条),分子量为2784bp,耐药菌株的第1、3、4、5条DNA片段分子量均比标准菌株小。耐药菌株释放的第3、4、5条DNA含量明显高于标准菌株,P〈0.01,其统计有显著学意义。结论:不同亚胺培南浓度作用下,铜绿假单胞菌会释放不同片段大小和含量的DNA分子,耐药菌株与标准菌株释放的DNA片段数量和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与耐药机制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0.
南五味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南五味子脂溶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后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组成和含量。结果:脂溶性成分的得率为15.42%。鉴定了32个化合物,占样品总量的91.95%,其中脂肪酸成分的量占81.30%。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亚油酸(57.63%),油酸(13.37%),棕榈酸(7.16%)。结论:首次对南五味子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主要为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