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抗菌肽CM4组分的K562癌细胞染色质DNA断裂作用的SCGE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ing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是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单个哺乳动物细胞DNA断裂的技术,也叫彗星实验(comet assay)。此实验首次通过SCGE法观察抗菌肽M4组分对人髓样白血病K562细胞和正常人白细胞核染色质DNA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抗菌肽抗癌作用的机制。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经抗菌肽CM4组分处理过的K562癌细胞核染色质DNA出  相似文献   
42.
用甘蔗渣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利用微生物混合培养技术,以甘蔗渣为唯一碳源、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初步研究。将2株纤维单胞菌、3株霉菌、1株酵母进行分别培养和不同组合的培养,结果发现,混合培养较单株培养好。培养基在未经灭菌的情况下,以(NH4)2SO4为氮源,pH6.0,于32℃振荡培养108h,发酵产物的粗蛋白含量是甘蔗渣原材料的12倍以上。  相似文献   
43.
氯化钇和氯化镨引起的人淋巴细胞DNA分子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杨辉  单祥年 《遗传》1998,20(2):16-18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了稀土化合物氯化钇和氯化镨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钇和氯化镨均可引起淋巴细胞DNA受损后DNA迁移率的显著升高,受损伤细胞的百分率与对照差异明显,提示氯化钇和氯化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44.
真核生物中的微卫星及其应用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68  
何平HE  Ping 《遗传》1998,20(4):42-47
真核生物中的微卫星及其应用何平(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Abundance,PolymorphismandApplicationsofMicrosateliteinEukaryoteHEPing(InstituteofGenetics...  相似文献   
45.
Unicellular cyanobacteria Synechocystis 6803 were fixed using high-pressure freezing (HPF) and freeze substitution without any chemical cross-linkers.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ese cells showed that five sequential enzymes of the Calvin cycle (phosphoriboisomerase, phosphoribulokinase,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 3-phosphoglyceratekinase and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and the catalytic portion of the chloroplast H^+-ATP synthase (CF1) are located adjacent to the thylakoid membranes. Cell-free extracts of Synechocystis were processed by ultracentrifugation to isolate thylakoid fractions sedimenting at 40 000, 90 000, and 150 000 g. Among these, the 150 000-g fraction showed the highest linked activity of the above five sequential Calvin cycle enzymes and also the highest coordinated activity of light and dark reactions as assessed by ribose-5-phosphate (R-5-P) +ADP dependent CO2 fixation. Immunogold labeling of this membrane fraction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the above five enzymes as well as the catalytic portion of the CF1 ATP synthase. Notably, the protein A-gold labeling of the thylakoids was observed without use of chemical cross-linkers and in spite of the normal washing steps used during standard immunolabel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luble Calvin cycle enzymes might be organized along the thylakoid membranes.  相似文献   
46.
目的:本实验以大亚湾原发性锥状斯氏藻为例,采集野外样品,分析藻华不同时期主要菌群的结构和环境样品的硫化物与赋存形态。方法:应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细菌群落相似程度的情况,得到差异显著的浮游细菌类群。选出代表类群的样品进行16S r DNA高变区测序,获取浮游细菌的分类结果及相对丰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浮游细菌、藻、硫化物两两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早期藻华以Enterobacteriaceae为主导,各优势菌群(Enterobacteriaceae:Alteromonadaceae:Rhodobacteraceae)的比例约为8:1:21,硫元素主要以DMS形式存在;而后期Alteromonadaceae成为优势物种,各优势菌群的比例转变为3:5:25,硫的赋存形态由DMS转变为DMSO;Rhodobacteraceae在藻华的前期与后期均以优势种存在。本实验还发现藻华不同时期4种与藻呈正向相关的细菌,以及8种对藻起负向调节作用的细菌,它们在藻华生消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结论:菌群的组成性改变与藻华生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对藻类的硫代谢产生影响。结果的获得有助于认识藻华微生物学过程中硫代谢的生态学功能,拓展锥状斯氏藻藻华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47.
为了揭示仿刺参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浮游病毒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08年3—11月对大连市谢屯地区的仿刺参养殖池塘中的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定期检测,同时对水温、pH、溶解氧、盐度、叶绿素a含量、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异养细菌等因子进行了监测,对浮游病毒丰度与这些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病毒的平均丰度为8.32×1010VLPs.L-1(最高值为4月的18.2×1010VLPs.L-1,最低值为11月的1.31×1010VLPs.L-1),外海水中浮游病毒平均丰度为6.45×1010VLPs.L-1(最高值为4月的12.6×1010VLPs.L-1,最低值为6月的2.02×1010VLPs.L-1),仿刺参养殖池塘中营养盐、水温、pH及盐度对浮游病毒丰度的影响较大,而外海水中叶绿素a和异养细菌对浮游病毒丰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8.
紫外辐射诱导植物叶片DNA损伤敏感性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静  蒋磊  王艳  李韶山 《植物学通报》2007,24(2):189-193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检测,cometassay)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DNA损伤检测,但在植物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动物细胞彗星检测方法的改进,利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发育期九里香(Murraya panicuata)叶片对UV-B诱导的DNA损伤的敏感性差异。彗星检测结果表明,九里香叶片DNA的损伤程度与UV-B辐射的剂量呈正相关:在相同UV—B辐射剂量下,九里香幼嫩叶片比成熟叶片的DNA损伤量大,表明其幼嫩叶片对UV-B辐射的敏感性比成熟叶片高。  相似文献   
49.
南海北部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昌  陶振铖  孙军  孙松 《生态学报》2007,27(10):4342-4348
于2004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使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浮游桡足类群落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将底到表垂直拖网(网孔径200μm)获得的桡足类分为中型(>500μm)和小型(200~500μm)两个体长组。冬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03~2343(平均633)ind/m3,肠道色素为0.15~2.71(平均1.31)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1(A4)~0.019(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13~58.48(平均28.3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902~62369(平均18679)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5%~6.39%(平均3.04%)。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418~6250(平均1691)ind/m3,肠道色素为0.18~3.44(平均1.19)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2(A4)~0.016(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67~70.04(平均24.34)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540~158561(平均44227)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44%~15.70%(平均6.5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1.02%~20.10%(平均9.63%)。夏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11~1298(平均621)ind/m3,肠道色素分别为0.22~1.58(平均1.03)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7min-1,个体摄食率为5.52~39.92(平均25.95)ng/(ind.d),群落摄食率为4411~26667(平均12878)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3%~6.52%(平均2.52%)。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756~8804(平均2990)ind/m3,肠道色素含量为0.09~2.92(平均0.87)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20min-1,个体摄食率为2.73~87.77(平均26.2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9309~139817(平均47191)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0.86%~37.79%(平均10.9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1.09%~39.95%(平均13.51%)。数据表明,2月份和8月份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桡足类摄食不是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
粤东大规模海水增养殖区柘林湾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海水增养区柘林湾表、底层水体中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柘林湾浮游细菌总均值为59.4×10^4/dm^3,与国内外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内湾海域大致相当。在平面分布上,浮游细菌总体上表现出湾内高于湾外、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的分布格局,说明大规模增养殖业对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网箱养殖的影响尤其显著。湾顶黄冈河口浮游细菌呈现显著的逐年增加趋势,其原因一方面与调查期间降雨减少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周边陆源污染输入加剧的影响。在周年变化上,浮游细菌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周年变化模式,主要是受水温的调控。年度峰值出现在夏季高温季节(6~8月),低谷出现在冬季低温季节(12~2月)。浮游细菌与溶氧呈现显著意义的负相关关系,但低溶氧可能是湾内养殖区初级生产力低下所致,而非浮游细菌耗氧所为。相反,溶氧降低可能会促进专性或兼性厌氧细菌的增加,使养殖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