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目的:红白血病为临床少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白血病克隆转换不常见,在国内外文献中有关报道少见.通过对一例由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化的急性红白血病(acute erythroid leukemias,AEL)的病例分析,学习并探讨急性红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提高对急性红白血病疾病特点及白血病克隆转化的认识.方法:报道一例初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后转为急性红白血病的患者.期间对其进行持续的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监测.结果:患者首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经过一个疗程化疗后,骨穿显示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为急性红白血病.随后再进行了一个疗程化疗,化疗结束后患者好转出院.后因经济原因,患者未继续治疗,2月后随访,患者死亡.结论:本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转为红白血病.究其机制,可能有:一.发病是粒-单定向祖细胞和红系定向祖细胞同时受损,只是早期单核细胞系异常表现明显,红系异常早期表现不明显.或疾病起源于更早期造血干细胞,导致单核系和红系均有异常.二.在疾病过程中,骨髓微环境的变化,诱导红系异常而导致红白血病的发生.经过分析,本病例中,疾病可能起源于更早期造血干细胞的可能性较大,而骨髓微环境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研究和肯定.提醒临床医生,提高动态的诊断和治疗意识,将有助于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2.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及其受体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免疫调节、器官形成、调节造血和神经元通讯)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广泛参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感染炎症性疾病及肿瘤等)。因此,有关趋化性细胞因子的新理论和技术可为临床治疗某些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简要地综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受体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作用及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3.
104.
抗体催化的臭氧生成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潜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靛蓝胭脂红褪色反应检测抗体是否能催化经佛波酯(PMA)激活的THP-1单核细胞产生臭氧(O_3),并借助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的积聚,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细胞内胆固醇的臭氧氧化产物5,6-secosterol生成的情况,探讨抗体催化水的氧化作用对动脉粥样病变形成潜在的影响。结果显示,THP-1单核细胞经人IgG、PMA共同孵育后,显著产生了O_3的化学信号,对靛蓝胭脂红具有明显的褪色作用,过氧化氢酶能加强这种褪色反应,而乙烯苯甲酸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THP-1单核细胞经人IgG、PMA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共同孵育后,其细胞内积聚的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酯(CE)及胆固醇酯占总胆固醇的比值均明显增多,并显著产生了胆固醇的臭氧氧化产物5,6-secosterol,乙烯苯甲酸对它们均有抑制效应。以上结果表明:激活的THP-1单核细胞在抗体的催化下具有产生臭氧的能力,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一种新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5.
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表达及与肺通气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18例哮喘患者PBMC的 HO-1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测定全血一氧化碳血红蛋白(COHb)的百分比含量、血清总IgE含量、肺通气功能,并与18名健康正常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哮喘组PBMC中HO-1表达阳性的细胞百分比41.7%±7.44%与正常对照组10.5%±4.3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哮喘组PBMC HO-1 mRNA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26.05±4.14)与正常对照组(10.82±4.26)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HO-1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与FEV1占预计值%、PEFR和MEFR50%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89,-0.56,-0.51,均P<0.01),与全血COHb的百分比含量及血清总Ig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 0.48, 均P<0.05).HO-1 mRNA的表达水平与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顶峰呼气流速(PEFR)和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MEFR50%)均呈显著负相关(r 值分别为-0.89,-0.65,-0.67, 均P<0.01),与全血COHb的百分比含量和血清总Ig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 0.85和0.62, 均P<0.01).结论哮喘患者PBMC 的HO-1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HO-1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HO-1表达的变化与哮喘患者的病情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6.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植入治疗血管生成对硬皮病严重肢体缺血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cerebral lacunar infarction,CLI)伴系统性硬皮病患者(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60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区分为研究组(接受BM-MNC治疗,30例)与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守治疗,30例),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度、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经皮氧分压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跛行距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降低,跛行距离均延长,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6个月时比较显示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跛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BI、经皮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ABI、经皮氧分压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6个月时比较显示研究组ABI和经皮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期间出现中风1例,肝肾功异常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0 %,对照组治疗6个月期间出现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例,中风1例,肝肾功能异常3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 %,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LI伴发SSc患者实施自体骨髓衍生单核细胞植入治疗可行性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患肢血运,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摘要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肾功能、炎性因子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 样受体4(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于2019年4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SAP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血必净注射液)。对比两组肾功能、炎性因子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治疗7 d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BUN、Sc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下降(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IL-6、TNF-α、IL-1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7 d后TLR4、NF-κB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TLR4、NF-κB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控制重症SAP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肾功能损伤,可能与调节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总结中国大陆1964年至2013年报道的李斯特菌病(LD)病例,分析其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计算机结合手工检索我国1964年至2013年来报道李斯特菌病的文献资料,统计各李斯特菌病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总结中国大陆1964年至2013年报道的LD相关文献121篇,LD病例256例,其中非围生期病例122例,新生儿86例,围生期孕妇48例;局灶感染39例,血液系统感染10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3例,11例未提供感染部位信息。多为散发(252例),仅1起爆发引起4例患者感染。青霉素耐药率18.9%,总体死亡率30.8%,新生儿组死亡率52.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死亡率39.1%。结论李斯特菌病特别是新生儿感染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应加强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09.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重要的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易在食品以及各种食品加工、运输和保藏设备的接触面形成生物被膜,从而具有更强的抗逆性而难以彻底清除,因此成为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隐患.PrfA是LM毒力基因转录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通过比较研究LM野生株(EGD和EGDe)、PrfA缺失株(EGDAprfA和EGDeAprfA)、无害李斯特菌(Listeria innocua,LI),携带组成性表达PrfA蛋白的重组无害李斯特菌(LI-pERL3-prfA*)以及重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EGDeΔprfA-pERL3-prfA*)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差异,探讨LM重要的毒力调控蛋白PrfA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LM野生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而LI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最弱;PrfA的缺失能降低LM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组成性高量表达PrfA蛋白可以回复EGDeΔprfA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但对LI没有增强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rfA在LM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为了寻找诊断、鉴别IgA肾病(IgAN)和膜性肾病(MN)的血液特异性标记物,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IgAN和MN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转录组表达谱数据集识别特异性生物标记物,为诊断和鉴别提供简便、可靠的依据补充。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IgAN患者组(n=15)和MN患者组(n=8)芯片数据集,筛选前25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分析筛选关键基因和途径,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和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分析等进一步了解DEGs。通过分析共发现75个显著DEGs,其中73个上调基因,2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的生物学过程(BP)主要包括蛋白质转运、内溶酶体到溶酶体转运、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作用等。显著富集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包括Endocytosis和Hepatitis B的相关信号通路。PPI筛选出EPS15、STAT4、CCL2、SUN2、SEC24C、SEC31A、GOLGB1、F2R,RAB12和PTK2B等关键基因。成功筛选出核心差异表达基因,为IgAN和MN的诊断和鉴别提供简便、可靠的依据补充,甚至提供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