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1714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天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朽木生地衣植物生态分布的DCA排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DCA排序方法对天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朽木生地衣植物的分布格局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朽木生地衣植物.分布于海拔800 m的主要地衣种类有脱落网衣(Lecidella elabens Fr., Kgl)、柳茶渍[Lecanora saligna (Schrad.) A. Zahlbr]等.分布于海拔900~1 100 m的有 刺小孢衣[Bryoria confusa (Awas.) Bodo & Hawksw]、叉小孢衣[Bryoria furcellata (Fr.) Bodo & Hawksw]等种类.分布于海拔1 300~1 760 m的有 粗皮石蕊[Cladonia scabriuscula (Del.) Leight.]、亚鳞石蕊[Cladonia subsquamosa (Nyl.) Vain]等种类;分布于海拔1 800~2 300 m的有 黑蜈蚣衣[Phaeophyscia nigricans (Flk.) Moberg]、美丽黑蜈蚣衣[Phaeophyscia rubropulchra (Degel.) Essl.]等种类.  相似文献   
102.
淫羊藿属(小檗科)花瓣的演化和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淫羊藿属的种数与60年前大不相同,现在已知约有50种。该属种类间断地分布于日本至北非 的阿尔及利亚之间的广大地区,这一分布格局表明了该属的古老性质。它们在欧亚大陆的分布极不均 匀,约有80%的种类产于中国中部至东南部,而且根据花瓣的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中国的淫羊藿属 植物具有连续不断的演化过程。由此可见,中国中部至东南部成为北半球淫羊藿属植物的汇集中心是 有充分根据的。淫羊藿属种类基本上是林地草本植物,常生于水青冈林下,为林下草本层的优势种,而 且该属的分布格局与第三纪植物属——水青冈属在欧亚大陆的分布格局极为相似,说明淫羊藿属植物 在早第三纪时期已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新世时期由于中亚地区气候变干,加之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 俯冲并引起喜马拉雅山脉隆起,致使中亚地区进一步干旱,水青冈属和淫羊霍属植物随之消失,进而导致其东亚—地中海、西亚间断分布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3.
稀有濒危植物独叶草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独叶草 ( Kingdonia uniflora)是我国特有的稀有濒危植物 ,本研究应用方差 /均值比的 t检验、负二项参数、扩散型系数、丛生指标、Cassie指标、聚块性指标、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 χ2 拟合检验 ,对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独叶草种群总体呈聚集分布 ,t检验差异显著 ;k=1 .372 ;集群强度较高 ;Iδ=1 .730 >1 ;I=8.2 37,明显大于 0 ;CA=0 .72 9;m* /m=1 .72 9>1 ;离散分布拟合结果符合负二项分布模型。 2不同群落独叶草种群的聚集强度不同 ,牛皮桦 ( Betula utilis)群落的独叶草种群聚集强度最大 ,依次为箭竹( Sinarundinaria nitida)林、金背杜鹃 ( Rhododendron clementinae subsp.aureodorsale)灌丛、太白红杉 ( L arix chinensis)林、巴山冷杉 ( Abies fargesii)林。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格局形成的原因 ,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4.
海三棱Lu草种群的物候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5.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861
Aim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pecies diversity are fundamental issues in community ecolog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assess the species diversity patterns at the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 Jianfengling, Hainan Island, China.
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set from the 60 hm2 plot in the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in Jianfengling, Hainan Isl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abundance, Shannon-Wiener,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were analyzed at six spatial scales, including 5 m × 5 m, 10 m × 10 m, 20 m × 20 m, 40 m × 40 m, 100 m × 100 m, and 200 m × 200 m, respectively.Important findings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abundance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much more obviously changed with the spatial scales than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Change of variance of the species richn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scales was unimodal, which had the maximum value at the 20 m × 20 m scale. Variance of the species abundance show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scale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even disappear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ampling scales, which may be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abitat heterogeneity. The effects of spatial scales on Shannon-Wiener,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may be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rare species in the plot.  相似文献   
106.
河岸带是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带,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河流的冲刷与地势的作用使得河岸带往往形成弯道, 弯道内外两侧水流速度、泥沙性质与植物繁殖体聚集程度不同, 影响到植物生长与种群动态, 可能导致河岸带弯道凸岸、凹岸两侧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以中国特有、狭域分布的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为例, 揭示溪流弯道对其两侧海南杜鹃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海南岛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各设置2个河岸弯道样带, 用方差/平均值法对弯道凸岸、凹岸两侧海南杜鹃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动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1)海南杜鹃弯道凸岸的种群结构呈增长型, 凹岸基本呈衰退型; (2)凸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种群基本呈增长型, 凹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则出现断龄现象; (3)距离弯顶位置或河岸越远, 各龄级海南杜鹃种群个体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 (4)在2m×2m尺度下, 弯道凸岸及其下游的海南杜鹃主要呈聚集分布, 上游近似随机分布, 凹岸及其上下游则均呈随机分布。海南杜鹃分布的山区河岸带水流较快、坡度较大, 可能是导致弯道凹岸个体较少、种群结构呈衰退型的主要原因。因此, 河岸弯道内外两侧可能存在个体生长与群体差异, 在开展河岸带植物种群动态与物种保育研究中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7.
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合理化防的马尾松林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数量时空格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马尾松纯林中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调查表明 ,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昆虫和蜘蛛类群物种数分别占 51 %、1 2 %、7%和 2 6% ,益害生物个体数之比约 1∶ 1 0 .2个相似的林分或林间层次中 ,物种数、科数相等或相近 ,优势目相同 ,而且二者的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昆虫和蜘蛛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波动相对应地趋于一致 .主成分分析显示群落 1周年内处于“深秋准备越冬→冬眠→早春复苏→春、夏、初秋繁荣”的循环演替之中 ,其自我调节力和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9.
沈阳市东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以沈阳市东部1976~1989年的历史航空像片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 术为手段,分析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针叶林、水田平均嵌块体大小增 加,旱地、落叶林、灌丛平均嵌块体大小减少;分数维值略有增加.预示嵌块体形状逐步复 杂化;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增加.优势度和蔓延度指数由原来的1.6327和89.2022分 别减少到1.3226和88.2744,说明景观嵌块体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嵌块体的聚集分布状 况将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分散化.此外.本文对沈阳东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 析.  相似文献   
110.
浅丘带坝区不同坡度下耕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成  袁敏  魏朝富  李阳兵  蒋伟 《生态学杂志》2007,26(9):1424-1431
不同坡度的耕地景观格局是人类对耕地干扰强度与频度的现实情景。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镇为研究区,利用ArcGIS8.3的空间分析功能,生成0°~2°、2°~6°、6°~15°、15°~25°和>25°的5种耕地景观格局,并提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各坡度内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探讨人为活动对耕地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各坡度内耕地景观要素分布差异显著,冬季水田景观要素受干扰强度与频度最高;旱地相对较低,土地利用程度不高。间作果木旱地景观逐步向果木园地过渡;2°~6°坡度内是人类干扰耕地景观的主要活动区,而15°~25°与>25°坡度内人类干扰程度相对较低;2°~6°坡度的耕地景观要素是研究区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15°~25°和>25°坡度内耕地景观要素正逐步向自然生态过渡,有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