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5 毫秒
241.
桂花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桂花黄酮提取纯化技术,并探讨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解析-热提法提取效率最高,其最优条件为:用样品量1.6倍的90%乙醇解析15 min,40倍80%乙醇提取3 h,所得桂花黄酮纯度、得率分别为45.64%和12.54%.纯化采用HPD400大孔吸附树脂,以浓度为0.46 mg/mL(pH 5.0)样品液上样,吸附流速3 BV/h,上样体积15 Bv,洗脱剂为7 BV的70%的乙醇溶液,洗脱流速2 BV/h,所得桂花黄酮纯度达92.84%.抑菌试验表明,桂花黄酮对金葡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稻瘟病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纯化后的桂花黄酮抑菌效果优于对照苯甲酸钠,表明桂花黄酮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2.
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ulsky)是危害我国重要绿化树种侧柏的重要害虫。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及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双条杉天牛的各虫态历期、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并得到出蜇率与温湿度的相关性,及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该虫对颜色有不同的趋性,但总体而言,对绿色有较强的趋性,对无害防治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3.
目的:优化桦褐孔菌多糖的超声波法提取工艺,对比不同产地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超声波法的最佳工艺流程,检测不同产地桦褐孔菌的多糖提取率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超声波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25min、料液比1∶40、超声温度50℃、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高达8.61 g/100g,与水提醇沉法相比提高了17.3%,耗时缩短了3/4,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抗氧化能力检测结果证明超声波法得到的桦褐孔菌多糖都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且抗氧化能力与多糖提取率之间的相关性极其显著。结论:通过优化提取条件,超声波法明显提高了多糖提取率,保持了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可行、实用和高效的真菌多糖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244.
α-溶血素(α-hemolysin,αHL)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水溶性穿孔毒素,在双脂膜上可组装成结构稳定的七聚体蛋白纳米孔,是理想的单分子检测器件。以大肠杆菌BL21(DE3)p Lys S作为表达宿主菌株诱导表达野生型和单位点突变型α-溶血素,超滤膜分子截留法纯化蛋白质,使用兔血红细胞膜将αHL单体组装成七聚体蛋白纳米孔,并在人工脂双层膜上构建适于单分子分析的分子器件。通过溶血实验和单通道电流记录,证实αHL溶血活性良好,组装的αHL七聚体纳米孔在双脂膜上打孔能力和离子通透性良好,结构稳定,可作为理想的单分子检测器件。此方法为大量制备αHL单体及其在单分子分析和应用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5.
牙鲆、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高磊  鲍宝龙 《动物学杂志》2017,52(5):850-856
真骨鱼类的骨鳞有圆鳞和栉鳞两种类型,观察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成体的鳞片类型,发现同一个体同时存在圆鳞和栉鳞,有典型的圆鳞和栉鳞结构,也有两者的过渡型形态。而对100日龄和成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观察发现,100日龄牙鲆眼侧存在圆鳞向栉鳞过渡的Ⅲ型鳞片、Ⅳ型初始栉鳞和Ⅴ型典型栉鳞,而成体牙鲆有眼侧仅覆盖Ⅴ型典型栉鳞,推测栉鳞和圆鳞可能存在发育上的联系。通过统计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的圆鳞和栉鳞数量,发现二者体表栉鳞数量均为从头部到尾部依次减少,而背部与腹部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46.
目的:对比分析Quadrant通道下微创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120例我院收治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微创(MIS)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LIF治疗,微创组给予MIS-TLIF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椎间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射线照射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6个月,微创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PK水平出现剧烈上升,随后又逐渐下降,但同一时段微创组患者的CPK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的椎骨性融合率为93.33%(56/60),显著低于对照组(85.00%,P0.05),且其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uadrant通道下微创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且创伤更小,患者康复更快,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47.
为了研究木瓜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皱皮木瓜中的多糖,得多糖Ⅰ;利用Sevag法除去多糖中的蛋白质后得多糖Ⅱ;以30%H_2O_2脱除色素后再次醇沉得到精制多糖Ⅲ;透析除去小分子后利用AB-8大孔树脂进行分离以水、30%、50%、70%和95%乙醇洗脱,其中水洗脱部分多糖为Ⅳ。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多糖Ⅰ得率为9.83%,多糖含量(纯度,下同)为64.45%;脱蛋白后多糖Ⅱ中多糖含量为78.23%;经脱色后多糖Ⅲ含量达88.39%;大孔树脂水洗脱部分多糖Ⅳ含量为89.74%。以DPPH(2,2-二苯基-1-苦肼基)清除率和Fe~(3+)还原力方法测定木瓜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木瓜多糖均体现出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其中多糖Ⅰ、Ⅱ表现出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8.
采用Granier树干液流监测系统, 于2014年6-9月份监测河南信阳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枫香(散孔材)和栓皮栎(环孔材)水分利用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 在7月份干旱天气和虫灾情况下, 导致环孔材树种叶面积大量减少, 7-9月份期间枫香和栓皮栎的日间平均树干液流密度值分别为33.1 g·m–2·s–1和24.8 g·m–2·s–1; 而6月份的数值分别为31.6 g·m–2·s–1和44.2 g·m–2·s–1。枫香和栓皮栎的树干液流密度与大气水汽压亏缺(VPD)呈对数函数关系, 决定系数R2分别为0.38和0.91。液流速率与lnVPD的斜率/ VPD =1下的液流速率, 枫香和栓皮栎分别为0.62和2.87; 此比值受栓皮栎的叶面积和水力导度的影响。枫香的实际蒸腾速率普遍比通过方程计算的预测值低。由于栓皮栎水分利用对环境的较高敏感性, 水分胁迫会导致水分利用下降从而影响生长速率, 进而减缓木材产出的时间。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频繁发生), 需要根据不同的林业管理目标合理配置两种木材结构树种。  相似文献   
249.
近些年来DNA测序技术发展迅速,已经从第一代生化测序发展到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作为第三代测序技术中的一种不同于当前流行的其他测序技术,纳米孔测序技术是基于电信号的一种物理方法测序。许多研究者通常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的研究,但是将纳米孔测序技术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却鲜有报道。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牛津纳米孔科技公司)研发的DNA测序仪MinION,是世界首例用于商业测序的纳米孔测序仪,经过不断完善,近年来MinION在DNA测序中被广泛应用。MinION 测序一次需要的DNA量约1μg,其标准识别速度为一秒钟识别250个碱基,平均读长可至13kb~20kb,测序准确率可以达到98%。纳米孔测序的高识别速度和高准确率,完全满足快速检测的要求,将其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50.
于军 《遗传》2018,40(11):929-937
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第一代DNA测序技术,尽管测序通量有限,却成功地保证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世纪之交出现的下一代(第二代) DNA测序技术经历了通量飞跃,为各种精准医学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目前的第三代技术,尽管通量居二代之后,但读长和单分子测序优势也让其有立足之本;第四代测序技术的基本标志是不经过cDNA (以RNA为模版合成的互补DNA),无PCR扩增,而直接测定单分子RNA序列,以及确定单分子RNA上的修饰核苷酸位点。从技术的角度看,第三、四代技术有一定技术要素共享(比如在单分子水平测定DNA序列),但是就测序对象而言,第四代应该属于“终极版”核苷酸测序仪:可以从单细胞出发,既能测定DNA序列,也可以测定RNA序列,也可以直接确定修饰核苷酸位点。因此,要实现这个“终极版”核苷酸测序仪,就要调动相关核心技术要素,而这些要素毫无疑问地会涉及物理、化学、工程学、生物学、半导体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包括纳米科学、单分子光学、单分子拉曼光谱、单分子核磁共振、单分子酶学、人工智能等所谓的“硬科技”。其功能是从单细胞的裂解开始,经微纳结构实现组分分流后,直接导入RNA序列测定单元,定量分析细胞RNA分子的种类、数量、序列和修饰核苷酸位点的存在频率。本文系统介绍了第四代测序仪的可能技术要素,以及应用需求和新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