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兴安落叶松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邱扬  李湛东 《植物研究》1997,17(4):441-446
从种群生态学和干扰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火史重建的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历史上火干扰频繁,平均间隔期为28.9年,火烧强度较低。兴安落叶松依靠较强的耐火力、火力恢复力及自我恢复力具一定的稳定性。种群耐火力与长期火状况密切相关,表现为:低频类〈中频类〈高频类,高强类〈中强类〈低强类。火后恢复力与自我恢复力和最近一次火烧强度及距今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2.
刘强  董利虎  李凤日  李想 《生态学杂志》2016,27(9):2789-2796
以2014年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14年生人工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各项光合指标、环境因子及光合生理参数在冠层内的空间差异性,并探讨了净光合速率(Pn)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树冠垂直方向,上层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显著高于中层和下层,胞间CO2浓度(Ci)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光合有效辐射(PAR)从上层外部到下层内部呈显著降低趋势,水汽压差(VPD)和叶片温度(Tl)表现为上层显著高于中层和下层,相对湿度(RH)则无显著差异;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下层比上层分别降低32.7%、55.8%、80.2%和51.6%,表观量子效率(AQY)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下层分别是中层和上层的1.2和1.3倍.水平方向,光合指标和环境因子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树冠上层,PngsTr、PAR和VPD表现为树冠外部显著高于树冠内部,而Ci和RH差异不显著;Pn maxRd、LCP和LSP表现为外部>内部,内部比外部分别降低0.4%、37.7%、42.0%和16.4%,而AQY在内部比外部高0.7%.Ci是限制Pn的主要生理因子,PAR是影响Pn的主要环境因子,尤其在弱光区域PAR对Pn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模拟和预估树木冠层光合作用时,考虑空间异质性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3.
不同地理种源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丽华  姜春玲 《植物研究》1999,19(2):164-171
在人工气候室中测定了10个种源长白落叶松二年生硬枝扦插苗的光合、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参数变异较大,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各种源的总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半饱和光强时的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呼吸速率,只偶有例外。各参数中呼吸速率在各种源间变异最小,光呼吸速率变异较大,总光合速率变异最大。各参数在种源间的变化趋势均与净光合速率一致,即净光合速率大的种源其它参数也大,净光合速率小的种源其它参数也小。相对光呼吸在各种源间变异较大,其释放的CO2相当于光合固定CO2的总量的1/3。光补偿点、饱和点和半饱和点在各种源间的变异较大。水分利用率在各种源间的较大变异主要是由净光合速率引起,与蒸腾速率关系不大。净光合速率占总光合速率的百分比、呼吸功效、CO2补偿点、蒸腾速率和水势在各种源间变异不大  相似文献   
84.
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特性的CO2响应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工气候室中测定了不同CO2(0-1000mgm^-3)浓度时不同无性系长白落叶松二年生扦插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等,并做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蒸腾速度随CO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同无性系的CO2响应方式及强度不同,不同无性系长白落叶松的CO2补偿点亦不同,这些差异是无性系选择的基础上,在无性系选择中,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CO2响  相似文献   
85.
十八个产地兴安落叶松种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辰  弓彩霞 《植物研究》1996,16(4):467-470
对18个不同产地的兴安落叶松种皮微形态进引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种子背面均为条网状纹饰,腹面为拟脑状纹饰,种孔周围呈条带状皱波纹饰,种孔周围形态存在三种类型。种皮纹饰在种内基本上是稳定的,其中腹面纹饰较背面纹饰的变异幅度大。种皮纹饰特征可以作为兴安落叶松种子鉴定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6.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两阶段枯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和1974年分别在黑龙江省江山娇林场及孟家岗林场设置10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8块抚育间伐样地、2块对照样地),采用连年复测数据,分析抚育间伐对人工长白落叶松样地枯死与单木枯死的影响.基于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建立了样地枯死及样地内单木枯死概率的两阶段模型(Ⅰ:抚育间伐后样地水平枯死概率模型;Ⅱ:枯死样地中单木水平枯死概率模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根据敏感度和特异度曲线相交点确定枯死概率最优临界点.结果表明: 样地数据按照抚育间伐次数分为4组分别建模(模型1~模型4).在模型1中,地位指数、林分年龄的自然对数、抚育间伐年龄及强度为显著自变量;模型2~模型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模,主成分包含林分年龄、每公顷株数、平均胸径及抚育间伐因子,说明抚育间伐因子对样地枯死概率有显著影响.抚育间伐对枯死样地中单木枯死概率无显著影响,单木枯死概率模型中显著性自变量为林分初植密度、年龄、林木胸径的倒数及林分中大于对象木的所有林木断面积之和.样地枯死概率模型及单木枯死概率模型Hosmer和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均不显著,模型AUC均在0.91以上,估计正确率均超过80%,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7.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退耕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的耕地、农田撂荒地、退耕10年刺槐林和退耕43年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探讨退耕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退耕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的表层富集作用显著,且0~5 cm土层土壤改良效果增强;与耕地相比,退耕刺槐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提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退耕43年刺槐林(0.542)>退耕10年刺槐林(0.536)>撂荒地(0.499)>耕地(0.498),说明退耕地人工造林改善了华北低丘山地退耕地区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88.
叶片被取食会导致树木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发生显著的变化。目前对细根动态如何对叶片损失做出响应的了解仍然有限。以生物量分配和高生长策略不同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苗木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不同强度的人为去叶处理(叶面积去除0% (对照)、40%和80%), 采用微根管技术对细根(直径≤2 mm)生产和死亡的季节动态进行了定量观测, 同期测定了地上部分(苗高和地径)的生长。结果表明: 1)去叶降低了两树种苗高(统计上均不显著)和地径的生长, 但是对苗高生长的影响小于地径。随着去叶强度的提高, 苗木地上生长受到的影响加大, 生长季末期水曲柳苗高比对照降低3.3%-12.1%, 地径降低5.7%-23.1%; 而落叶松苗高和地径降低相对较少(< 12%)。2)去叶显著地减少了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现存量(p< 0.001), 其相对增长量((去叶后现存量高峰-去叶当日现存量)/去叶当日现存量)随着去叶强度的加大而降低。3)与对照相比, 去叶后两树种细根生产量显著减少(p< 0.05), 而细根死亡量在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综合来看, 去叶对水曲柳地上部分(特别是地径)生长影响较大, 而对落叶松地下部分(主要是新根)生长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理解冠层碳供应对根系动态影响的种间差异及其机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分级木转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样地,作树干解析,分析了不同结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分级木(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转换特征。研究表明:(1)不同结构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分级木转换年龄、方向和转换率均不同。兴安落叶松分级木转换率29.4%。分级木中,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转换率分别35.3%、41.2%、11.8%。分级木转换中,优势木与平均木相互转换比例较高,优势木转平均木占83.3%,平均木转优势木占85.7%;优势木向被压木转换比例仅为16.7%;被压木不能转换成优势木,只能转换成平均木,被压木中无转换占88.2%,在森林经营和抚育采伐中应考虑伐除这些被压木。(2)在林分年龄36~65a范围内,随着林分年龄增大,其转换率呈增加趋势。林分年龄30~39a、50~59a和60~69a时,其转换率分别0、33.3%和46.7%。(3)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分级木转换率呈增高趋势。当林分密度小于2500株.hm^-2时,主要于优势木与平均木间转换。当林分密度大于2500株.hm^-2时,才出现其它分级木与被压木相互转换现象。(4)不同林型分级木转换率和转换方向不同。草类-落叶松和杜香-落叶松林分级木转换率分别50%和9.5%。(5)不同水平格局林分分级木转换率不同。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时,其转换率分别61.1%和13.3%。  相似文献   
90.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的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依据优势树种可分为华北落叶松纯林、青杆纯林和华北落叶松青杆混交林.分别以纯林与混交林研究了其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种群结构特征差异明显.混交林中,华北落叶松幼苗数量少或缺失,为衰退型种群;青杆幼苗充足,为增长型种群,随时间推移,混交林可能逐渐演替为青杆林.华北落叶松和青杆纯林均表现为增长型种群,单优种群的现状在较长时间内将维持不变.整体来看,寒温性针叶林种群格局为聚集分布,混交林中华北落叶松和青杆的聚集程度都分别大于相应的纯林,主要因为华北落叶松与青杆种群对光照的需求存在差异.随着立木径级增大,寒温性针叶林聚集程度降低,华北落叶松幼苗在林窗下高度聚集,成体聚集程度减弱;青杆幼苗聚集度较大,成体在纯林为聚集分布,在混交林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