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杨树抗锈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落叶松一杨栅锈菌生理小种分化、寄主杨树抗锈性、抗锈病基因分子标记和抗病基因连锁遗传图谱构建技术;分析了我国杨树抗锈病育种研究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2.
 应用四室隔网系统研究了菌丝桥在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幼苗间传递磷的作用。结果表明,供体接种卷缘桩菇(Paxillus involutus)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后,其外延菌丝可以穿过隔离层侵染受体落叶松,在供体和受体落叶松间形成了菌丝桥。供体植株接种菌根真菌后生物量明显增加,但是对受体植株没有显著的影响。菌根真菌侵染的供体和受体植株的根、地上部吸磷量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而且供体植株根、地上部吸磷量增加的程度明显高于受体。被卷缘桩菇和彩色豆马勃侵染的受体植株体内32P的放射性强度分别是对照的10倍和6倍,两者形成菌丝桥后传递到受体植株的32P分别为供体植株体内32P的1.10%和0.22%。供体植株吸收的32P可以通过菌丝桥传递给受体,但是绝对数量十分有限,对受体植株磷营养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但P. involutus和P. tinctorius侵染受体植株后,促进了受体落叶松对磷的吸收,这是菌丝桥形成后,真菌帮助受体植株吸收磷引起的。  相似文献   
73.
兴安落叶松林火灾变阀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建立系列林火生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模拟,系统研究了兴安落叶松的林火灾变生态阀值,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减灾防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4.
华北绣线菊二萜生物碱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Born氏比浊法观察华北绣线菊小叶变种中分离得到的总碱和 9个hetisine型C2 0 二萜生物碱及其衍生物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花生四烯酸 (AA)和二磷酸腺苷 (ADP)三种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了构效关系。结果表明 ,华北绣线菊小叶变种中总碱对PAF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9个hetisine型C2 0 二萜生物碱中 ,有 8个显著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其活性与分子结构明显相关 ;此外 ,hetisine型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总碱及生物碱对AA诱导的聚集影响不明显。提示hetisine型C2 0 二萜生物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75.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02,21(4):475-479
以我国已故著名菌物学家邓叔群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粒毛盘菌属和兰伯特盘菌属新种各一个,即邓氏粒毛盘菌Lachnum tengii和邓氏兰伯特盘菌Lambertella tengii被描述;我国新记录种两个,即长孢白毛盘菌Albotricha longispora和米氏布博维盘菌Boubovia micholsonii被报道;同时对我国历史上记载为Lachnellula fuckelii的真菌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和订正。  相似文献   
76.
采用三因素多项式回归311-A最优设计方法对影响落叶松体细胞胚发生数量的ABA、PEG4000和AgNO3的用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华北落叶松正常体细胞胚发生数量与ABA、PEG4000和AgNO3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落叶松体细胞胚发生数量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优选了落叶松体细胞胚发生数量最佳结果的最佳技术组合方案为ABA18.9138mg/L,PEG4000.888007g/L与AgNO310.7513 mg/L时,最佳体细胞胚数量应为107.5278个子叶胚/g.callus。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主要激素种类与浓度配比、处理组合,科学、合理的培养基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77.
野外用剥落法采集落叶松(Larixgmelini)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分析P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落叶松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全P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根际土有效P却明显高于非根际土.12年生时根际土有效P增加12.6%,40年生时增加23.4%,表明落叶松根际对土壤中的P具有活化作用.落叶松根际土无机P各组分与非根际土亦有差异,表现出根际土OP低于非根际土,AlP、FeP、CaP和NH4ClP则高于非根际土的趋势.落叶松根际土的pH低于非根际土,但落叶松根际并未发生明显酸化.落叶松根际有效P与pH变化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8.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4):405
Aims
Plantation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modifying regional carbon budget and maintaining regional carbon balance.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larch plantation (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 carbon dynamics in Weichang County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forest biomass-soil-wood-products chain. Our objectives were to elucidate the carbon sink capacity of larch plantation and the influences of biomass, soil and wood product pools on carbon balance.
Methods
CO2FIX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arbon storage and flow of larch plantation over a time span of 120 years. Input data for model were derived from practical investigations and published papers. We validated the simulated results and found that this model was suitable in the region and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re reliable.
Important findings
(1) Soil was the largest carbon pool for larch plantation and the wood product pool had the smallest carbon storage. Meanwhile, carbon storage in wood product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ime. (2) In a rotation of 50 years from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 to larch plantation, 250 t C·hm-2 was sequestrated by the larch plantation. 70% of the carbon was transferred into soil in the form of litter and logging slash and the other 30% was transferred into wood products. (3) Larch plantation was a carbon sink during most of its growing period and turned to temporary carbon source when it was harvested. Larch plantation could sequestrate about 0.3 t C·hm-2·a-1 in the long term.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e importance of wood product carbon pool in carbon dynamics of plantation, which facilitated our understanding in the carbon dynamics and capacity of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79.
华北旧石器晚期环境变化与人类迁徙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18,37(3):341-351
近年来大量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受到地理区位与MIS3阶段以来气候变化双重影响,华北地区的本地文化与新来者持续移动扩散。本地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与新来者交流融合,演进为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特色的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来自欧亚大陆西侧的莫斯特与石叶技术,亦对华北地区有显著影响。MIS3阶段,外来影响仅表现为在高纬度地区向东扩散。应对MIS2阶段的环境压力,石叶与楔形细石核技术先后南下。华北地区原住民则可能是通过便于高流动性活动的船型细石核技术等适应方式,更好地维系了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80.
兴安落叶松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邱扬  李湛东 《植物研究》1997,17(4):441-446
从种群生态学和干扰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火史重建的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历史上火干扰频繁,平均间隔期为28.9年,火烧强度较低。兴安落叶松依靠较强的耐火力、火力恢复力及自我恢复力具一定的稳定性。种群耐火力与长期火状况密切相关,表现为:低频类〈中频类〈高频类,高强类〈中强类〈低强类。火后恢复力与自我恢复力和最近一次火烧强度及距今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