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29篇
  6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酸度与有机磷形态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新 《生态学报》2005,25(11):2841-2847
通过东北东部山地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酸度变化规律以及与有机磷形态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根际土壤水解性总酸度都高于非根际土壤,而交换性酸与总酸度的比值则相反;落叶松由幼龄林到成熟林随林龄的增大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呈降低趋势,而非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除成熟林外)、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交换性酸、土壤交换性铝、土壤水解性总酸度和交换性酸/总酸度的比值随林龄的增大呈显著增大趋势。但由于暗棕壤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并且土壤活性酸(pH值)由幼龄林到成熟林随林龄的变化范围为5.27±0.25~5.93±0.12,因此,在落叶松树种适生的范围之内,不需施用石灰调节土壤的酸度。各年龄阶段森林根际土壤酸度与根际土壤有机磷形态相关密切。随着土壤潜性酸度的增加,各年龄阶段森林土壤有机磷总量、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降低。活性有机磷分别与活性酸、水解性总酸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与水解性总酸度相关性随林龄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42.
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特性的CO2响应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工气候室中测定了不同CO2(0-1000mgm^-3)浓度时不同无性系长白落叶松二年生扦插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等,并做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蒸腾速度随CO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同无性系的CO2响应方式及强度不同,不同无性系长白落叶松的CO2补偿点亦不同,这些差异是无性系选择的基础上,在无性系选择中,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CO2响  相似文献   
43.
以稀土(Re~(3+))和落叶松单宁(LT)为原料,采用液相合成法合成了5种廉价的稀土-落叶松单宁(Re~(3+)-LT)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谱以及配位数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采用牛津杯法、琼脂稀释法测定配合物对黑曲霉、红曲霉、白腐菌、毛霉4种真菌的抑制作用.在抑菌方面,5种配合物对上述4种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大小顺序为Ce~(3+)-LTGd~(3+)-LTLa~(3+)-LTNd~(3+)-LTYb~(3+)-LT,其中Ce~(3+)-LT对4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1.6、0.8和1.6 g·L~(-1);Yb~(3+)-LT对4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1.6、3.2和3.2 g·L~(-1).在杀菌方面,Yb~(3+)-LT的杀菌活性最强,其对4种真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6.4、3.2、3.2和6.4 g·L~(-1).此外,尽管Nd~(3+)-LT和Gd~(3+)-LT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但对黑曲霉和毛霉的杀菌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4.
木本植物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水分运输和干旱适应策略密切相关,但目前对华北低山丘陵区常用树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为研究这一地区植物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以抗旱树种和非抗旱树种各5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与木质部横截面导管、薄壁组织相关的大量解剖学性状和非结构性碳浓度,比较两类树种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差异和解剖性状间的关联,以探究这些树种水力学的干旱适应策略差异。结果显示:1)10个树种的16个木质部性状均有较大变异性;2)两类树种间的平均导管直径和导管密度无显著差异,但抗旱树种导管壁厚度、最大导管直径、旁管薄壁组织比例和轴向薄壁组织比例以及非结构性碳(NSC)浓度显著大于非抗旱树种;3)抗旱树种的导管壁厚度与平均导管直径、最大导管直径和潜在最大导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大导管直径与潜在最大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非抗旱树种不存在这些关系。本研究抗旱树种同时具有较大的最大导管直径和较厚的导管壁,在保证较高的水分运输效率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抗栓塞能力,较多的旁管薄壁组织和NSC也为抗旱树种提供了更大的木质部水储存和栓塞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45.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两阶段枯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和1974年分别在黑龙江省江山娇林场及孟家岗林场设置10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8块抚育间伐样地、2块对照样地),采用连年复测数据,分析抚育间伐对人工长白落叶松样地枯死与单木枯死的影响.基于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建立了样地枯死及样地内单木枯死概率的两阶段模型(Ⅰ:抚育间伐后样地水平枯死概率模型;Ⅱ:枯死样地中单木水平枯死概率模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根据敏感度和特异度曲线相交点确定枯死概率最优临界点.结果表明: 样地数据按照抚育间伐次数分为4组分别建模(模型1~模型4).在模型1中,地位指数、林分年龄的自然对数、抚育间伐年龄及强度为显著自变量;模型2~模型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模,主成分包含林分年龄、每公顷株数、平均胸径及抚育间伐因子,说明抚育间伐因子对样地枯死概率有显著影响.抚育间伐对枯死样地中单木枯死概率无显著影响,单木枯死概率模型中显著性自变量为林分初植密度、年龄、林木胸径的倒数及林分中大于对象木的所有林木断面积之和.样地枯死概率模型及单木枯死概率模型Hosmer和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均不显著,模型AUC均在0.91以上,估计正确率均超过80%,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6.
不同地理种源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丽华  姜春玲 《植物研究》1999,19(2):164-171
在人工气候室中测定了10个种源长白落叶松二年生硬枝扦插苗的光合、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参数变异较大,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各种源的总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半饱和光强时的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呼吸速率,只偶有例外。各参数中呼吸速率在各种源间变异最小,光呼吸速率变异较大,总光合速率变异最大。各参数在种源间的变化趋势均与净光合速率一致,即净光合速率大的种源其它参数也大,净光合速率小的种源其它参数也小。相对光呼吸在各种源间变异较大,其释放的CO2相当于光合固定CO2的总量的1/3。光补偿点、饱和点和半饱和点在各种源间的变异较大。水分利用率在各种源间的较大变异主要是由净光合速率引起,与蒸腾速率关系不大。净光合速率占总光合速率的百分比、呼吸功效、CO2补偿点、蒸腾速率和水势在各种源间变异不大  相似文献   
47.
站马屯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镇。2009~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站马屯遗址进行发掘,于西区发现丰富的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遗存。本文对此次发掘的秦王寨文化遗存中保存较好的45例颅骨(男性25例,女性20例)进行了颅面形态的观察与测量,并与史前不同考古学文化颅骨组做对比。结果表明,在颅面形态上,站马屯组颅骨与郑州地区秦王寨文化的汪沟组、西山组等最接近,与大汶口文化的西夏侯组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几组颅骨都存在枕部变形和拔牙习俗;但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诸颅骨组基本不见以上习俗,在颅面形态上与站马屯组也相差较远。站马屯两性之间有少许差异,男性与江淮地区的龙虬庄组、女性与北方的姜家梁组分别有较多相似性。站马屯组在颅面特征上以共性为主,并有少量差异。整体而言,站马屯遗址人群构成具有多源性和融合性,与秦王寨文化面貌复杂、因素多元的显著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48.
该文在东北地区多年平均的年均温、年降水分布图,海拔高程图、坡度图、坡向图和植被图的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合,预测3种落叶松(Larix sp.)的“气候-地形”潜在分布区。预测精度用敏感性、指定度和总正确率进行评价,3个树种的敏感性为61%~88%,指定度为80%~99.8%,总正确率为80%~99.8%。年均温、年降水和海拔是控制3种落叶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采用5种气温变化方案(+1 ℃、+2 ℃、+3 ℃、+4 ℃和+5 ℃)和6种降水变化方案(-30%、-20%、-10%、+10%、+20%和+30%),预测气候变化对各个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探索不同的树种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气温每上升1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将减少12%;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var. changpaiensis)将增加23%;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ntii)将增加500%。降水每增加10%,兴安落叶松将减少12.5%;长白落叶松将增加64%;华北落叶松将减少15%;随气候的“暖干化"(+5 ℃,-30%),兴安落叶松将向西北方退缩100 km左右;长白落叶松向西北方扩展100 km左右;华北落叶松将向东北方扩展800 km左右。随气候的“暖湿化"(+5 ℃,+30%),兴安落叶松将向西北退缩400 km左右;长白落叶松将向西北方扩展550 km;华北落叶松将向东北方扩展320 km左右。  相似文献   
49.
 本文在生物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热值测定,对东北东部帽儿山地区21年生人工落叶松(Larix gmelinii)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特征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热值随植物种类、器官、分布层次、年龄及季节而发生变化。(2)生态系统中活植物体的能量现存量为269.719×1010J/ha,而枯死体中的能量现存量为36.817×1010J/ha,其中凋落物层和立枯体中能量贮量各占84.04%和15.96%。 (3)生态系统能量净固定量为264.346×109J/ha·yr,其中29.49%的能量存留在植物体中,用于植物净生长。生态系统年能量归还量为88.809×109J/ha,其中32.39%的能量在当年被分解释放,余下能量积累于凋落物层之中;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为2.299%,与其它森林植物群落相比,落叶松人工林系统是高效率的能量代谢系统。  相似文献   
50.
 应用四室隔网系统研究了菌丝桥在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幼苗间传递磷的作用。结果表明,供体接种卷缘桩菇(Paxillus involutus)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后,其外延菌丝可以穿过隔离层侵染受体落叶松,在供体和受体落叶松间形成了菌丝桥。供体植株接种菌根真菌后生物量明显增加,但是对受体植株没有显著的影响。菌根真菌侵染的供体和受体植株的根、地上部吸磷量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而且供体植株根、地上部吸磷量增加的程度明显高于受体。被卷缘桩菇和彩色豆马勃侵染的受体植株体内32P的放射性强度分别是对照的10倍和6倍,两者形成菌丝桥后传递到受体植株的32P分别为供体植株体内32P的1.10%和0.22%。供体植株吸收的32P可以通过菌丝桥传递给受体,但是绝对数量十分有限,对受体植株磷营养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但P. involutus和P. tinctorius侵染受体植株后,促进了受体落叶松对磷的吸收,这是菌丝桥形成后,真菌帮助受体植株吸收磷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