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摘要 目的:研究千金藤素腹腔注射对卵巢癌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0只SD级清洁级健康雌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只。空白对照组不予以处理,模型组与实验组建立卵巢癌模型,且实验组在造模后予以千金藤素腹腔注射干预,使用剂量为20 mg/kg每次,1次/d,给药30d,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干预。比较各组大鼠荷瘤重量、腹水量以及肿瘤体积,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及人附睾蛋白(HE4)表达水平,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张力蛋白同源缺失的染色体(PTEN)表达,免疫指标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实验组大鼠荷瘤重量、腹水量、肿瘤体积及CEA、CA153、HE4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实验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及实验组大鼠的PI3K、p-mTOR、PTEN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实验组大鼠的PI3K、p-mTOR、PTEN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及实验组大鼠的CD4+、CD4+/CD8+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实验组大鼠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及实验组大鼠的CD8+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实验组大鼠CD8+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千金藤素腹腔注射对卵巢癌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抑癌作用,有利于下调肿瘤标志物水平,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mTOR信号通路、PTEN表达以及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明确贺兰山榆跳象Orchestesalni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影响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的因子,以期为榆跳象的预测预报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贺兰山灰榆林榆跳象幼虫平均密度进行调查,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分析榆跳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贺兰山中部沟道灰榆榆跳象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南北沟道。半阴坡和阴坡榆跳象幼虫平均密度显著高于阳坡和沟道。灰榆树冠不同方向的幼虫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以树冠中下层最大。榆跳象幼虫密度与树干高呈显著正相关。榆跳象幼虫在贺兰山灰榆林中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并随种群密度升高,聚集程度增大。聚集分布是由昆虫行为或环境条件引起。灰榆林海拔和坡度显著影响榆跳象幼虫密度,榆跳象幼虫主要聚集在海拔1 800 m以上(29.00%)和急坡(24.08%)的灰榆林。【结论】贺兰山中部沟道的中海拔区域是榆跳象发生的重点监测区域,背风且水分条件好的坡向密度大,榆跳象幼虫聚集分布容易造成局部区域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33.
虞国跃  张正好  王合 《昆虫知识》2011,48(3):664-668
本文记述了在北京松山发现的榆近脉三节叶蜂Aproceros leucopoda Takeuchi,这是北京榆树上一种新的食叶害虫。由于它营孤雌生殖,一年多代,并已入侵多个欧洲国家,在我国也具扩散的可能性。本文详细介绍了榆近脉三节叶蜂各虫态的形态特征(附特征图和彩色生态图)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4.
刺榆(Hemiptelea davidii)林是科尔沁沙地独特的森林类型,以往尚无文献记载.通过对林缘和林下种子散布及幼苗分布特征的样线断面取样、果实形态及脱落特性的调查,分析了刺榆林地更新与扩展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机理.结果表明,刺榆林的种子多数沉降在林下和林缘附近,林缘3 m以外显著减少.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内,刺榆种群主要以根蘖苗补充更新.实生苗不受地形的限制,林地主要是以实生苗扩展空间.提出果实形态及脱落特性是刺榆在科尔沁沙地局域能形成优势种林,而在其他地理分布区仅为伴生种的生物学根源.  相似文献   
35.
36.
目前榆树已有的分子标记资源匮乏,无法满足榆树种质资源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相关研究需要。本研究对白榆叶片转录组数据进行EST-SSR标记的检测和开发,检测引物在不同榆树资源中的可用性,并对不同榆树资源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共检测到8828个精确型和569个复合型SSR位点,SSR序列长度主要以10~22 bp的短序列为主。SSR重复单元比例最大的为A/T(3330,40.18%),其次为AG/CT(1211,14.61%)和AAG/CTT(568,6.85%)。随机挑选90对EST-SSR引物进行验证,有效扩增率为51.11%(46对),其中有63.04%的引物(29对)为高多态性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054~0.683间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榆树的SSR引物资源。聚类分析表明,绝大部分榆树无性系均按其起源聚类,从侧面也证明了本研究开发的EST-SSR引物的有效性。本研究开发的SSR引物可将绝大部分榆树资源进行区分,与传统分类学相吻合,为榆科植物的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37.
李海蛟  何双辉 《菌物学报》2014,33(5):967-975
报道了多孔菌3个中国新记录种,其中包括1个新组合种:胭脂红栓孔菌。褐白革孔菌Coriolopsis brunneoleuca采自广西、海南和云南省,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子实体盖形,菌盖表面浅黄褐色至黄褐色,被绒毛,骨架菌丝和缠绕菌丝有拟糊精反应;婆罗洲榆孔菌Elmerina borneensis采自福建和海南省,子实体平伏,子实层中较多大的菌丝钉,担子纵分隔;胭脂红栓孔菌Trametes coccinea采自吉林省,子实体橘黄色、浅红褐色、红色至砖红色,孔口小。文中对这3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并且提供了红色栓孔菌种类(即红孔菌属种类)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8.
山西南部脱皮榆群落生态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脱皮榆群落分布较为集中的霍山、中条山等2个地段,设计7个样地,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共做样方585个。分析了脱皮榆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群落外貌、垂直结构等群落学特征,并对该群落的环境概况进行分析,计测了不同地段群落的重要值指标和不同层次上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结果表明,脱皮榆主要分布于海拔1100-1650m的中海拔山地。群落组成种类约156种,北温带分布属占优势,显示了脱皮榆群落具有北温带性质。高位芽和一年生植物种类多,显示了脱皮榆群落分布区域夏季水热条件良好,冬季漫长、寒冷、干旱的气候特点。乔木层平均高度约13m,多样性指数H为1.0260一1,5907;灌木层H值0.9983—2.4478;草本层H值为0.9047—3.0621。研究为脱皮榆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9.
中国东北古新世乌云植物群:榆科叉脉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叶结构特征。将黑龙江省古新世乌云植物群中的榆科叶化石确定为叉脉榆(Umus furcinervis(Borsuk)Ablaev)。叶化石二级脉达缘且在叶缘区分叉,三级脉及顶,叶缘锯齿两侧边凸出。重新研究了前人鉴定为小叶普拉榆(Planera cf.microphylla auct.non Newberry)和乌云珍珠梅(Sorbaria wuyungensis Tao et Xiong)的叶化石并将其归入叉脉榆。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山西太岳山脱皮榆群落1 hm2样地内出现的14种乔木进行调查,在应用ArcGIS软件分析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的基础上,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2×2列联表截表的方法和Pielou分离指数计算分析了脱皮榆群落的种间分离规律,并根据种间分离情况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利用PCA排序将样地中14个物种进行了生态种组的划分。结果表明:(1)该群落中出现的14种乔木构成的91个种对中,随机毗邻种对占绝大多数(74.73%),正分离种对较少(23.07%),负分离种对极少(2.20%),群落趋于稳定。(2)群落的种间分离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脱皮榆仅与其他树种随机毗邻;正分离常发生在群落中的优势种之间,而负分离常发生在群落中的伴生种之间。(3)种间分离与群落的生境异质性和物种的生态需求具有密切的关系,即两个具有不同生境要求的物种之间常常发生正分离,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生境要求的物种之间常常发生负分离。(4)脱皮榆群落中14种乔木可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研究认为,脱皮榆群落内物种的总体分离规律为全面不分离。由生境异质性、物种间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需求为基础的种间关系可能是维持太岳山脱皮榆群落稳定共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