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9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在甘肃中南部设置12个样区,对该地区原尾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原尾虫11种,隶属于2目6科7属。其中包括1个甘肃新记录属、4个甘肃新记录种和1个未定名种。古蚖科Eosentomidae、檗蚖科Berberentulidae为优势类群。华山蚖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为广布种;檗蚖科Berberentulidae有2属3种;古蚖科Eosentomidae有3属7种,占甘肃原尾虫总数的44%;始蚖科Protentomidae有1属1种;夕蚖科Hesperentomidae有1属2种;日本蚖科Nipponentomidae有1种,中华雅娃蚖Yavanna sinensis是甘肃的新记录种;蚖科Hesperentomidae有1属2种,包括1个华山蚖属未定名种Huashanentulus sp.,只分布在临夏太子山自然保护区。对甘肃原尾虫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古北界种类占总数的20%,东洋界物种占53.3%,广布种类占总数的26.7%。  相似文献   
952.
为揭示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 (Franch.) P. Y. Zhang et Y. J. Zhang)残存种群的分布格局及群落结构特征,对三峡大坝下游长江流域疏花水柏枝残存种群的分布地(点军胭脂坝、董市江心岛和枝城官洲岛)开展了物种组成、数量、多样性、区系成分和生活型谱等研究。结果显示,疏花水柏枝残存种群分布地共有植物38科73属83种,群落类型为灌丛,灌木层优势种为疏花水柏枝和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疏花水柏枝仅在夏季水淹、冬季露出区域呈团块状分布,为增长型种群类型,群落稳定性较差,点军胭脂坝约为222 300株,枝城官洲岛约为774 700株,董市江心岛约为197 400株。3个分布区物种丰富度指数(S)为10.5~11.5,多样性指数(H)为1.21~1.54,均匀度指数(E)为0.74~0.91,优势度指数(D)为0.53~0.69,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研究区植被符合我国亚热带地区植被区系成分,但生活型谱主要为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种子植物,与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植被类型相似。  相似文献   
953.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8年5-10月在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昆虫多样性调查工作,共采集到昆虫2110头,分别隶属于15目106科880种.其中以鳞翅目Lepidoptera(274种)、鞘翅目Coleoptera(206种)、半翅目Hemiptera(185种)和膜翅目Hymenoptera(89种)为主,种数占比分别为3...  相似文献   
954.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及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柳  汪正祥  雷耘  方元平  满金山  彭宗林   《广西植物》2006,26(6):665-669
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分析方法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特征进行研究。科的地理区系分析表明,热带、亚热带成分高达58.3%,占主导地位。属的地理区系分析也表明了类似的趋势。种的地理区系分析表明,除了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有较高比例外,温带分布的种也具有较高的比例,占非世界广布种的1.2%。特别是世界温带分布的种占较高比例,达24.2%,这反映了温带成分的重要地位。七姊妹山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可区分为药用、观赏、食用、指示类植物等几大类。各种蕨类植物资源显示了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5.
以“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为例,阐述了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单元教学设计。通过纵向上注重任务解构—活动设计—概念建构一致性,横向上注重任务间环环相扣和素养发展层层递进,构建了网络型单元教学体系,进而聚焦系统知识和素养培育,提升学科育人价值。教学实践表明,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注重提升教学设计站位,从学科育人的视角创设情境,通过一体化的单元教学设计网络实现核心素养落地,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56.
达尔文进化论强调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与逻辑,对动物起源与进化提供了重要解释;然而,为什么会有动物、以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等问题,却仍无答案。在我们实验室近年来从事肥胖及相关慢病研究中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并发展出可通过控制肠道菌群向人体传递的饥饿感的生物技术之后,提出科学假说认为,和人类同样具有消化道结构的动物,很有可能也是受到肠道菌群摄食的胁迫压力而进化的,即动物和人体的消化道以"中空"的拓扑学结构为基础,形成可容纳与相应动物种类相适应的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这些肠道菌群终生共生于肠道,通过向动物传递饥饿感而迫使动物摄食而生存,同时肠道菌群也通过动物摄食的营养物质繁殖自己的后代,从而提出了以肠道菌群为中心、动物受肠道菌群胁迫而协同进化的"菌心进化论",是对"宿主进化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动物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过程,乃至促进我们逐渐理解自然界从动物进化到人类之后,有可能是在实现从菌群主导的以食物为代表的"物质需求"向人类智慧主导的"精神需求"的新跃迁。  相似文献   
957.
采用RAPD技术对分离自我国的13株Epichlo?spp.和9株Neotyphodiumspp.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对其中的4株进行了rDNA-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RAPD分析结果显示:原产自我国的菌株与原产自欧洲的菌株N.uncinatum之间亲缘关系较远;我国的21个菌株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原产自我国的菌株聚为一枝,表明我国的Neotyphodium属真菌很有可能直接由我国的Epichlo?属真菌演化而来的新的类群;我国的Epichlo?属真菌有可能和国外推测的一个未确定的Neotyphodium属真菌的杂交进化起源(LAC)有关。  相似文献   
958.
瞿清明 《化石》2009,(4):61-65
也许你曾到过西藏,流连于布达拉宫的壮美,可可西里的苍凉,纳木错湖的灵秀,雅鲁藏布江的雄壮,但是还有一些人却只记住了那挥之不去的高原反应。进入高原地区之后,虽然大气的组成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总的大气压会急剧下降,形成了令许多人都感到“陌生”的大气环境,也让少数人起了高原反应。虽然高原反应的内在机制是多种多样的,至今在医学界也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959.
刘时藩 《化石》2001,(3):24-26
什么时候才开始有长江 ,这是我国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中不少人还作过专门研究 ,但是 ,不同的研究者之间的结论迥然不同。有的说 ,长江早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而有的又说 ,长江的出现时间仅是几十万年前发生的事情。然而哪一种说法是可信的呢?仅就事论事 ,墨守成规地去审核不同研究者所列举的事实、推断方法去判别哪个结论是否可信 ,无疑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而应独辟蹊径 ,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 :长江6300多公里长 ,哪一江段在起源时间上最具代表性。只有在这方面取待共识 ,才能纳入科学的探讨轨道。这就是…  相似文献   
960.
对陕西汉中典型天坑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在系统收集天坑周边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与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维管植物多样性区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汉中天坑群区域有被子植物940种,裸子植物20种,蕨类植物73种。该区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兼具热带成分,展示了明显的由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且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天坑群已发现30种珍稀濒危植物,是现存珍稀濒危植物的“避难所”。该研究对探究天坑群地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天坑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以及恢复重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